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大事者,其性必狠。

能成大事的人的身上多半具備一些常人所不具備的性格特點,比如狠辣、隱忍,婦人之仁或過於玻璃心,在他們看來,始終是擋在前進路上的絆腳石,是可以一腳踢開的。春秋時期,為了問鼎中原,諸侯之間的頻繁爭霸已經司空見慣了。到了春秋末期,位於江浙一帶的吳越兩國崛起,先後入主中原爭霸,但是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走上霸主地位的路是截然不同的。夫差靠的是籠絡當時一批頂尖的政治軍事人才,如伍子胥、孫武;而勾踐身邊雖然也是文武兼備,但就個人而言,夫差剛愎自用、婦人之仁,反觀勾踐,隱忍狠辣的性格明顯是他能夠成功成為春秋歷史上最後一位霸主的最重要的因素。這一點,在勾踐滅吳之戰中就能看出來。

當初,夫差為報父王闔閭的一箭之仇,不惜大軍壓境,將勾踐趕到了會稽山上,夫差卻並沒有乘勝追擊。於是勾踐採納了大夫文種的建議,與吳國媾和。大夫文種去到吳國,向夫差傳達勾踐的說辭,“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矣,願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越國送幾個美女僕役,送上點金玉財寶,夫差動心了,竟不顧伍子胥的強烈反對答應了越國的求和,使越國得以苟活於世。

得到寶貴的喘息機會的勾踐,忍辱負重、臥薪嚐膽了二十年,一點一點讓越國的國力強盛了起來,終於一舉打敗了吳國。這時,夫差也想效仿當年勾踐求和吳國的做法,於是也說了同樣的話,“寡人之師徒,不足以辱君矣。請以金玉、子女賂君之辱。”然而夫差忘了,勾踐畢竟不是他,他可是能放下君王的架子為夫差甘當馬前卒的人,又怎麼會給夫差捲土重來的機會呢?所以勾踐反問,“昔天以越予吳,而吳不受命;今天以吳予越,越可以無聽天之命,而聽君之令乎!”一計不成,夫差又妄想勾踐能看在同為周室的份上饒過他,可這一次勾踐沒再給他任何辯解的機會。

性格的不同決定了夫差和勾踐兩人的命運的最終結局也不一樣。有趣的是,吳國被滅掉以後,不久作為議和的大功臣文種也被逼自殺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