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中國戰船,有多大,哪些種類

古代中國戰船

中國春秋時期至清代中期用於作戰的船舶。古代中國海軍舟師、樓船軍、水軍和水師的主要裝備。按推進動力裝置,分為槳戰船、帆槳戰船、帆戰船和車船(車輪船、輪槳船);按型制,分為大型戰船,中型戰船和小型戰船。

古代中國船舶具有悠久的歷史。據《史記》記載,軒轅黃帝時,已開始造舟車,“變乘桴以為舟楫”以濟不通。商末周初,已有使用大量舟楫運送軍隊渡河作戰的行動(見古代中國海軍)。古代中國戰船,就是在此基礎上,適應軍事行動及於水域而形成並發展的,是社會生產力發展和軍事鬥爭需要的產物。古代中國戰船誕生以後,經歷了約26個世紀的漫長髮展歷史。其間主要有:春秋戰國時期,兩漢三國時期,晉隋時期,唐宋時期,元明清時期。

古代中國戰船,有多大,哪些種類

春秋戰國時期的戰船 最早興起於東海、黃海之濱及江河沿岸的諸侯國吳、越、楚、齊等地區。“吳楚揚越之間,俗習水戰。故吳人以舟楫為輿馬,以巨海為平道。”這時的艦船,已形成最早的型制,有大翼、中翼、小翼、突冒、橋船、樓船等,是舟師的主要裝備系列。樓船,是設有多層甲板和樓形上層建築的大型戰船,是舟師的主力戰船。作戰時,樓船常作為指揮艦,如吳國舟師的餘皇艦,系吳王的座艦,故亦稱王舟。春秋戰國之交,又出現大量的戈船。越國於公元前473年滅亡吳國後,成為南方強大的諸侯國,曾以裝備有300艘戈船的一支舟師從東海北上進攻北方強大諸侯國——齊國,佔領琅琊(今山東膠南、諸城一帶地區)。戰國時的內陸諸侯國秦國的舟師,還裝備有用於運兵作戰的舫戰船(雙體戰船),每艘可載士卒50人及其3個月的給養。

這一時期的戰船為木質槳船。每艘戰船配備的棹手(操槳手)約佔全船人員總數的50%,如“大翼”1艘編制人數為91人,其中棹手為50人。戰鬥士卒使用金屬製長鉤矛、長斧和弩、矢等冷兵器交戰。戰船上還裝備有公輸般(魯班)發明的得力戰具——鉤拒,作戰時,用它對敵船“退則鉤之,進則拒之”。

古代中國戰船,有多大,哪些種類

兩漢三國時期的戰船 西漢舟師戰船有新的發展。其型制主要有樓船、鬥艦、艨艟、橋船、戈船、走舸、赤馬、斥候等。樓船、鬥艦為主力戰船,艨艟主要用於襲擊;赤馬、斥候用於哨探。戰船動力裝置,出現櫓和帆,帆槳櫓並用,並已使用平衡舵。東漢時,帆戰船已經較廣泛地裝備於舟師。三國時,吳國戰船的發展具有代表性。吳國設有專門督造艦船的典船都尉;在建業(今南京)、侯官(今閩侯)、永寧(今浙江溫州)、京城(原京口,今江蘇鎮江)等地設立造船工場。吳水軍共擁有戰船約5000艘,其大型樓船上層建築5重,有“長安”、“飛雲”、“蓋海”等,每艘可容士卒3000人。

晉隋時期的戰船 晉代大型樓船在以前的基礎上又有發展。晉武帝準備滅吳時,命大將王濬在四川建造大型樓船——連舫,船方120步(1步合1.45米),史稱“自古未有”。孫恩、盧循海上起義軍(見孫恩海上起義)裝備的大型樓船——八槽艦,上層建築高達10餘丈(約25米)。南北朝時,南朝戰船有飛龍、翔鳳、金翅、青雀、鵃等;戰船裝80棹,“捷過風電”。還出現裝有拋車的“拍艦”。大型“樓船”,如“青龍”艦、“白虎”艦等,其上層建築高15丈(36.8米)。中國古代著名科學家祖沖之還發明一種“千里船”,可日行百里,但其型制已不可考。據《陳書》載,水軍將領徐世譜“造樓船、拍艦、火舫、水車以益軍勢。”水車,即初期的車船。通常大型戰艦上裝備有拍竿,這是古代中國戰船上獨有的一種在近戰中對敵船具有摧毀力的打擊器械。隋初,為攻滅南陳作準備,由楊素在長江上游的永安(今四川巴東)趕造大批戰船。其中大型樓船——五牙艦,上層建築5重,高達100餘尺(30餘米),能容士卒800人,前後左右設置拍竿6座,各高50尺(14.7米),是攻擊力強的主力戰艦;其次為黃龍艦,還有“平乘”、“飛龍”等戰艦。隋煬帝準備發兵東征高麗(今朝鮮),命元弘嗣在萊州(今屬山東)趕造戰船300艘。

古代中國戰船,有多大,哪些種類

唐宋時期的戰船 唐代初期,大力發展造船業,設立專管督造艦船的水部郎中、舟楫署令等官職。主要在長江沿線和江南等地建造戰船數百艘,其大型戰船長達100尺(31.1米)。舟師一次出征,可投入戰船500艘。嗣封曹王李皋在帶兵作戰中完善了新型推進裝置的戰船——車船。這種戰船,操縱方便,行駛快捷,是中國古代造船技術上的傑出創造。宋代又發展有“海鰍”戰船,雙車戰船,“十棹大飛”、“旋捷”、“水飛馬”等戰船。至遲在11世紀前,戰船上已裝有航海指南針,具備伸向遠離海岸的海區航行的導航手段。宋代車船有更大發展,達到鼎盛時期。造船家秦世輔建造鐵壁鏵嘴戰船和海鶻船。洞庭湖地區楊么起義軍利用高宣建造大批車船,有“大和載”、“大德山”、“大樂山”、“大欽山”、“混江龍”等。宋水軍也擁有大批車船,如海鰍車船(10車)、飛虎車船(4車)等。大型車船,每艘可載1000人,並設有6座拍竿。宋代戰船,除裝有冷兵器外,已廣泛裝有火器,如古代火箭(火藥箭)、鐵火炮、火球等燃燒、爆炸火器(見古代中國戰船火器)。

元明清時期的戰船 元代初期,即大力建造戰船。至元七至十年(1270~1273),建造戰船達8000艘。至元十八年(1281)第二次渡海進攻日本時,出動戰船多達4400艘。明代初期,在新江口建立龍江船廠(位於今南京),同時設置龍江提舉司領導造船業。所造海船約有4000艘,盛況空前。主要艦船有:寶船,烏槽船,福船,海滄船,開浪船,艟橋船,蒼山船,沙船,鷹船,廣船,蜈蚣船,兩頭船,車輪舸,網梭船,子母舟,連環舟,火龍船等。明代戰船,裝備有佛郎機炮、火銃等火器,並開始使用古代水雷。明中期以後,直至清道光年間,在世界艦船已進入近代發展歷史階段的情況下,仍不求進取,沿襲古代中國戰船建造技術,建造或利用商船改造木質帆戰船或帆槳戰船,型制雜亂,質量較差。主要有:紅單船,趕繒船,雙篷船,艍古船,大梭船,唬船,艄船,米艇,快巡艇等。這些戰船,只能在近岸海域和內陸水域執行巡緝任務。古代中國戰船後期的這種落後狀況,是古代中國海洋觀念、海權意識和曾經長期居於強盛地位的古代中國海軍日趨衰落的反映。這種狀況,使中國失去抵禦西方殖民主義、帝國主義海上入侵的物質手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