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科普保險公司的經營邏輯

最近有比較確切的消息,招商信諾即將要停售4.025%定價的自在人生

有小夥伴問:又停售啊?是炒作還是有其他考慮啊?

這不是炒作,而是一次降風險的主動調整

小夥伴無奈地說:這句話每次字我都認識,但是加在一起我就不明白了,降什麼風險啊?


今天,想跟大家簡單科普下保險公司的經營邏輯,來解釋下這個問題

好吧,開始!


本文一共2500字,需要你耐心閱讀8分鐘。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及時整改。

我先說一個可能是多數人對保險業的看法:

保險公司每年收上來這麼多,賠出去還不到10%,這也太黑了,收這麼多,賠這麼少,保險公司肯定賺翻了!

這個觀點我相信很多人都有!

但是!但是!這是個典型的誤解


這是因為保險行業的特殊性,保險公司的財報不好讀,導致很多人看不懂保險公司的經營邏輯,才產生的誤解。


好,我來解釋一下。


保險公司每年利潤,根本就不是簡單的收入保費 - 支出賠款,還要計提大量的長期責任準備金(應付未來長期理賠,這才是保險公司最大的成本開支)。

準備金是什麼意思?就是為未來可能發生的賠款開支,預先計提的一筆錢,而這才是保險公司最大的開支,也是我們忽略了從而產生誤解的關鍵:我們總以為保險公司收了保費,賠了錢,剩下的全都變成利潤入了自己口袋裡,其實根本不是這樣。


舉個例子,幫助大家更好理解:

1、保險公司給一個35歲男性賣了一張養老保單,一次收了100萬保費上來


2、保險公司給銷售團隊支付了5萬銷售費用


3、保險公司預計在30年後開始向這個35歲被保險人支付養老金,每年15萬,支付到這個人去世為止


4、保險公司為了未來養老金的剛兌,現在開始就要計提98萬(假設)準備金

(1)98萬準備金 = 未來要支付的每筆養老金的精算貼現值加總

(2)精算 = 結合生命表,推算這個人在30年後仍然活著的概率

(3)貼現 = 結合定價利率,推算30年支付的養老金在現在值多少錢 = 15萬 ÷(1+利率)^(30+N年)

(4)精算貼現值 = 30年後活著的概率 × 未來支付養老金的貼現值

5、從會計角度說,保險公司當年收入 =收入保費 - 計提準備金 - 賠付支出(大病、死亡、養老金) - 退保支出 - 費用支出(銷售佣金/保單管理費)+ 投資收益 = 100(收入保費) - 98(提取準備金) - 5(銷售費用) = -3萬

當然,實際上還有非常多科目,這裡精算君為了幫助大家理解基本邏輯進行了大量簡化。

所以,即便保險公司當年能賣出100萬保費,因為計提準備金和支付銷售費用的關係,這張保單當年根本不能給保險公司帶來收入,甚至讓保險公司發生虧損

看到這裡,可能有小夥伴問:這不是商業保險公司嗎?幹嘛要在做虧本買賣?

我們看下一部分。

保險公司做虧本買賣??保險公司通常不會做。

上面的例子我們只是看到了保險公司一年的收入,如果把時間拉足夠長,看

一張保單完整的生命週期,多數情況下它是能給保險公司創造利潤的

Ps:保單生命週期怎麼理解?例如年金險,只要被保險人活著,保單就持續有效,還能不斷給我們發養老金,但是隻要被保險人死了,保險公司賠一筆身故金後,合同終止,保單生命週期也就終止了。

簡單科普保險公司的經營邏輯

從上圖看,在一般正常情況下,一張保單在一個生命週期內對保險公司通常是:先帶來虧損,再帶來盈利。

為什麼?原因很簡單,在收保費的那幾年,特別是前面幾年,除了保守多提準備金,還要支付大量銷售費用,導致虧損。

那後面的盈利是怎麼出來的?靠準備金提轉差釋放出來的!

這裡我簡單科普下,希望大家都能聽懂。

首先,一張保單隻要仍然有效(即被保險人還活著),保險公司就必須為將來可能發生的賠款計提足額準備金。這一點沒有爭議。

隨著人越來越老,死亡概率越來越高,保單越來越可能終止。那保險公司未來還要支付養老金的可能性就越來越低了,自然就不用提這麼多準備金了,早些年多提的準備就能慢慢被釋放,變成盈利。

用行話講就是“剩餘邊際攤銷”帶來的盈利釋放

好,說到這,我估計大家對保險公司的經營邏輯應該有些瞭解了吧?

一家保險公司是這樣經營的:

1、首先合理定價開發產品

,然後賣出去賺回保費,當然要支付銷售費用


2、然後是搞好投資,賺取穩定回報。


3、接著是對日常各種成本的控制,例如場租、人工等管理成本。


4、最後要合理計提準備金,應付未來各項賠款開支,然後等待準備金逐年攤分,逐步釋放利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