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力陷阱》:深度解析“能力強,晉升慢”的成長怪圈,快速逆襲

《能力陷阱》:深度解析“能力強,晉升慢”的成長怪圈,快速逆襲

高中同學楊峰,碩士畢業於國內老牌985大學,已經在上海一家互聯網公司從事數據挖掘工作4年了

他專業能力突出,4年期間,連續2年都獲得了“部門最佳貢獻獎”。按理說這樣,應該早就被提升到管理層了,但上司並沒有提拔他,還是一直讓他在技術崗位苦苦耕耘。

所以他很苦惱,繼續呆在原來的崗位上越來越無聊和迷茫,畢竟那些工作已經很熟悉了,甚至開始懷疑自己專業能力不足,還想過要辭職。

為什麼他沒有到管理層呢?

真正的問題在於:他只是埋頭苦幹,在公司4年並沒有建立自己的人際關係網絡,成為領導需要的整合資源、協調連接的能力更是欠缺。

被譽為“全球50大管理思想家(Thinkers50)之一”的埃米尼亞·伊貝拉,在《能力陷阱》一書談到,每個人都需要重塑人際關係網絡。

良好的人際關係就像一個“雷達網”,個體在其中像是一個可以發射信號的基站,我們接受和傳播信息的過程中,達成合作的同時也進行了自我展示,開頭提到的楊峰就特別需要這一點。

《能力陷阱》:深度解析“能力強,晉升慢”的成長怪圈,快速逆襲

萬物互聯時代,真正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是什麼?

馬克思主義有一個著名命題:

人的本質不是單個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現實性上,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所以,科技再發達,我們依然需要社交,需要和真人打交道。畢竟“人工智能”實現的前提還得是活生生的人呢。

但良好的人際關係絕不是認識的人越多越好,而是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和角色。埃米尼亞·伊貝拉把人際關係網絡分成了3種類型:

運營關係(Operational Networks):指大多是內部關係,比如同事、合作方等,而且通常在短期內合作。我們處理完成規定的工作,不太能隨意改動,畢竟每個人都需要對方合作。不過也因為都是經常聯絡的人,帶給我們一份心安、可靠。

個人關係(Personal Networks):主要取決於你的目標和喜好,比較廣泛,包括你的家人、朋友,甚至是參加活動認識的同一個思想頻率的人。

現實生活中,它幾乎等同於我們的生活圈子,因為很多人會把工作和生活分開。比如,和工作相關的人全部在一個微信號上,和生活相關的好友全部在另一個常用的微信號上。

戰略關係(Strategic Networks):是指未來可以助力你個人發展的關係,比如你的某個創意經由他被投資者看重、購買,能幫你獲取所需要的信息和資源。

我的理解是,這個關係中的人像是一位伯樂,可以識別有才華的你。

但是誰會在這個關係中呢?根本不好界定,因為它幫助的是未來的你,你在變化,對方的選擇目標也在變化。

《能力陷阱》:深度解析“能力強,晉升慢”的成長怪圈,快速逆襲

埃米尼亞·伊貝拉對人際關係的分類

建立良好人際關係網絡的阻礙有哪些?

01、思維定勢,也稱“慣性思維”

思維定勢(Thinking Set),也稱“慣性思維” ,是由先前的活動而造成的一種對活動的特殊的心理準備狀態,或活動的傾向性。在環境不變的條件下,定勢使人能夠應用已掌握的方法迅速解決問題。而在情境發生變化時,它則會妨礙人採用新的方法。

你的思維一旦陷入了認為「人際關係就是利用別人」這一誤區,並形成思維定勢就很難再跳出來。

很多人會認為人際關係就是利用別人,不好意思甚至覺得那很卑劣。

《能力陷阱》:深度解析“能力強,晉升慢”的成長怪圈,快速逆襲

這是心理學上一張特別經典的圖片。

它的奇妙在於,看到它的第一眼,你覺得圖片裡是一位年輕的女子,還是一位年邁的老人?

如果你看到的是一位老人,那麼現在請你把老人的嘴巴當成項鍊,眨一眨眼睛,它就變成了一位年輕的女子,頭轉向右側。

如果你看到的是一位年輕的女子,請把脖子上的項鍊當成嘴巴,再眨一眨眼睛,一位低著頭的老人就出現了,好像她還帶著圍巾。

你看,不同的角度看待一張都會出現不一樣的結果,更何況繁雜的其他問題呢?不過“思維一轉天地寬”,跳出畫面看畫,撥開迷霧後是一種情況。

《能力陷阱》:深度解析“能力強,晉升慢”的成長怪圈,快速逆襲

02、自戀心理

自戀心理會讓我們傾向於和自己相似的人在一起,從而越來越難以和不同領域的人在一起,無法擴展交際圈。

近十年來,社會科學研究得出的一個非常重要結論:

通常情況下,我們會被那些與我們相似的人吸引,即便他們的想法不一定正確,但因為和我們的想法相似,我們會被自然而然地吸引。

比如,生活中我們會喜歡外表和自己像的人,包括我們說到的“夫妻相”,除了緣分,對彼此的認同其實也是對自己的認同,會加深對對方的喜歡。

參加一個活動,大家吃飯時習慣和來自同一個地方或從事同一行業的人坐在一起,交流。在埃米尼亞·伊貝拉看來,這也是“懶惰”的表現,因為這樣不需要付出很多精力就可以認識到新朋友。

可如果一直呆在“舒服圈”裡,周圍都是和你三觀、興趣相似的人,你很難與不同領域的人建立聯繫、產生更多的可能性。

萬物互聯的快餐化時代,人際關係可以瞬間建立也可以迅速被推倒,相對脆弱。可這樣我們就不需要了嗎?不是我們不需要,是不知道怎麼擁有真正有效的人際關係,從而就不要了。

如果藉由這種心態發展下去,一定會阻礙個人發展,因為人是需要活在社會關係中的。

《能力陷阱》:深度解析“能力強,晉升慢”的成長怪圈,快速逆襲

如何建立真正有效的人際關係?

1、克服對建立人際網絡關係的排斥

哲學中說,人的本質是一切社會關係的總和。

從前人類需要戰勝自然、敵對群族,只依靠個體力量不行,團結才可以,所以人們彼此聯絡,合力共生。如今科技相當發達,人類並不可以孤立存在,依然需要合作共贏。

比如2020年突如其來的病毒,武漢迅速被封城。

但它不孤單,因為有來自全國和全世界人們的關心。這是一種大愛背後的人際聯絡,“人”字一撇一捺,我們需要彼此扶持,守望相助。

這不丟人,反而是人性的閃耀。

進化心理學和人類學視角都認為,“互惠式”交往是人類的一種生存策略,也會讓人與人之間更融洽。

《能力陷阱》:深度解析“能力強,晉升慢”的成長怪圈,快速逆襲

還記得電視劇《安家》中房似錦(孫儷飾)嗎?

她一開始接受不了徐姑姑(羅晉飾)花了6200塊給她買的漂亮鞋子。甚至在走出商場後,房似錦還堅持把這筆錢還給徐姑姑。

徐姑姑停下來,溫柔地對她說:“大方地接受,再大方地給與,不好嗎?”

這句話,足以讓內心堅硬了29年的房似錦,建立起來的防備心理一點點放下,心裡的冰溶化了許多。

徐姑姑性格溫潤,堅持原則。

他有一幫朋友,比如找老洋房時,郵遞員叔叔給出關鍵線索;和前妻離婚後,律師朋友幫他要回房產......徐姑姑把一個小小的房產中介門店,變成了像是每個人的家。

關係不只是赤裸裸的“利用”。

多元化人際關係不僅僅在於對方能為你做什麼,還在於你能為他們做什麼。這是一個雙向的能量流動,也只有互相來往,才會保持下去,加深情誼,人際關係的原則也在於此“利益互惠”。

《能力陷阱》:深度解析“能力強,晉升慢”的成長怪圈,快速逆襲

2、打破“自戀”和“懶惰”,滿懷好奇之心

1960年,哈佛心理學教授斯坦利·米爾格拉姆提出“六度分隔理論”(Six Degrees of Separation Principle):

你和任何一個陌生人之間所間隔的人不會超過六個,也就是說,最多通過五個中間人你就能夠認識任何一個陌生人。

在這之前,米爾格拉姆做了一個實驗:

他給住在內布拉斯加州的每個人一封信,讓他們把這封信先給自己認識的人(A),然後A把信送給B,這樣一個傳一個,最後把它送到曼徹斯特的一個股票經紀人手裡。

實驗結束後,米爾格拉姆發現那些順利完成任務的人,不管把信交給他們中的誰,最後送到經紀人手裡時,不會超過五個中間人。

剩下沒有完成任務的人,就卡在了第一步。因為「他們所認識的人」不認識任何外面的人,他們只認識自己生活圈子裡的人。

這也是一個人陷入“自戀”和“懶惰”陷阱的結果,被稱為“迴音箱(Echo Chamber)”,即人際關係網絡聯繫人都是內部人員你所認識的人,和你有著共同的朋友,所以消息只能在同一個圈子裡傳播。

《能力陷阱》:深度解析“能力強,晉升慢”的成長怪圈,快速逆襲

在現實生活中,有限的人際關係網絡很難讓你瞭解到其他行業的需求。比如即便你坐在辦公室裡苦思冥想一下午,都很難把這些多元化的視角聯繫起來,從而提出一個可行的商業戰略。

而如果你和公司同事一起吃午飯,和出租車師傅閒聊,和健身館裡的人聊工作,這些零碎的、不起眼的外部人際網絡都在幫助你瞭解對方所在行業的整體情況,甚至他們是如何變優秀的。而獲得這些額外訊息的你,無形中會多了自信,也就是刷新了你的新形象。

我之前的一位領導,三個月時間從基層銷售做到Top1,她的秘訣之一就是和大家一起吃午飯。

因為吃飯的時候人會比較放鬆,她可以獲得最多真實的信息。甚至包括自己的生活瑣事也會分享出來,這就拉近了彼此的距離。

“山外有山,人外有人”這句老話很實用。

有一次滴滴公司創始人程維,讓樊登給他介紹有趣的人。作為身價百億的CEO,程維沒有因為身居高位就拒絕接受新事物,這應該是滴滴衝破一切競爭對手,往前走的重要原因之一。

1908年,心理學家羅伯特·耶基斯和約翰.道森提出“最佳焦慮期”這個概念,即我們需要有相對焦慮的狀態,因為面對的壓力略高於普通水平的空間會最大程度激發出人的潛能,表現更好。

所以,不如讓我們懷著謙卑的心,勇敢走出“舒服區”,會有一片新發現。

《能力陷阱》:深度解析“能力強,晉升慢”的成長怪圈,快速逆襲

3、盡力展示自我,建立個人IP

美國著名導演伍迪·艾倫曾說:成功的百分之八十在於自我表現。

由此可見,自我表現對於擴展人際關係網絡有多重要,可很多人不知道如何做,甚至害怕這件事。

如今互聯網已經發展到,我們每個人都可以做自己、代表自己。

具體如何做呢?不防試一試如下方法:

  • 首先,梳理自己優勢,能為別人提供什麼價值?

這是核心,因為只有你有價值了,別人才願意關注,甚至付費。千萬不要覺得“我不是什麼厲害的人”,能有什麼價值呢?

現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在任何一個細分領域內有專長,你都可以建立影響力。比如你喜歡社交,舉行活動,就可以把彼此的朋友相互介紹認識。

你可以把它看作助人的事情,不過久而久之,大家想認識某人會來求助你。因為在他們眼裡,你已經是一個重要的資源鏈接器。

你喜歡寫寫畫畫、做手賬,可以分享到朋友圈或任何一個主流自媒體平臺上,慢慢的就會吸引同類人,建立自己的小圈子團體。有了粉絲,你就有了影響力。

這個過程會反過來增強你的專業性。如果找不到自己的優勢是什麼,不妨就從興趣入手,因為真正的喜歡本就是很強大的源動力。

《能力陷阱》:深度解析“能力強,晉升慢”的成長怪圈,快速逆襲

  • 其次,學會借勢。

個體微乎其微的時候,懂得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會讓我們快人一步。

知識IP大本營秋葉大叔曾說,過去是平臺依附於個體,比如前兩年特別火的講書稿。現在更多的是個體依託於平臺,比如各種新媒體平臺的出現,因為有了算法機制,平臺給你推薦就有了被你看見的機會。

比如,你喜歡寫文章,在主流自媒體平臺上註冊一個賬號,寫起來就已經和外界有了連接。平臺推薦機制甚至不需要你有多少粉絲,只要寫的好一樣可以文字變現。

  • 最後,學會堅持。

物理學中有一個能量守恆定律,它告訴我們在一個封閉(孤立)系統的總能量保持不變。

放在我們個體的努力上,其實它更殘酷,因為付出和收穫的關係只能是大於等於(≥),所有的捷徑大都是套路。

日本著名管理學家大前研一在《專業主義》一書中寫到:專業,才是你的生存之道。

所以,在開始打造個人IP之前,先別想著一夜暴富。打磨自己最重要,當你在某個領域達到一定程度,自然會有人來聯絡你。

《能力陷阱》:深度解析“能力強,晉升慢”的成長怪圈,快速逆襲

4、平時維持關係,關鍵時刻才不會掉鏈子

著名管理學大師史蒂芬·柯維在《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一書中指出:

“你必須把每一次人際交往,都看成是在他人情感賬戶內存款的一個機會。”

這也就是被很多人稱讚的“情感賬戶”。我們自己往裡儲存的真誠、理解、友善、信賴等越多,越有利於彼此關係的提升,用到時才不會乾著急。

我之前的一位老闆經常說,“關係的維護要放在平時,而不是遇到事情、需要幫助了,找對方幫忙了。”

她有一張人脈資源表格,詳細地記錄每一個認識人的信息,而且每和這個人見一次面,就把關乎這個人的近況寫上去。比如孩子幾個月了,換了XX新工作,最近在學什麼等。下一次見面,她就會和對方聊這些,這樣讓對方覺得自己備受關注,當然前提是真誠。

再比如,在和人見面時帶一份禮物給他,不一定多麼貴重,重要的是讓他感受到關心。

你還可以每個月定時和朋友聯絡一次,去給某個人的朋友圈點贊、留言,你發現的好物、想法及時和對方分享。

也不一定非要有回覆,是那一份聯絡讓彼此知道,自己還在對方心裡。

《能力陷阱》:深度解析“能力強,晉升慢”的成長怪圈,快速逆襲

總結

17世紀,英國玄學派詩人約翰·多恩曾在《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書中寫到:“

誰都不是一座島嶼,自成一體,每個人都是那廣袤大陸的一部分。”

在5G萬物互聯的如今,它依然正確。

因為作為人類整體,我們需要守望相助對抗自然災害;作為個體,我們需要良好的人際關係網絡帶來最及時的訊息、問題的答案和更多的機遇。

而且一個人的人際圈子決定了我們當下的生活如何,是否會變得更好。困在原地不如行動起來,因為我們還可以藉由聯絡、分享,比較快的完成迭代。

具體需要如何去做呢?

1、克服對建立人際網絡關係的排斥

2、打破“自戀”和“懶惰”,滿懷好奇之心

3、盡力展示自我,建立個人IP

4、平時維持關係,關鍵時刻才不會掉鏈子

and夏小麥:每天進步一點點,堅持帶來大改變。青春不老,我們一起變更好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