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中國:美食大國為什麼在甜食方面不如歐美?成了"侏儒"

遍數世界,中國是當之無愧的美食大國。因為

中國幅員遼闊,民族眾多,地形多樣,因此在中國每個領域都有充滿當地特色的美食,總的來看,中華美食以豐富多樣,極具中國特色享譽世界.

近年來隨著中國影響力的提升,中國美食也備受外國人矚目,許多美食紀錄片如《舌尖上的中國》、《人生一串》都已流傳到世界,彰顯著中國美食獨特的魅力。

舌尖上的中國:美食大國為什麼在甜食方面不如歐美?成了

但反過來看,號稱美食王國的中國為何甜點並不發達,比不上歐美國家呢?西方一些甜食大國如美國、法國、意大利,都有享譽世界的甜點,而中國似乎沒有什麼世界公知的甜食,到底是為什麼呢?

要說一個國家的飲食文化,可以涉及到方方面面,比如飲食習慣,歷史發展和民族文化,都大有關係。

一、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歐美溫度低,糖可以提供能量

糖最大的特點就是富含大量熱量。溫帶與寒帶的人相比,顯然寒帶的人更需要熱量。美國大部分地區天氣寒冷,所以必須補充熱量。

補充熱量的方法主要有三種:喝茶(開水),喝酒,吃糖。中國人選擇喝熱水,俄羅斯人選擇喝酒。美國呢?作為一個工業國家,沒時間喝茶,喝酒誤事,所以最好選擇含糖的食品。所以,一般的美國人都很愛吃糖,或者咖啡。不過就算喝咖啡,也要在裡面加大量的糖。

對其他國家來說,也是一樣。在日本二戰侵華的回憶錄中,發現當時奶糖和羊羹是特別受日本人喜歡的零食,日本軍隊會給當兵的發糖作為補充體力的物資。而中國軍隊自古則是對鹹的比較看重。通過回憶錄發現,日本人會把口袋裡沒有奶糖看成一件特別煩惱的事情。

舌尖上的中國:美食大國為什麼在甜食方面不如歐美?成了

在軍隊裡奶糖跟香菸一樣是一件l可以用來交流感情用的硬通貨,一旦日本人佔領一箇中國城市他們就會刻意搜刮各種甜食:奶糖,羊羹,水果罐頭,實在不行就白砂糖,總之是甜的都要。在日本人的宣傳畫裡經常見到鬼子掏奶糖給淪陷區的中國兒童。

雖然日本處在溫帶,但行軍打仗的時候對熱量的要求也特別大,糖正好可以補充能量,加上他們本來就愛吃,所以甜食流行。

二、飲食習慣不同:中國人不愛吃太甜

許多中國人都覺得國外的甜食太甜,例如加入大量方糖的英國奶茶、土耳其的堅果甜點、美國的巧克力等。其實,在世界範圍內,不愛吃甜食的國家可沒幾個,中國恰在其中。

其實,這種差異跟經濟發展有少許關係,但跟飲食習慣和文化因素的關係更大。

1、經濟水平對糖消費量有一定影響

當經濟水平較低時,可能會存在“愛吃但吃不起”的情況。例如孟加拉和印度飲食習慣類似,但前者的人均糖消費量為13.8千克/年,後者為20.1千克/年,這應該就是經濟狀況導致的差異。

通過對臺灣的逐年人均糖消費量進行追蹤,會發現經濟水平的影響:1960年,臺灣人每年平均吃10千克的糖。

舌尖上的中國:美食大國為什麼在甜食方面不如歐美?成了

隨著經濟騰飛,這一數據逐年上升,到1976年突破20千克,這是

“愛吃但吃不起”的階段;1976年後,臺灣的人均糖消費量不再跟隨經濟發展,後面35年都大致維持在20-25千克/年的水平,這是“吃得起”的階段,但由於口味問題,人們並不想更多地攝取糖分。

2、飲食習慣對糖消費量影響更大

作為一個發達國家,日本不會吃不起糖,但他們的人均糖消費量也只有16.4千克/年,跟我們非常接近,這可能有著區域飲食習慣的原因。

同樣的,我們可以看到南美洲區域(巴西和阿根廷)、中北美區域(美國與墨西哥)、歐洲區域(歐盟和俄羅斯)、中東區域(埃及和土耳其)各自的區域成員之間,都有著比較相似的人均糖消費量。

根據USDA(美國農業部)的食糖消費量統計數據,結合各國人口總數,分析發現:中國是世界上人均食糖消費量最少的國家之一(12.6千克/年),僅及世界人均年消費食糖量(22.9千克/年)的二分之一左右,屬於世界食糖消費“低下水平”的行列

另外,中東地區(土耳其、伊朗、埃及)的糖消費量是我們的2倍,歐盟及美洲各國則是我們的3倍以上。事實已經比較明顯:歐美和中東小夥伴們,都比我們更嗜甜。

因此,飲食習慣應該是嗜糖程度的主要影響因素。咱不愛吃就是不愛吃,有錢也不吃齁甜的東西。

3、歐美人嗜糖,和宗教有關

舌尖上的中國:美食大國為什麼在甜食方面不如歐美?成了

研究人員發現一個有趣的事實:在主要的原糖進口國中,穆斯林國家佔了很大的比重,而在主要的食糖出口國中,除印度以外均為非穆斯林國家。

由於宗教食物裡面包含很多甜食,穆斯林是國際食糖市場中主要的需求方。這種需求在齋月達到頂峰:在齋月裡,穆斯林只能在日出前吃Suhur、日落後吃Iftar,而Iftar裡面包含大量傳統甜食,並輔以軟飲料,導致齋月期間各國的食糖消費量大漲。

中東地區的甜品那麼甜,大概就是因為齋月期間餓了一整天,需要大量糖分來補充體力吧。

三、中西文化差異

1、西方人噬甜,認為越甜越富有

糖最早起源於西方,中國自古以來對糖的需求量都不大,西方國家則不同,糖作為食物原料,可以說是必不可少。而且,在從前的歐美國家,吃糖多少可以作為衡量一個家庭是否富有的標準。

以美國為例,在南北戰爭時期,南方種植園奴隸主對北方搞貿易制裁,導致甘蔗種植園的甘蔗價格飛漲,普通人吃不起糖。

吃糖成了另一種“貴族活動”。導致貧民以吃上糖,多吃糖為榮。就像今天中國人,特別是女性,對白皮膚瘋狂愛慕。

因為過去皮膚白就意味著家裡有錢,有資產,有權力,不用種地幹活。種地曬出的一身古銅,紅銅色就是苦力的象徵,賤民的標誌。

舌尖上的中國:美食大國為什麼在甜食方面不如歐美?成了

因此,糖作為富有的標誌,深受追捧。曾經有個說法:

在美國homemade的甜品越甜,放糖越多,則代表這家人越富。

既然作為富有的標誌,就說明糖在之前是很稀少的,作為一種貴族食物,只在歐美國家流行。中國人吃甜食,是改革開放之後才流行起來的事,大多數人吃是為了跟風圖個新鮮,嚐個味道,偶爾吃,畢竟每天吃也吃不起,吃多了還膩,日常吃的更多的的還是炸雞燒烤炒菜。

雖然現在大家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不會出現沒錢買甜食的情況,但西方人噬甜的習慣就這麼保留下來。

2、中國人文化含蓄,講究恰到好處

中國的點心並不等同於甜食。歐美的甜食往往以強烈的甜為代表,比如馬卡龍。蓋因糖原本是非常奢侈的東西,所以甜點以多多的甜變得尊貴和稀缺。所以甜點總是小小的極為矜貴的一點。

那麼在中國呢?我們的點心秘訣是,如何把甜點做的不太甜。

中國人對於甜點的最高評價是,清甜。如果要造型精美,有蘇州船點,有一集《舌尖上的中國》也介紹過。

小小的做成金魚,花朵的形狀,用豆沙和澄面,非常精緻可愛,絕不比和果子遜色。不太甜的點心,就像《紅樓夢》裡面的點心有山藥糕、桂花糖蒸慄粉膏、松瓤鵝油卷、如意卷、糖蒸酥酪、螃蟹餡的小餃子,都是極其精緻高端的美食,但太甜就沒人愛了。中國人永遠都講究“恰到好處”。

所以,不是中國點心不好。中國的飲食是最豐富的,不過在於你是怎樣的眼光來看待。

舌尖上的中國:美食大國為什麼在甜食方面不如歐美?成了

如果想做優秀的中國點心,在現在這個大家吃喝需求日益增加的時代,堅持中國的傳統特色,一定能在世界享有一席之地。

四、總結

按照西方甜食的標準,中國的甜食是不夠出色,在全球普遍噬甜的趨勢下,中國點心未能嶄露頭角也不奇怪了,因為不符合西方人的飲食習慣和文化特質。

不過,我們也不必沮喪。有一種甜,叫中國甜。中國的甜裡總有些含蓄且意味深遠。中國是個懂得賞苦的國家,尤其欣賞苦過後舌根的一絲回甘,比如茶。熾烈濃郁的甜太赤裸裸,太明晃晃,不符合中國人含蓄的性格。這是幾千年的民族基因。

況且,吃太多糖終究不是好事。中國非常不嗜甜,肥胖率為6%;同樣低糖飲食的日本,肥胖率為4%;印度比中國嗜甜,但遠不及歐美、中東,肥胖率為6.8%;所以低糖對健康來說是好事,吃糖太多容易導致肥胖,還會引起其他疾病,低糖化很可能成為未來趨勢。

只要看到中國的美食特質,堅定對中國美食的自信心,傳揚中華美食文化,就一定能讓世界看到中華美食的特殊魅力。

參考文獻:

《中華美食概錄》

《伊斯蘭齋月對國際食糖需求的影響》

《糖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