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輪洗牌開始,這一次,沒有誰能做局外人

新一輪洗牌開始,這一次,沒有誰能做局外人

在前段時間舉行的發佈會上,經常參加綜藝,逐漸邊緣到地產外圍的潘石屹,選擇了再次出售旗下北京、上海多個物業。

這次變賣的13個項目,涉及金額約78億。

第一批擬推出2萬平米物業面積,涉及SOHO東海廣場、SOHO中山廣場、望京SOHO、銀河SOHO、建外SOHO在內的5個項目。

還記得他上一次拋售是兩年前。

兩年前調控高壓剛剛開始,有著敏銳嗅覺的商人自然最先反應過來。

潘石屹就馬不停蹄的將上海虹口SOHO售予吉寶置業,獲利35.7億,同年7月將北京光華路SOHO2和上海凌空SOHO兩項目整售,三個月之後,以49.44億的價格出清凌空SOHO。

我們無法看到各房企交易背後波雲詭譎的變化,但外在的表象卻很容易看明白。

畢竟,每一次洗牌與買進、賣出都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01 主動洗牌與被洗牌

很多商人都會說自己不賺最後一塊銅板,但真正能做到的卻很少,在地產圈更是寥寥無幾。

畢竟地產圈的錢太好賺,誰捨得放掉這麼大一塊大肥肉呢?這些年不少企業紛紛圈地蓋樓。

自1998年房地產製度改革,2016年房企數量增長至94948個,14年增加70570個,14年複合增長11.0%。

這些增長的企業中就包括我們熟知的家電行業:海爾、美的、長虹等等。

在樓市火爆的2016年更是新增了1522個房企加入房地產行業,當年的房企數量同比增長達到了1.6%。 但經過無休止的擴張和大量新企業加入,任何一個行業都會飽和,會滯脹。

回顧過去,幾十年來,房地產市場變幻莫測,但房企的存亡與政策和市場環境密切相關的這一點從未改變。

面對大環境的變化,主動開始洗牌的是李嘉誠,幾年前樓市正紅火時,第一個拋售物業從中國樓市撤退的是他,而如今事實再次證明,當年的選擇太正確。

而第二個察覺出地產開始變天的應該是潘石屹,在李嘉誠拋售物業的同年,潘石屹跟著也拋售了上海的部分物業。

隨後就有了萬達王健林的商旅資產整體轉讓。

如今,李嘉誠早早變現的現金早已在英國找到了最穩妥的去處;

潘石屹此次出售物業也多了一些淡定從容,並不怕被媒體曲解;

而萬達更是在去年的年報營收就顯示出轉型很成功。

自己主動參與洗牌時還有較大的自主選擇權,而“被洗牌”的房企日子可能就不會那麼好過了。

截止至7月30日,我們在人民法院公告網中查詢到宣佈破產的房企約為257家,較去年前同比上升約41.9%!

雖然這跟2014年和2000多家房企倒閉的慘烈史相比不足為奇,但小笙相信在今年這兩百多家的破產僅僅是一個開始。

02 自有資金苦熬

很多人說,地產玩兒的就是金融生意,不可否認,這種解讀雖然絕對但也可取。

這些年的房企,大部分玩兒的就是錢生錢的遊戲,高速擴張中,有的企業甚至一度以用自己的錢為恥。

但最近卻看到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房企居然開始用自有資金熬日子了。

銷售方面,2019年房地產銷售規模下降,1-7月份,商品房銷售面積88783萬平方米,同比下降1.3%。

資金方面,政策不斷收緊後,錢越來越值錢,目前,開發貸、房地產信託、內債外債和私募等融資渠道一致收緊,這在歷史上非常罕見。

房企資金供給不足,跟房企融資方面的調控政策有關,2019年來,已經有超過15次針對房地產資金鍊收緊的政策,不論是購房者還是媒體都擔憂房地產資金鍊。

兩者的共同作用導致今年前5個月房地產開發企業到位資金來源中,自有資金的佔比不斷攀升。

而這種困境很難解決,眾多房企中也不會再像多年前那樣,會有黑馬異軍突起。

03 穩麵包,更在穩麵粉

多年前的那次房企洗牌,有的徹底掉到第二梯隊,成為了中小開發商,有的房企如恆大、碧桂園等則在短短數年內扶搖直上,在世界500強的榜單上也一路向前。

每一輪週期都有人倒下,也有人藉機變得更強大,正所謂危機就是“危險”與“機遇”並存。

前幾個月想必大家都發現了一個現象,那就是一邊是不斷收緊的政策,一邊是瘋狂拿地的開發商。

這要源於政府調控樓市的思路開始從過去簡單的壓制“麵包”的價格,轉為壓制“麵粉”的價格(供給端,即開發商融資和土地)。

政府本意肯定是好的,在減少開發商資金的同時,也給土地市場降了溫。

可是優質的土地資源的價格變得實惠,房企怎麼能忍得住?

土地變便宜了是前段時間各房企的共識,因此在資金很緊張的情況下,各房企就算勒緊褲腰帶都要趕緊買入。

畢竟大家都指望儲存足夠的糧食過冬,但俗話說,有金剛鑽才敢攬瓷器活。

這幾個月來銀監會一直在加大力度整治給房企輸送錢的違規渠道和機構,毫無疑問就是要遏制過多的錢流向土地市場。

這些雷霆舉措對於自有資金不充裕的房企而言,在寒風陣陣的秋天拿地顯然不會是明智之舉。

未來融資整頓還會進一步收緊,房企最大的資金來源------海外融資的情況也不會太好,因此過於樂觀的房企很可能都撐不到真正的冬天,就在儲糧階段夭折了。

此次樓市和房地產行業的分化、洗牌,似乎比我們想象的要更快,更殘酷。

不過每一次洗牌,都是優勝劣汰的遊戲,對於行業和購房者而言也並非是壞事。

文章來源:諸葛找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