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去大城市工作,作為職場人我的選擇不對嗎?

嚮往大城市,好象是不少人內心的一種追求,雖然有一段時間盛傳大城市的人去鄉間尋求山水田園、綠色生活,但那也就是臨時性的安慰而已,這些人的生活基礎並沒有離開所在的大城市,大城市擁有的大公司、大市場、大平臺,各種誘惑讓人難以抵擋,身在職場中的人們也躍躍欲試、爭先恐後。小劉大學畢業後回到了戶籍地工作,是個小城市的公司職員,他對自己的現狀不太滿意,總想走出去到大地方闖出一番屬於自己的天地。他說這兒幹現在就能夠看到自己退休前的境況,而到那些一線城市去有無限可能。

我要去大城市工作,作為職場人我的選擇不對嗎?

如果我能夠在大都市工作該多好

我認為把自己的職業方向與地域掛鉤,到大城市就有大作為,在小城市就幹不出大成就,不能說完全不對,好象是出現了偏差。一個是虛榮心,盲目追求所謂的人前有面子,喜歡高樓林立、霓虹閃爍的現場感覺,把身處大城市當作自己的炫耀資本;另一個是擇業觀,認為大城市就會有大作為,能夠尋找到異於常人的各種機會,從而實現自己的才能展現、物質利益,過上體面的現代生活。其實人的所作所為主要取決於自身條件,外在的因素是可以利用,但起不到決定性作用。那麼職場中什麼情況下到大城市去工作,主要取決於以下三個條件:

第一,取決於志向。我們常講要有遠大的志向,志向要高遠,強調的是跳出自己的小眼界,去發現更具全局性的大視野,這才是決定職業去向何處的根本所在。施一公想創辦一所高起點、小而精的研究型大學,致力於高等教育和學術研究,培養複合型拔尖創新人才,校址選在浙江省會杭州,校名為西湖大學,就是要充分利用杭州的技術、人才、資源優勢。常書鴻是敦煌研究院第一任院長,張大千曾在敦煌待了兩年,1943年初準備離開時,對常書鴻說:“我們先走了,而你卻要在這裡無窮無盡地研究保護下去,這是一個長期的無期徒刑啊!”為了研究保護敦煌,常書鴻在當時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選擇了堅守。因此,我們能夠看到的是志向決定了你的選擇,與地理位置、城市大小無關,這是我們職場人應該認真學習和思考的。

我要去大城市工作,作為職場人我的選擇不對嗎?

我的志向是成為知識淵博的人

第二,取決於寄託。就是說有特殊的情感需要難以割捨,無怨無悔地廝守在一地。日本一位84歲的老奶奶白天賣餃子,凌晨當DJ,一生無子,只為喜歡而活,當地人都願意去她那裡消費,她說:“我從未思考過,在我這樣的年紀什麼是能做的,什麼是不能做的。”一位朋友把她80多歲的老母親送進了一家養老院,又在附近購買了房子,因為那兒醫療設備完善、生活條件較好,他們夫妻隔日必輪流去探望母親,還把剛出生的孫女的照片帶給母親看,讓她享受四世同堂的幸福;朋友說由於自己身體也不好,照顧不了母親,只能依靠養老院,但又不能離得太遠,這樣能夠經常見到母親。所以說選擇地域或者想去的城市,並不是單單的利益牽引,這種源於習慣產生的依賴、頭腦中思念的寄託、根植於內心的親人感情,都將決定你的去留,我們提倡這種洋溢著情感真情的選擇。

我要去大城市工作,作為職場人我的選擇不對嗎?

我們永遠在一起

第三,取決於機遇。一位西安的醫生剛剛結束了援藏三年的任務,他說在西藏期間有一件事讓他久久不能釋懷。一個18歲的藏族姑娘在醫院做清潔工補貼家用,有一天突然肝出血,手術時發現是肝癌,醫生又給她做了二期手術,效果很好。小姑娘沒有好好休息就又來上班,因為家裡實在太困難了,遺憾的是一年後復發,腫瘤擴散,不到一個月人就沒了。醫生反覆在想這件事,他說西藏的腫瘤發病率不高,其實很多是被漏診了,原因是對腫瘤預防和治療的普及度不高。因此他向西藏大學提出了申請,要開一門腫瘤學的課程,還要帶腫瘤學的研究生,他的後半生就要留在了拉薩。 大連一小夥本想去長沙一趟,結果誤入高鐵上外地回武漢人員的專門車廂,陰差陽錯滯留武漢,無奈到醫院當起了志願者,最後竟然成了全國聞名的“網紅保潔員”,在武漢抗擊疫情一線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在新的機遇面前,有的人是自己主動選擇,有的則是被動去適應新的環境,無論哪種情況都是這種機遇在引導你的走向,作為職場人唯有把握好各種機遇,才能在自己的職業領域內實現自己的理想,達成自己的各種目標。

我要去大城市工作,作為職場人我的選擇不對嗎?

機會來了就要緊緊抓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