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述社會保障精算基礎與研究對象

進入新世紀以來,中國經濟得以迅速發展。但是,隨著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中國人口政策的變化,計劃生育政策在全國範圍內實行,導致了中國人口增長速度降低、人口年齡分佈呈現斷層。


一.社保精算學發展背景

隨著人口斷層期人群逐漸進入退休以及老年化,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也發生改變,社會保障以及養老保險的需求人數增加,供給人數減少,這是現如今包括養老保險基金在內的整個中國社會保障基金面臨的最嚴峻的問題與考驗。根據有關數據預測,到2040年,我國的老齡化人口將達到峰值。


淺述社會保障精算基礎與研究對象


面對這樣的情況,為了保證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的財務可持續、提供保障的力度可持續、社會保障的範圍可持續,除了要求對於社保需求的的包括老年人口、失業人口、貧困人口、殘疾以及疾病人口的各人口比重有一定的數據瞭解,還要對於社會保險中的風險進行預測與管理,保障基金的收支平衡,社保基金的投資管理等方面有統計與實踐經驗,社會保險精算正是基於這樣的現實矛盾逐漸被學術界重視。

二.社保精算學的作用

作為一項工具性的學科,社會保障精算學的誕生,其目的在於為社會保障基金(亦可稱為社會保險)提供一個精確的保險承擔費率,為相關的保險精確的計算出責任準備金等各類的積累資金。同時,對於保險的給付時間以及給付的可能性做出相應的評估,確保保險能夠在規模上、時間上得以前後銜接,並且實現其盈利性。

對於各類風險的不確定性,如何將社保基金充分利用,社保基金的吸納規模與給付規模之間的比例如何確定,這些問題都需要一個科學的、專業的、可量化的工程與模型加以解決。而保險精算技術的發展,正在不斷通過社會相關數據的採集與研究,修正社會保險基金管理過程中遇到的各類問題,最終達到持續性發展的成長要求。

《社會保障精算理論與應用》一書中就提到,精算學為社會保障事業的發展發揮了基礎性作用。政府的養老保障等各社會保障方案,就是在於利用精算學方法,對社會政治、經濟等因素進行分析與預測的基礎上定製而成。同時,精算學對於現階段判斷現行的退休金水平,失業金水平等保障線設置問題提供了有益的參考,為社會保障體系的發展與完善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三.社保精算學內容

一般認為,社保精算學主要將研究對象分為壽險與非壽險兩種。就壽險而言,精算方向圍繞著人的身體與生命展開。在一定的生命週期內,確立一個保險在較長時間內的繳費水平,並且同時注意考慮其資金的投資收益。在這樣的長期合同範圍下,對於壽險精算而言,利息理論便成為了其研究基礎。

另一方面,非壽險的精算主要將索賠的頻數分佈以及費率,結合平均損失為零的原則、最小風險原則、破產概率原則等保費制定的準則,建立理賠模型,用多元分析的方法來估計每一種不同等級風險對於理賠頻數的影響。

而該方法也為社會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等社會保障精算研究等,在事前計算保險經營成本,分析影響因素,為政府制定醫療保險、工傷保險等相關社會保障政策提供了科學的依據。

但是同時我們也要注意,社會保險的精算與一般商業保險精算也有所區別。社會保障精算的目的相比於商業保險而言,其收支平衡,促進社保制度平穩運行的追求要遠高於盈利追求。同時,社保制度的由國家強制實施,因為參保人群的特徵不同,對於具體的生命表等依據也不盡相同。最後,保險精算過程中,對於保險費的承擔方也有不同。社保保險一般由國家統一制定費率,個人、國家、企業共同承擔。

四、社保精算的研究對象

我們習慣將社保基金分為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社會醫療保險基金以及其它類社會保障基金。同理,社會保障精算研究的對象也在這樣的基礎上展開。社保精算學就目前而言,對於其研究方向基本確立為,社會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平衡,其隱性債務的精算,養老保險替代率的計算,以及對於養老保險敏感性影響的相關分析。此外,養老保險基金的投資方向也是社保精算的重要研究領域。

而就社會醫療保險而言,主要集中在社會醫療保險的基本指標以及收支狀況兩個層面的測算。其他類社會保障基金中,包括了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社會救助保險等。

研究好適應我國實際的社會保障精算理論、方法與技術,探索收集真實客觀的統計數據、獲取反映真相的事實途徑,開發適合我國統計體系的應用軟件等,將成為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理論建設與實踐探索的重要內容。


淺述社會保障精算基礎與研究對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