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這句諺語一般是指古代的帝王平定天下以後對功臣不放心,找一個藉口把功臣都殺了,說簡單點就是"卸磨殺驢",漢開國皇帝劉邦就殺了幫他建立功勳的彭越、韓信、英布,這方面宋太祖趙匡胤就做的比較開明,把一起打天下的幾個老哥聚在一起,一場酒喝下來,幾個老兄弟都辭職養老去了,君臣皆大歡喜。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歷史上殺功臣最有名的當屬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朱元璋在歷史上也是一代英主,他以一介布衣起家,東征西討平定天下,趕走了蒙古統治者恢復了漢民族的政權。朱元璋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嚴懲貪官和不法勳貴 ;軍事上,實施;經濟上,大搞移民屯田和軍屯,興修水利,減免稅負,丈量全國土地,清查戶口等文化上,緊抓教育,大興科舉,促進社會經濟恢復和發展,史稱"洪武之治"。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但就是這樣一位雄才大略的皇帝殺起功臣來也毫不手軟,明代著名的"四大案"中有兩起大案牽扯到了誅殺功臣,這四大案分別為:一、十三年(1380年)的,二、洪武九年或洪武十五年(1376年或1382年)的"",三、洪武十八年(1385年)的,四、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的。其中"空印案"與"郭桓案"是朱元璋遏制貪汙腐化的著名案子,""藍玉案”和"胡惟庸案"是朱元璋誅殺功臣的案子,因"藍玉案"而被誅殺者就多達1.5萬人,所殺的功臣有一公、十三侯、二伯。軍中的驍勇將領差不多都被殺戮殆盡 。朱元璋還手詔佈告天下,並下令記載在《逆臣錄》中。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關於藍玉一案史家多有疑問,認為藍玉一案多系冤案,是朱元璋借藍玉案徹底剷除將權對君權的潛在威脅,將軍權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有預謀的一次政治運動,事情的真相已經無法知道了,本文就我讀《明史》中記載的"藍玉案"談談我個人的一些看法,一家之言,請多包涵。

我們首先要知道藍玉是什麼人。

(一)

藍玉是開平王常遇春的妻弟,而常遇春又是太子朱標的岳父,藍玉就是太子妃的舅父。因為這層關係,藍玉極力維護太子朱標的儲君地位 ,曾經還提醒過太子朱標要注意防範燕王朱棣,並且為此不惜與燕王交惡。藍玉當初隸屬於常遇春的帳下,對敵作戰勇敢,憑著戰場上一刀一槍不要命的搏殺得到了大家的認可,常遇春也多次在朱元璋面前稱讚他。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朱元璋建立明朝前夕的主要對手實際上是和朱元璋一樣起兵抗元的幾股勢力,如在高郵稱帝的張士誠、佔據九江稱帝的陳友諒等,元朝統治者的主力其實並沒有受到大的打擊,只是被朱元璋趕出了中原,建國後的明王朝主要的敵人還是遠逃塞北的蒙古勢力,英宗時期著名的"土木堡之變"就是明王朝沒有徹底消滅蒙古殘餘勢力帶來的結果。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中山王徐達、開平王常玉春死後,藍玉就成為了朱元璋手下能征慣戰的第一流猛將,藍玉本人極富勇氣和謀略,屢次統帥大軍團出塞和蒙古的殘餘勢力作戰,並且多次立功。

洪武二十年,藍玉以徵虜左副將軍的身份跟著大將軍征討蒙古殘餘勢力,在通州駐紮。聽說有元兵駐紮在通州附近。藍玉趁著大雪,帶領輕騎兵果斷出擊,大破元軍,殺了平章事果來,生擒了果來的兒子不蘭溪回來。適逢大將軍馮勝有罪,太祖收去了他的大將軍印,命令藍玉行使總兵官的職務,不久在軍中授藍玉為大將軍,藍玉就此走向了歷史舞臺,成為大將軍的藍玉移兵駐紮到薊州。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當時元順帝的孫子繼承帝位,不斷的侵擾明邊塞。洪武二十一年三月,朱元璋命令藍玉率領十五萬大軍出塞征討元軍。藍玉率領軍隊出發來到慶州,通過諜報得知元帝在,藍玉從小路日夜兼程。又趁著夜晚來到捕魚兒海南邊,敵人的軍營還在捕魚兒海東北八十多里的地方。藍玉命令王弼做前鋒,快速進軍,迫近敵營。敵軍認為明軍缺乏水源和糧草,不可能深入進擊,就沒有防備。加上當時起了大風,捲起黃沙,白天亦昏暗無光。大軍前行,元軍沒有發覺,明軍突然到達元軍營前,元軍大驚,匆忙迎戰,明軍大敗元軍。

藍玉取得了"捕捉兒海"之役的大捷,朱元璋聽到這個消息非常高興,稱藍玉是漢時的霍去病和唐代的李靖。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藍玉打仗確實有自己的風格和特點,勇猛有謀略,太祖朱元璋待他也十封優厚,不斷取得的軍功和朱元璋的寵愛讓藍玉慢慢的養成了驕橫跋扈的性格。藍玉驕橫到了什麼程度,《明史》卷一三二記載:北征還,夜扣喜峰關。關吏不時納,縱兵毀關入,帝聞之不樂。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藍玉打了勝仗,晚上來到了長城喜峰關,開門的官吏稍微慢了點,藍玉就縱兵毀關而入,朱元璋聽到了這個消息非常的不高興。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藍玉還幹了一件最不應該乾的事,強暴俘獲的元朝妃子,元妃不堪凌辱羞愧自殺。這些事都讓朱元璋非常的不爽,藍玉忘了,元朝的王妃雖然是俘虜,但也是"王妃"。

有了功勞,藍玉就開始驕傲自滿,朱元璋封分藍玉為"梁國公",並刻意將棟樑的"梁"改為 "涼國公",有"心涼"之意,並且命人把藍玉的過失也刻出來交給藍玉,讓他明白自己的良苦用心,可藍玉對此不以為意,依舊我行我素目無王法,這讓朱元璋對他的不滿越來越大。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明史》卷132還記載藍玉:"浸驕蹇自恣,多蓄莊奴、假子,乘勢暴橫。嘗佔東昌民田,御史按問,玉怒,逐御史。"藍玉還收了不少假子,蓄養死士,沒有原則的提拔軍隊中的官員,並且橫行鄉里,欺男霸女。朝廷的御史調查這些事,藍玉不僅不配合還驕橫的趕走了前來調查的朝廷官員。藍玉還屢放厥詞,認為朱元璋給他的封賞太低了,而且藍玉認為自己"比奏事,多不聽,益怏怏。"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朱元璋對藍玉乾的這些事瞭如指掌,但朱元璋對藍玉採取了一種忍讓的態度,一方面藍玉確實是一個人才,另一方面藍玉和太子朱標關係非常好。藍玉雖然桀驁不馴,朱元璋想把藍玉這個人才留給下屆儲君太子朱標。

朱標寬厚仁愛,和朝中的大臣關係都非常融洽,《明史》記載:太子為人友愛。秦、周諸王數有過,輒調護之,得返國。有告晉王異謀者,太子為涕泣請,帝乃感悟。丞相胡惟庸謀反罪一案朱元璋藉機大開殺戒,太子朱標就上言父親朱元璋再不要殺人了,朱元璋把一根帶刺的荊棘扔在地下讓太子撿起來,太子看到帶刺的荊棘很為難,朱元璋撿起來拔掉荊棘上的刺對太祖語重心長的說"拔掉這些刺你就可以拿起來了。"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但一件突發事件打亂了朱元璋的計劃,太子朱標英年早逝,痛苦萬分的朱元璋只能讓皇太孫朱允文繼位儲君。

(二)

形式已經發生了根本的變化,但藍玉顯然還沒有意識到眼前的危險,還不知道收斂,平時說話信口開河,尤其是自己的親家靖寧侯葉升牽扯到了胡惟庸謀反一案被太祖所殺,才讓藍玉也有了"城門失火,殃及池魚"的感覺,《明史》記載:興武衛指揮金事董翰的供狀雲:"有本官(指藍玉)對說:'我親家靖寧侯徵南征北,受多少苦,熬得做個公侯地位,也把他做胡黨全家廢了,我自徵進回來,見上位好生疑我,料想他必是招出我來。不如我如今趁早先下手做一場,免致後患。我已與庫軍等衛頭日商量定了,未知你眾官人心下如何?"這大概是促成藍玉謀反的最有力的證據。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於是,藍玉的悲劇不可避免的發生了。

《明史》卷132:二十六年二月,錦衣衛指揮蔣瓛(huan)告玉謀反,下吏鞫訊。有人告發藍玉謀反,朱元璋當庭拿下藍玉,第二天就把藍玉斬殺,並夷三族。

朱元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毫不猶豫的斬殺了功臣藍玉,只能說朱元璋早都想殺藍玉了,實際上,太子朱標的死預示著藍玉的靠山倒了,藍玉必死無疑。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藍玉的死實際上也是他本人的性格造成的。朱元璋以一介布衣起兵,就是靠這些淮西老鄉雄霸天下,但馬上取天下並不代表馬上能守天下,出生於社會底層的朱元璋比任何人感悟都要深,而取得天下的這些淮西集團的權貴們自認為自己有功於大明就可以胡作非為,包括前面的以胡惟庸為首的淮西集團謀反案等,沒有一個讓朱元璋省心,這些行為在任何一個朝代都是不允許的。藍玉確實有功於大明,但藍玉的驕橫跋扈觸犯了朱元璋的底線,藍玉的死就成為了必然。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電視劇《朱元璋》有一個情節,藍玉和李善長被押解刑場,五花大綁的藍玉破口大罵朱元璋不講情義,李善長罵藍玉說"上位(朱元璋)是千古明君,如果我要是當皇帝也會殺了你"這當然是電視劇情節的需要,但從一個側面也能看出來藍玉確實有他自己的人格缺陷。

藍玉雖然沒有明目張膽的謀反,但手握重兵的藍玉有謀反的"可能",這不能不引起朱元璋的猜忌,朱元璋要確保自己建立的大明朝千秋萬代,不能出一點差錯和紕漏,一點風吹草動都會讓敏感的朱元璋舉起屠刀。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漢代的韓信也被呂后以謀反罪斬殺於未央宮,司馬光在他的《資治通鑑》就說:漢高祖用詐騙手段在陳地抓獲韓信,說他虧待是有的;不過,韓信也有咎由自取之處。當初,漢王與楚王在滎陽相持,韓信滅了齊國,不來奏報漢王卻自立為王;其後,漢王追擊楚王到固陵,與韓信約定共同進攻楚王,而韓信按兵不動;當時,高祖本已有誅殺韓信的念頭了,只是力量還做不到罷了。待到天下已經平定,韓信還有什麼可倚仗的呢!抓住機會去謀取利益,是市井小人的志向;建立大功以報答恩德,是有志操崐學問的君子的胸懷。韓信用市井小人的志向為自己謀取利益,而要求他人用君子的胸懷回報,這不是太難了嗎!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總結韓信的死,說"假如讓韓信學習君臣之道,謙虛禮讓,不誇耀自己的功勞,不矜持自己的才能,情況大概就不同了!他對漢家的功勳,可以與周公、召公、太公呂尚等人相比,後代也就可以享有祭祀了!他不去這樣做,反而在天下已定之時,圖謀叛逆,被斬滅宗族,不是理所當然的嗎!"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後世的人讀歷史的時候都認為朱元璋是一個殺功臣的暴君,朱元璋從一介平民成為萬人之上的人君,絕不能用簡單的一個"暴君"所能概括,固然有其過人之處,用我們現代人的思維科學理性的看待歷史問題,如果《明史》中記載的事情是真實的,藍玉就如一個被慣壞的孩子,懷抱著一顆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要爆炸的炸彈,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就會成為迴天無術的"問題少年",唯一的辦法就是讓其滅亡,遇上誰都會這樣做的。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明史。藍玉傳》最後總結了一段話,基本能說明朱元璋殺這些驕兵悍將的理由:

治天下不可以無法,而草昧之時法尚疏,承平之日法漸密,固事勢使然。論者每致慨於鳥盡弓藏,謂出於英主之猜謀,殊非通達治體之言也。夫當天下大定,勢如磐石之安,指麾萬里,奔走恐後,復何所疑忌而芟薙之不遺餘力哉?亦以介冑之士桀驁難馴,乘其鋒銳,皆能豎尺寸於疆場。迨身處富貴,志滿氣溢,近之則以驕恣啟危機,遠之則以怨望扞文網。人主不能廢法而曲全之,亦出於不得已,而非以剪除為私計也。亮祖以下諸人,既昧明哲保身之幾,又違制節謹度之道,駢首就僇,亦其自取焉爾。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治理天下不能沒有法律,國家剛建立的時候法律還不完善,但會隨著時間的推移逐步嚴明,這也是必然的趨勢。談論歷史的人都說鳥盡弓藏,或者說是君主愛猜忌,這不是通達理智的話。當天下安定如磐石的時候,這些驕兵悍將桀驁不馴,處在富貴之鄉,志得意滿。對他們太親近他們就驕傲,疏遠他們就生怨恨,人主不可能為了他們而廢除法律,這也是不得已的事,並不是為了自己的私心而剪除他們。朱亮祖等這些人,既不知道明哲保身的道理,又不節制自己低調做人,這些人一起被斬殺,也是咎由自取。

明朝名將藍玉該不該死

近代歷史學家蔡東藩也說"乃身邀寵眷,志滿氣溢,既不能急流勇退,復不能恭讓自全,遂致兔死狗烹,引頸就戮。明雖負德,藍亦辜恩。"可謂精闢之極。

造成藍玉的悲劇固然是明太祖朱元璋猜忌殺心重,但藍玉性格的缺陷才是造成這一悲劇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