易學筆記:什麼是“聞見之知”?是易理也是佛法

易學筆記:什麼是“聞見之知”?是易理也是佛法

“聞見之知”出自於北宋張載對易學的認識。

張載(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世稱橫渠先生。鳳翔郿縣(今陝西省寶雞市眉縣橫渠鎮)人。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學創始人之一。


易學筆記:什麼是“聞見之知”?是易理也是佛法

其與范仲淹交好,而范仲淹又是方山易的傳人,我在前文中講過,方山易是融合了佛法和易理的學術流派,因此,張載所提出的:

“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非德性所知。德性所知,不萌於見聞”

其實也屬於方山易中佛法與易理相融合,所謂的見聞之知,乃物交而知。其中的物交,就是我們的眼耳鼻舌身意與外界物體的交流所得到的認知,屬於感官而知、

張載認為:“聞見之善者,謂之學則可,謂之道則不可。”

就是通過人的六種感官去獲得的知識,屬於聞見小知,即便做到最好的程度,也只能是說學習上還可以,知見上的功夫,但是卻不能入道。為什麼會有這樣的看法呢?其思想的主要核心是,通過後天的感知和邏輯思維而掌握的知識,並不是真正的知,其實這真正的知,就是佛法中的智慧,而後天的感官感知以及邏輯思維獲得的認知無法去認識智慧這種超越感知的理性,“耳不可以聞道”。

其實這種理論孔子在論語中也提到過,在《論語·季氏篇》中孔子這樣說道:

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學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學,民斯為下矣。


易學筆記:什麼是“聞見之知”?是易理也是佛法

在孔子的這段話中,同樣說天性的獲知要比學而知之更高一等。我認為張載的認識與此也是同源,認為感性認識不能窮究物理,我們後天所學習的各種知識,只能妨礙我們的“心”對於真知的探求,因此他說道“常據所聞,有拘管局殺心,便以此為心,如此則耳目安能盡天下之物”。認為後天的認知以及我們的知見,只會矇蔽我們的心性,讓我們不能夠看清楚事物的真相和本來面目。

無論是孔子的話,還是張載的認識以及佛法中說法,我個人還是非常驚歎於前人的智慧,但是對於前人所說的智慧也好,真知也好,我個人有著自己的看法。人類後天的感知以及學習,是否能夠達到世間的真相,我覺得不太可能,為什麼呢?因為人的感知能力是有限的,這個感知能力,儘管我們可以通過科學發明解決一部分,比如說,我們人的眼睛可見光譜比較窄,看不見紅外線紫外線,我們就發明各種儀器,讓我們可以看到更廣闊的光譜,同時,科學儀器,可以擴展時我們五感的功能,讓我們看見很多,聽見很多,原本無法感知的事物,但是科學的能力也是有邊界的,無論我們感知的東西有多少,但是對於這個世界的探索來說,我們永遠都有無盡的未知,這是人智能的侷限性,人的智能一定是有邊界的,而人的智慧是無邊界的,這個用來生髮智慧的部分,就是佛法中說的正法眼藏,也是孔子說的生而知之,也是張載所說的“德性所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