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乌托邦到恐怖故事,谁在给桃花源下阴谋论?▎月夜归舟

中国人心中大概都有一个乌托邦,那是陶渊明笔下有着良田、美池、桑竹,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个远离沧桑的避难所,暗合了中国人心底那份“退则处江湖之远”情节。


从乌托邦到恐怖故事,谁在给桃花源下阴谋论?▎月夜归舟


一千多年来,对于那些流离失所的心,它既是停泊的港,也是海夜里,遥遥的,山尖灯塔里一束藤黄的光。


不过,这个避世所,在现代社会,也难逃被揪下神坛的命运。自媒体一波又一波的恐怖袭击,有人解读桃花源,实际就是一座坟墓。有人说桃花源里有着某种暗黑组织掌控出入口。


但是这些所谓的真相都有一个共同点:由层层假设推导而出,凡有十分之一的真相都能算得上拔尖儿的考据流。


今天,咱们也来抽丝剥茧,解一解这个闷儿。我就不信,陶渊明还写聊斋了。

请客吃饭,还吃出闲话了


你不得不承认阴谋论在任何时代都有市场,这是人类从进化初期带到今天的毛病,深入骨血。


中世纪欧洲针对犹太人的阴谋论,最为臭名昭著,黑死病、大瘟疫、经济危机,什么锅,都可以往犹太人头上甩。


关于桃花源的真相,有一种阴谋论,声音居然还挺高,认为桃花源里存在着等级森严的阶级,存在着掌控入口的管理者,他们让渔人进来只是为了欺骗无知村民,让村民被外部世界吓坏了,从此死心塌地地跟着这个神秘组织。


怎么样,神秘组织,有没有轻轻地,挠到你身体内,那根自远古进化而来的敏感神经?


阴谋论的第一个证据:村民挨家挨户请渔人吃饭。


从乌托邦到恐怖故事,谁在给桃花源下阴谋论?▎月夜归舟


阴谋者说,你看,开始了,别有用心了,开始套话了,开始利用这个渔人给村民洗脑了。


让谣言飞一会儿,来看看桃花源里居民的生活水准怎么样?村民请客是“设酒杀鸡”,村民的表情是“怡然自乐”,如果吃不饱穿不暖,不会这样平和。村里的生活至少达到了温饱。


从乌托邦到恐怖故事,谁在给桃花源下阴谋论?▎月夜归舟


目光转向外面的世界,你也许知道,东晋一直是一个枝强干弱,氏族门阀当家的偏安王朝,定都南京的短命王朝之一。


在东晋武帝司马曜(就是和爱妃开玩笑,被爱妃弄死的那个)的太元年间,对外,与北方政权前秦的冲突不断,给普通民众带来的是沉重的兵役,对内,连年天灾,太元21年间,我数了一下,光是《晋书·帝纪第九》里记载自然灾害就有:地震10次,大旱7次,大水8次,长江涌潮2次,暴风7次。这些天灾对于农业社会的普通百姓,其打击可以想见。


从乌托邦到恐怖故事,谁在给桃花源下阴谋论?▎月夜归舟


你要是村民,让你出去你肯吗?还需要神秘组织来洗脑?

谁在说谎?


阴谋论的第二个论证:村里肯定有人和外界进行交换,以维持村民的日常生活。村民他们没出去过,那肯定是被人骗了啊!无知群众(拍大腿)!


桃花源和外界有联系吗?


还真有。


渔人误入桃花源,发生在“晋太元中”,太元是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太元中,也就是公元386年前后。桃花源里是些什么人?《桃花源记》里说,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

这里有两个重要信息:1、桃花源里的居民是秦时的逃民。2、从此没有外出过。


陈寅恪先生在《桃花源记旁证》里提出这里的秦,不是秦时明月汉时关的那个秦,而是苻坚建立的前秦,这显然是不成立的,村民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一个前秦的逃民,不可能不知道前朝,更不可能不知道同时代南方的东晋政权——你可就在人家地盘儿上呢。


从乌托邦到恐怖故事,谁在给桃花源下阴谋论?▎月夜归舟


排除前秦,问题更明朗了。我们知道秦朝是在公元前221年至公元前207年,据此至少593年。


593年间,桃花源里的人从未外出,真的吗?


有没有群体可以与世隔绝,不参与任何社会分工体系?


还真有,那是在采集社会,你采你的果子,我采我的果子,采多少吃多少,没有剩余,没有交换,也就不会产生社会分工。别说一个群体与社会隔绝,每一个个体都可以。


从乌托邦到恐怖故事,谁在给桃花源下阴谋论?▎月夜归舟


但是,渔人看到村里的男女“往来种作”,桃花源显然是一个农业社会。


今天的考古学家在秦景公的墓“秦公一号大墓”陪葬品中,发现了十多件铁质农具,有铁铲、铁锸等。在其他的秦墓里,也有大量铁质农具出土,也就是说,当时,牛耕和铁农具已经非常普遍。


从乌托邦到恐怖故事,谁在给桃花源下阴谋论?▎月夜归舟


这没有外出的五六百年间,村民们怎么解决“往来种作”所需要的农耕具?最大的悬念是,作为生活必需品的盐和生产资料必备的铁从哪儿来?要知道,盐铁从汉武帝时期开始,是收归官营的哦。


村里一定有人负责外出换取村里的生活必需品。


说谎的是所谓的神秘组织吗?不对,说谎的就是村民。桃花源是一个相对理想状态的农业社会,他们的祖先为了避秦祸而来,避的是什么?


我们知道往往一个朝代的末期赋税徭役都会特别重,往往就会出现一些逃民,中国历代王朝,与地方豪强往往都有一个人口拉锯战,拉的就是这些逃民,因为地主收留逃民,会直接影响国家税收。东晋的王导家,就是依靠收容逃民壮大起来的地方豪族。


从乌托邦到恐怖故事,谁在给桃花源下阴谋论?▎月夜归舟


隋朝直接搞出来“貌阅”,通过核查体貌年龄控制人口。效果很好,《隋书·食货志》记载,


“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


这一查,查出了1641500口逃民。


村民了解外面的情况,加上祖上逃难而来经历,他们非常珍惜这样的生活,可以招待渔人,但是不愿意和渔人发生更多的关联。


为什么别人都没来过这个地方,只有渔人能够进来。只有一个可能,有人在通过入口的时候出于不知名的原因,没有关上入口。这也解释了渔人为什么一路做了标记,出来了,报了太守,太守再带人来找,还是找不着。


很简单,渔人以为这些人不会出来。事实恰恰相反。

刘子骥之死

阴谋论还有第三个观点:刘子骥死得好蹊跷。他肯定是进了桃花源,而且村民给他下毒了。


从乌托邦到恐怖故事,谁在给桃花源下阴谋论?▎月夜归舟


你看全文看似闲闲一笔带过的刘子骥,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为什么刘子骥一死,后面就无人问津了。里头是不是有丑闻?!


想太多了吧,刘子骥就跟新闻报道里的“某某告诉记者”一样。第一,提供信息增量。第二,告诉编委和读者,这不是假新闻,有见证者,不要毙稿好吗?!


刘子骥,不是一个杜撰的人。他是陶渊明的远亲。《晋书·隐逸传》里记载他,爱游山玩水,


“尝采药至衡山,深入忘反。见有一涧水,水南有二石囷,一囷闭,一囷开,水深广不得过。”


等他想回家,迷路了,遇到一个樵夫,问路,结果樵夫给他指了条回家的路,等再去找这个地方,找不到了。


如果把这篇和《桃花源记》对照着看,是不是很相似?所以,陶渊明只是根据亲戚的经历,写了这么一篇小散文,用自己的理想和情怀构建了一个乌托邦。


那些阴谋论一套一套的朋友应该很了解这种套路吧,拍拍胸脯子问一问自己,您写的那些“我的朋友”“我的七大姑八大姨”,掺了几两水?


至于为什么刘子骥一死,后面就无人问津。哎,这个锅真的不该刘子骥来背,不地道的渔人,前脚答应了村里人“不足为外人道也”的要求,后脚就告发了,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品性?这样一个人,报了官带人去找了一回,找不着,大家一哄而散,不再相信他,也很正常吧。


《桃花源记》里哪有什么暗黑恐怖的世界,我看到的,分明是一个知世故,而不世故的故事;是一个看清生活真相,依然用力爱的故事。


不乱于心,不困于情,心中若有桃花源,何处不是水云间。


从乌托邦到恐怖故事,谁在给桃花源下阴谋论?▎月夜归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