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艾葉泡澡去痱子?關於艾的這些誤區要知道!

春末夏初,打開朋友圈,你一定會有個曬艾粿的客家朋友。艾粿是一道著名的清明時令甜點,清明前後,艾草在生髮之氣和雨水的滋養下生長得愈發茁壯,從現在一直到端午,都是吃艾的好時節。

我的一個客家朋友跟我說,他們那的孩子從小到大,都離不開艾草:兒時著涼肚痛,媽媽總會把熱乎乎的艾草團敷在他的肚臍上,然後煮一大碗艾草水給他驅寒;奶奶會給家人制作艾枕、艾囊,用來驅邪、驅蚊;清明祭祖時,總會有一道紅豆沙艾粿供小朋友們搶著吃;孩子們玩耍磕破了皮,都會用艾草給傷口止血;等到了端午節,家家戶戶還會在門前掛艾草、菖蒲……現在的小朋友,恐怕很難再重現類似的春天記憶。

其實,給寶寶嘗春、補身體,艾草是很適合的一種時令野菜。不妨學學客家人對待艾草的方式,從食物裡給寶寶積攢生髮之氣。

艾葉暖身補陽

“家有三年艾,郎中不用來”,說的就是艾草藥食同源的功效:

艾葉

性味:味苦、辛,性溫。

歸經:歸肝、脾、腎經。

功效:溫中,逐冷,除溼。

暖身子,除溼氣。艾葉最常用於給寶寶泡腳。寶寶有些著涼,可以把艾葉、紫蘇泡在40℃的溫水裡,給寶寶泡腳10~15分鐘。再配合喝一杯蔥白紅糖水。一覺過後,流鼻涕、怕冷等感冒徵兆往往就消失了。寶寶的體質多虛寒,家長可以每天觀察寶寶舌苔,如果又白又厚,一般是體內又寒又溼的。時不時給這樣的寶寶用艾草煮水喝,能起到幫寶寶回暖祛溼的作用。

疏肝氣,補陽氣。艾葉有股獨特的香氣,其中這種香氣本身,也能調理寶寶的身體。艾囊、艾枕中的艾葉香能入肝脾,還有理氣的功效,能幫春天睡不安穩的寶寶清心除煩,一夜好夢。需要注意的是,如果寶寶肝火過旺,艾葉就不能作為去肝火的中藥材了。這時可以煲蓮子湯給寶寶調理身體。此外,艾葉還能幫寶寶在春天補陽氣。《本草綱目》裡說:“艾葉取太陽真火,可以回垂絕元陽。”對身體屬於稚陰稚陽的寶寶來講,春天是用艾葉補虛的好時機。

吃艾之前要注意:凡是熱證,都要避開艾

我的那個客家朋友,本來最近有些熱氣上火,卻非要嚐嚐童年的味道,結果艾葉吃多了,連發了2天燒。艾葉偏溫,體內有熱的人是不建議吃艾、用艾的。其實,只要遵循“熱不能用艾”的原則,不難發現,有些用艾的民方都是錯的。

誤區①:艾葉泡澡能治溼疹痱子?錯

寶寶長了溼疹、熱痱,用艾葉泡澡可能暫時能起到緩解瘙癢的作用,卻並不能透發疹子,甚至還有加重出疹的可能。要知道,溼疹、熱痱的出疹原理,是體內的溼熱聚集在皮膚腠理,無法順利透發。此時用溫熱的艾葉,只會讓寶寶“熱上加熱”。

寶寶因熱引發疹子,正確的做法,是用偏涼的桑葉、苦蒿(注意區別於艾蒿)、金銀花,搭配稍稍偏溫的百部、陳皮洗浴,既能去熱毒,又不怕過寒涼的中藥材傷到寶寶虛寒的體質。給身體健康、無熱疹痱子的寶寶偶爾用艾水洗浴,預防溼熱皮疹,是沒問題的。

誤區②:高燒後缺水能用艾補身體?錯

寶寶高燒,或久病不愈導致津液不足時,不應用艾。艾葉之所以能驅寒、溫補,是把寒溼往下引、排出體外。寶寶在身體缺水的情況下用艾,容易引起陰虛火旺。

誤區③:艾草能降寒火、治口瘡?不建議

常聽說艾葉能治療因為“寒火”而導致的口腔潰瘍、爛嘴角,其實我太不建議家長給寶寶這樣治。一方面,家長其實比較難辯證寶寶頭面部熱證的病機;另一方面,艾葉的用量較難把控。如果用得過多,有虛火、寒火的寶寶就容易氣陰兩虛。

小結:艾葉主要用來驅寒除溼;有熱、陰虛的寶寶不宜服用。

端午之前艾要怎麼吃、怎麼用?

有家長糾結,用艾葉究竟是用新艾還是老艾。其實,用作驅寒入湯的藥,用新艾還是老艾區別不大;如果是給寶寶嘗春補陽,做吃食用的,當然是新艾更佳。不過,如果用作艾灸的話,就要用老艾。《本草綱目》記載:“若生艾灸火,則傷人肌脈”。剛採摘下來的新艾會有股苦味,寶寶可能會不愛吃。

教大家一個小訣竅:烹煮前,可以加少量鹽揉搓艾葉,擠出汁水,沖洗5~6遍,再用熱水(或熱鹼水)瀝一瀝,苦味就會少很多,還能洗乾淨其中的雜草汙物。想用艾葉做菜給寶寶吃,我推薦艾葉炒飯和艾葉蛋。它們顏色好看,味道不錯,寶寶喜歡吃。同時也能潛移默化地培養孩子對時令食材的敏感。春天“倒春寒”降溫的時候,可以給寶寶吃艾葉紅蔥炒飯。紅蔥、艾葉都是暖肚子的,適量食用可以預防倒春寒帶來的感冒。

艾葉紅蔥炒飯

材料:艾葉20g,紅蔥1根,白米飯適量。

做法:艾葉洗淨瀝水去苦味,和紅蔥一起切碎備用;熱鍋下油,爆炒紅蔥,加入艾葉繼續翻炒片刻,加入米飯、鹽,炒至米飯粒粒分明即可。

功效:開胃,暖中,補陽氣。

適用年齡:3歲以上,沒有熱證的、消化好的寶寶可服。

如果覺得炒飯稍微有些熱性、不那麼好消化,也可以給寶寶煮艾葉蛋花湯。低齡寶寶也可以吃。

艾葉蛋花湯

材料:艾葉30g,雞蛋1個。

做法:艾葉洗淨瀝水去苦味,切碎備用;蛋液打散加鹽;鍋中加水放入艾葉,待艾葉稍微變色後加入蛋液,水開後可加鹽或加少量黃糖調味。

功效:開胃,暖中,補陽氣。

適用年齡:2歲以上寶寶可服。蠶豆病寶寶可以服。

此外,煮紅糖艾葉蛋也是幫寶寶渡寒、暖肚、調理虛寒體質的好選擇。

紅糖艾葉蛋

材料:艾葉60g,雞蛋1個,紅糖1塊。

做法:艾葉洗淨瀝水去苦味,雞蛋洗淨;鍋中加水,將艾葉和雞蛋一起下鍋,文火煮8分鐘;撈出雞蛋剝殼,重新放回鍋內,加入紅糖,文火煮半小時即可。

功效:暖中逐冷,行氣開鬱,可緩解虛寒體質導致的手腳冰涼、氣血不足、腹瀉。

注意:雞蛋不太容易消化,2歲以上寶寶每次可以吃半個到1個蛋,可以只吃蛋黃。一週吃1次即可。

艾葉這種時令野菜的外用、內食能給我們很多啟發。我常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有乍暖還寒、疾病多發的春天,必定就會有祛風散寒、溫補陽氣的春季作物來解決。等端午過後,隨著夏季的到來,艾葉就不太適合給寶寶吃了。

家長若能把四季的氣候特點摸透掌握,瞭解應季時令作物、菜餚該怎麼吃,寶寶成長路上不僅能通達順暢很多,更能給寶寶傳遞一種樂於觀察、發現、挖掘生活之趣味的態度。

本文由廣東省中醫院兒科主任許尤佳進行科學性把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