薊縣白塔行——中印結合的佛塔

離開永樂寺,售票處對面的小路,步行不久便到達白塔。

前一天晚上拜訪,夜色朦朧中鑽入漆黑的小巷,微風吹動寶塔鑾鈴,清脆悅耳,在寂靜的夜色中安適祥和,彷彿內心受到洗禮,藉著月光模糊遠觀了白塔。

薊縣白塔行——中印結合的佛塔

薊縣白塔行——中印結合的佛塔

白塔曾是獨樂寺的一部分,建於隋代,遼清寧四年(1058年)重修,如今棲息在明嘉靖十二年(1533年)修建的觀音寺內。

觀音寺只剩個殼子,內部都是新修,所以直奔白塔而去。

薊縣白塔行——中印結合的佛塔


薊縣白塔行——中印結合的佛塔

白塔高30.6米,呈平面八角形。此塔獨特之處在於建築設計者巧妙地將碩大的印度窣堵波置於中國式亭閣之上,將亭閣式、密簷式、覆缽式幾種塔型結合為一體十分罕見,可謂是中印結合。

薊縣白塔行——中印結合的佛塔

時間尚早,機緣巧合下的碰到了轉塔的居士們。也是機會難得,便加入其中,開始轉塔祈福。伴隨著阿彌陀佛的唸經聲,彷彿被宗教道場磁場包圍,內心極度平和。

薊縣白塔行——中印結合的佛塔

也是在轉塔的過程中看清了塔身。

塔為重簷八角形亭式,塔基下部砌花崗石條,上部築仿木磚雕須彌座,四正面磚雕假門,上鑲飛天一對,四側面為方座圓首浮雕碑偈,碑額正中雕佛像,碑身刻偈語,不過只有兩面還看得到字,分別是東南:褚法因緣生,我說是因緣;西南:因緣盡故滅,我作如是說。

薊縣白塔行——中印結合的佛塔


薊縣白塔行——中印結合的佛塔


薊縣白塔行——中印結合的佛塔

腰周磚雕24個壺門,門兩側為禮佛圖,內鑲舞樂伎磚雕,上置雙重欄板,雕寶相花卉和幾何圖形案。舞樂伎刻工精細,栩栩如生。成都前蜀永陵,後蜀趙廷隱墓都有出土類似物件,可見五代、宋時,南北都流行此風尚,這也是研究遼代音樂舞蹈的重要例證。

薊縣白塔行——中印結合的佛塔

禮佛童子


薊縣白塔行——中印結合的佛塔

吹笙/樂舞/琵琶


薊縣白塔行——中印結合的佛塔

響板/箏/


薊縣白塔行——中印結合的佛塔

銅鈸/鞉牢雞婁鼓/箜篌


薊縣白塔行——中印結合的佛塔

吹葉/笛子/方響

其上為半球狀覆缽,雙層仰蓮承託,在上砌十三天相輪,底託以蓮花,頂飾塔剎。

薊縣白塔行——中印結合的佛塔

白塔簷角掛有二十四顆青銅鈴鐺。微風拂過,鈴聲罄響,也是夜間悅耳聲響的來源。

薊縣白塔行——中印結合的佛塔


薊縣白塔

2013年3月 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更多精彩請關注微信公眾號:預想的旅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