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真的是因星而得名吗?

"长沙"真的是因星而得名吗?

最近在看长沙博物馆的古代史,对"长沙"这个名称有了一些兴趣,于是整理了资料如下,以供大家参考,如有不对之处,请各位老师指正。

公元前11世纪左右,周成王为了防备东方叛乱,在今天河南洛阳营建了一座新的据点雒邑。那时,周王朝一统天下,雒邑竣工后,各诸侯国当然要敬奉礼品,以示祝贺。"长沙鳖"就作为礼物贡献给周王室。先秦古籍《逸周书•王会篇》记载了此事,文中描述:"长沙鳖,特大而美,故贡也。"这是有据可考的最早出现"长沙"这个名称的时间。

《逸周书》

关于长沙一名的由来,历来文史学者众说纷纭,没有断论。归纳起来,大概有以下五种说法。

一、得名于星宿。这是流传最广,最为人接受的一种说法,长沙博物馆就是采取的这种说法。按我国自商、周以来逐渐形成的天文学理论,根据天空方位将天上的星辰分为二十八宿,南方朱雀七宿分别是井、鬼、柳、星、张、翼、轸,其中最后一宿名为"轸宿",轸宿有四颗附属于它的小星,其中一颗不太明亮的五等星,就叫做长沙星。南宋学者郑樵的《通志•天文略》中有"轸宿四珠不等方,长沙一黑中间藏"的记载。 同时古人认为:上有星象,下有相应的星野。《史记•天官书 》中说:"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轸宿位于古代荆州上空,对应的地面南岳衡山,于是长沙星相对应的地面即叫长沙。故长沙又名星沙。

图中左下角就是“轸宿四珠”

星相学这一说法符合古人的认知程度和心理需要,故流传甚广,影响最大。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在一首赞美长沙风光景色的诗中,就把长沙称为"星沙",诗云:"绕郭青山一座佳,登高满袖贮烟霞。星沙景物堪凝眺,偏地桑麻偏囿花。"正如武汉称自己为"江城"一般,长沙常称自己为"星城"。长沙星在古星象学中十分神秘,首先是因为它平时不怎么明亮,而一旦明亮起来、进入轸宿星座,那么将会战乱大起,所以司马迁在《史记•天宫书》中对此做了特别说明。但与此相矛盾的是,长沙星在星占上又十分吉利,谁如果占到它,不但会长寿,而且人丁兴旺。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中云:"长沙一星在轸中,主寿命",又云:"长沙星明则主长寿,子孙昌"。

二、得名于万里沙祠。晋•阚骃《十三州志》说:"汉有万里沙祠,而西至湘州,至东莱万里,故曰长沙"。唐•杜佑《通典》中潭州"秦为长沙郡"的自注云:"有万里沙祠,故曰长沙"。于是,而后的各代地方志,多引用这一说法作长沙得名的源头。

《十三州志》

三、得名于沙土之地。古人在长沙地区有一个奇特的发现,即长沙地区的沙子不是球状的,用他们的话形容,那是"沙长如米",因此这块地方就被称做长沙。同时在古籍中多有称长沙为沙乡或沙土之地。唐朝长沙太守张谓著《长沙土风碑铭》就有这么一段:"沙土之地,云阳之墟"。现代地质学告诉我们,长沙的地质结构为石英砂岩、砂砾岩、粉砂岩及页岩等为基础,经长期的外力作用,底层崩塌的岩石经风化、流水的冲刷,使大量的沙石聚积地表。特别是湘江流域一带,至今枯水季节犹能见到大量的沙滩、沙洲等。但是关于沙粒长如米粒这点,至少目前还没看到专门的考证,因此还无法证实。

湘江沿岸沙滩

四、得名于沙洲(即橘子洲)。关于此水陆洲的出现年代,有不同的认识。据宋《太平寰宇记》 说"晋惠帝永兴二年(305年),此州生"。有没有瞬间感觉一股浓厚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呢!以后在橘子洲散步,迎面吹来的一粒沙子可能是永兴年间的哦。但地质工作者在对长沙的地质结构做取样分析时,确认水陆洲为第四纪全新世时行成的一级阶地的典型地层,年代至少在一万年以上。因此,个人以为橘子洲头可能是在西晋时由于泥沙沉积而逐渐显露水面形成陆地。

橘子洲头

五、得名于古蛮越祭礼之地。在楚国"南平蛮越"之前,长沙居民属"蛮越"。为什么说以前官员来长沙任职都是贬谪长沙呢?因为在古代长沙属于南蛮之地。在蛮越语中,"长"是"祭坛"的意思,"沙"是"女神"的意思。"长沙"在蛮越语言中的含义就是"祭祀女神的地方"。至今为止,壮、侗等民族聚居区还有女神崇拜的风俗,在他们的词语中还有"未立村塞,先立长沙"这样的说法。

祭祀女神

但经过众多学者考证,目前第一、二种说法基本已经被排除了。

问题就出在本文最前面说的"长沙"的最早出处上。按目前现有资料显示,最早出现"轸宿"一词是在大约公元前443年,湖北曾侯乙墓中出土有一件漆器,上面绘有二十八宿图和轸宿的名称。另外在《诗经》中也出现了部分星宿名称,所以确认星宿名称基本上出现在西周末期至春秋时期。与前文提到的"长沙鳖"这个名词出现的时期(约前11世纪)相差甚远,所以第一种说法有明显的漏洞。

曾侯乙墓出土漆器

至于第二种说法,同样是由于"万里沙祠"的出现较"长沙"一词为晚,也无法成立。

剩下三种,均有一定的道理,古代地名很可能取自先民们的日常生活和日常行为,并且没有具体的时间,因此更显得真实可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