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香菇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來源:

農業農村部 由中國農業監測預警首發

報告撰寫人員:

曹 斌 中國食用菌協會常務理事、香菇分會副會長

梁希晨 中國食用菌協會副會長、香菇分會常務理事

課題組成員:

高茂林 中國食用菌協會 常務副會長

孔 鵬 中國食用菌協會會議會展部 副主任

甘長飛 中國食用菌協會理事、香菇分會常務理事

宋春豔 上海市農業科學院食用菌研究所 副所長

來源:

https://mp.weixin.qq.com/s/XzPjNsQ0GwYkPHoAKsqJEQ


香菇具有營養豐富、投資少、見效快、土地產出率高、資源利用率高和勞動生產率高等特點,是促進農民脫貧致富和推動鄉村振興的重要抓手。近年來,香菇產業發展得到了黨中央國務院和各級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視,據不完全統計,全國592個國家級貧困縣中,約有70%選擇發展香菇生產。截至2018年,我國香菇產量達1043.2萬噸,佔全球香菇總產量的90%以上,產值超過1000億元,相關產業的從業人員超過1000萬人,是我國生產區域最廣、總產量最高、影響最大的食用菌產品。


我國香菇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一、我國香菇產業的發展現狀


(一)產量快速增長。進入新世紀,我國香菇產量快速增長。2006年我國香菇產量僅有247.7萬噸,2018年增長到1043.2萬噸,年均增速12.8%。香菇產量佔食用菌總產量的比例也從2006年的16.8%增加到2018年的27.5%,成為我國產量最大的食用菌產品。


(二)生產區域不斷擴大。上世紀80年代中期,隨著耐高溫菌種的成功研發和代料栽培技術的日益成熟,加之東南沿海地區產業轉型升級,勞動力成本上漲、段木資源日趨緊缺,香菇產區由浙江南部、福建北部和江西、安徽東部山區逐漸向湖北、河南、山東、遼寧、河北等中北部地區擴展。目前我國香菇生產已遍佈全國各地,形成了以河北、遼寧以及貴州為主的夏菇產區和以福建、浙江、河南、湖北、陝西為主的冬菇產區,基本實現了對大中城市的週年供給。


(三)出口量持續增長。我國出口香菇主要有幹香菇和鮮香菇兩種商品形態[1]。2000年前後,幾乎都是出口日韓等東亞國家和地區,曾佔到日本香菇消費市場的40%左右。2006年,受到農殘問題影響,對日香菇出口量下降。近年來,隨著東南亞、俄羅斯等新興消費市場需求增加,香菇出口逐漸恢復,2018年突破15萬噸大關,達到15.4萬噸,增長5.5%,出口金額2.3億美元,增長13.6%。


(四)消費水平顯著提升。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我國香菇餐飲、加工消費需求不斷提升。據中國食用菌協會數據,國內香菇表觀消費量[2]由2006年的243.7萬噸快速擴張到2018年的1027.8萬噸,年均增速12.7%,是我國消費量最大的食用菌品種。同期,我國人均年香菇消費量由1.8公斤增加到7.4公斤[3],超過日本和韓國成為世界第一。


(五)流通網絡初步成型。鮮香菇耐儲運性差,隨著公路網絡和現代物流網路的不斷完善、保鮮技術的提升,目前,採摘後的鮮香菇經由產地經銷商運送到銷區批發市場,再進入超市或農貿市場,最快可在24-48小時內完成。全國已經初步形成以北京新發地批發市場、上海江橋批發市場等大中城市銷地批發市場為核心的流通網絡。


幹香菇生產集中在不具備區位優勢的山區,通常烘乾後,經過中間商採購再分銷到各級市場。目前,幹香菇產地批發市場主要有浙江龍泉市浙閩贛食用菌交易中心、慶元香菇市場和河南省西峽縣雙龍香菇市場、湖北隨州三里崗香菇市場等,銷地批發市場主要是大型綜合性農產品批發市場。另外,微商、電商等新模式也開始進入香菇流通領域。


(六)市場價格先漲後跌。綜合我國84家批發市場和部分生產基地數據顯示,2010年至2014年之間,香菇供需基本平衡,價格全面上漲,同期鮮香菇價格從每公斤9.8元上漲到12.3元,增25.5%。幹香菇從每公斤77.2元上漲到98.9元,增28.1%。2015年之後,受到產業政策影響,全國香菇產量快速增長,香菇市場價格穩中有降。2019年,全國鮮香菇平均批發價格下跌到每公斤11.1元,較2014年下降了10.8%,幹香菇平均批發價格下跌到每公斤84.5元,較2014年下降了17.0%。


(七)季節性價格波動明顯。

近年來,我國已基本形成了南方香菇當年11月份至次年4月上市,北方和部分南方高海拔、冷涼氣候地區5-10月上市的週年供給模式。受供需關係影響,價格呈現規律性的季節波動。通常春節之前需求最為旺盛,市場價格全年最高。春節過後隨著需求的衰退,價格下跌。5-6月之間,南方產地轉熱,香菇上市量減少,同時北方香菇剛開始上市,市場整體供不應求,價格出現上浮,一般7-8月市場價格達到全年第二個高峰。9月底,浙江、福建等南方產區的秋冬香菇開始上市,供給增加,價格逐漸下跌,直到春節之前才再次恢復到全年最高水平。


(八)香菇種植收益近年來顯著下降。雖然我國南北氣候特徵明顯,香菇種植模式迥異,生產經營結構存在較大差異,但近五年來,我國香菇經營效益普遍下降。以傳統香菇產區陝西省寧強縣的某香菇合作社為例,種植規模120萬棒(2019年),使用17×58cm規格菌棒,每棒溼重2.5公斤,按含水量60%計算,用木屑乾重0.8公斤,樹種青岡木,菌種品種主要是‘申香215’和‘9608’,設施設備折舊0.4元/棒/年,平均每棒產量0.75公斤。


2015年至2019年之間,受到香菇種植農戶增加和木材砍伐、運輸成本上漲因素影響,木屑成本從每棒0.9元上漲到1.3元,漲幅達到41.3%;受運輸和石油上漲因素影響,菌袋、麩皮等其他菌用物資成本由每棒0.4元上漲到0.9元,漲幅達到125%;受城鎮化、老齡化影響,勞動力以婦女和老人為主,包三餐的日工資由每天60元上漲到80元,折算到菌棒上,每棒人工成本從0.8元上漲到0.9元,漲幅12.5%。以上三項成本合計由每棒2.1元上漲到3.1元,漲幅47.6%。


受上述成本上漲因素影響,自2017年以來,香菇淨利潤從每棒1.75元的高位快速下滑,降至目前的0.85元,降幅超過50%。


我國香菇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二、我國香菇產業發展前景


(一)國內市場需求將持續增長。據中國醫科大學、中國農業大學等科研機構研究表明,香菇中含有豐富的維生素D和多種有效藥用成分,蛋白高、脂肪低,具有一定的抗腫瘤、增強免疫力、降血脂抗血栓、健胃保肝、預防佝僂病和貧血的功效。隨著國民收入逐年增長、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者更加追求健康、綠色的營養食品,香菇內銷市場規模有望進一步擴大。


(二)海外消費市場將快速擴張。隨著國際經濟一體化進程加快,香菇消費文化已逐漸傳播到世界各地,部分國家還出現從亞裔社區走向主流社區的發展趨勢。今後,隨著我國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升,飲食文化對外輸出速度加快,東南亞、非洲和歐洲的香菇市場需求將會進一步提升。


(三)生產經營結構將不斷優化。目前,我國香菇生產勞動力緊缺、工資全面上漲問題日益突出,以資本和技術要素替代勞動要素的規模化、專業化、機械化生產已經成為發展方向。部分產區出現了由農業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或集體經濟組織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購置機械設備,承擔菌棒生產,小規模零散農民負責出菇管理的“菌棒工廠+農戶”種植模式,極大的節約了勞動力,並且保障了菌棒品質。未來5年這種模式的香菇產量將會進一步增加,預計將佔總產量的10%左右。


(四)市場競爭將日趨激烈。近些年,各地大力引進香菇生產,預計未來幾年,新產區將有大量香菇上市,推動我國香菇總產量突破1200萬噸大關,鮮香菇、幹香菇及香菇加工品市場競爭將會日趨激烈,生產收益的增長空間將被進一步壓縮。


我國香菇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三、香菇產業發展中存在的問題和麵臨的風險


(一)產業發展缺乏整體規劃。香菇行業管理較為鬆散,還處於菇農、菌商、企業和市場自發發展的狀態,產業做大、做強、做精、做優及快速發展缺乏系統性和前瞻性的政策引導,發展波動性較大,產量忽多忽少的現象長期存在。


(二)產業信息缺失問題突出。香菇是我國重要農產品之一,2018年香菇年產量是蠶繭(83.1萬噸)產量的12倍、茶葉產量(261.0萬噸)的4倍、並且接近全國魚類(1091.5萬噸)總產量。但目前香菇生產統計尚未被列入到官方統計目錄,完全依靠相關行業協會發動會員自願上報,每年僅能收集到27-28個省市自治區的數據,且部分數據是由地方政府和專家憑藉經驗估算,存在漏報、錯報等問題。另外,香菇品級較多,不同級別之間價格差異較大,各地批發市場品級標準大相徑庭,可參考的官方數據還難以支撐產業發展的實際需求。


(三)菌種“雜、亂、散”問題突出。菌種是影響香菇產業發展最為重要的生產資料,然而現行法律法規對菌種的保護力度較弱,出現研發機構維權成本高、違法成本低的怪象,導致市場上無視育種人利益,隨意擴繁、重新命名銷售的問題屢見不鮮,菌種市場管理混亂,“同種不同名”、“同名不同種”亂象叢生。部分主產區甚至發生劣質菌種毀掉上千萬菌棒的情況,給農民和當地經濟造成重大經濟損失。


(四)原料匱乏問題日益突出。隨著香菇產業快速發展,對菌材林需求逐年增長,按照每生產1億袋香菇,需要7.5萬m3木材計算,我國現有的林木資源難以支撐香菇可持續生產。然而,部分山區縣為了保護環境,限制木材砍伐,進一步加劇了“菌林”矛盾,不少新興產區所需木屑只能從外地購入,原料匱乏問題日益突出。


(五)適宜從業人口持續減少。隨著傳統產區中青年勞動力的快速流失,大部分香菇產區難以看到50歲以下的中青年人,而未來十幾年隨著這些人員的持續老齡化,將出現後繼無人的情況。雖然“菌棒工廠+農戶”的生產模式解決了部分問題,但出菇管理和採摘環節仍需農戶承擔,勞動力匱乏問題將長期困擾香菇產業發展。


(六)社會化服務質量有待提升。大部分香菇產區的公益性社會化服務體系處於“網破、線斷、人散、農技推廣職能弱化”狀態,而大量省市級食用菌科研機構距離菇農較遠,難以對眾多小農戶開展有效的技術服務。香菇科研與產業需求部分脫節,一方面產業發展對於新品種、新方法等技術需求長期得不到滿足,另一方面還存在開發出來的技術、標準不能支持產業發展,被束之高閣的情況。公益性服務供給不足,經營性服務質量難以保障,成為制約產業升級的瓶頸。


我國香菇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四、促進香菇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政策建議


(一)加快行業信息化平臺建設。加快“中國食用菌大數據中心”建設,通過互聯網應用、大數據分析等信息化手段,為香菇生產、價格、交易、融資、技術和風險監控提供服務。


以政府相關主管部門和行業協會為核心組織行業專家開展國內外產業發展動向調研,制定合理的產業發展規劃,通過平臺及時發佈市場動向預測報告,引導產業有序發展。


建立市場信息員制度,以主產地批發市場、銷地批發市場批發商,大規模生產經營者為主體收集各地市場的不同香菇規格、數量和價格信息,完善信息質量。把香菇生產統計列入到官方統計的主要農作物目錄,為產業發展提供數據支撐。


(二)加大扶持力度,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圍繞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加大對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開展“菌棒工廠+農戶”生產模式的財政支持力度。提升對修建菌棒工廠廠房等基礎設施、專用設施和菌棒生產的補貼額度比例。按照園藝類作物將香菇專用機械設備納入農業機械補貼目錄,將香菇菌種納入主產區良種補貼,降低經營成本。


設立香菇種植收入保險制度,降低農戶種植風險。促進政策金融、農擔體系優先向香菇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傾斜,解決資金短缺問題。有條件的地區可以採取政府性投資機構修建菌棒工廠租賃給農業經營主體,或者以資產參股經營的方式支持產業發展。


(三)加快工廠化生產技術研發。探索用資本和技術要素替代勞動要素技術,研發適合我國國情的高效香菇工廠化生產模式。支持以企業為核心組織“產學研”合作,共建研究團隊,重點研發適宜工廠化生產的短菌齡菌種、配套設備和出菇管理技術等基礎研究。鼓勵以需求為導向統一菌棒尺寸、主要原料配方、質量、外觀、包裝、運輸方式、出菇管理方式生產標準和香菇品質等標準化生產作業規程。聘請國外知名專家來華指導,儘快掌握工廠化生產技術。


(四)完善品種權人的權益保護制度。鼓勵專業化菌種生產主體提高菌種研發技術水平,推動產學研相結合,制定菌種生產技術、工藝流程、評價標準。建議修訂《植物新品種保護條例》,將品種權人的權益由品種繁殖材料的商業生產和銷售擴大到授權品種繁殖材料的收穫物及其加工品、派生品。建議促進行業協會、科研院所牽頭成立第三方菌種鑑定機構,組織相關專家委員鑑定品種質量,為品種權人在訴訟中提供必要的調查、取證等服務。


(五)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鼓勵發展香菇深加工產業,支持技術創新、熟化工藝和制定標準等環節,研發具有高附加值的香菇快消品、即食食品。加強香菇藥用機理和功效基礎研究及香菇保健品、醫藥品和化妝品等相關技術研究。推進農旅融合,依託自然資源、文化優勢,建成集香菇生產、科普教育、避暑度假、養生休閒、餐飲文化相結合的香菇小鎮,鼓勵發展以香菇為載體的創意農業。


(六)搭建農業社會化服務平臺。以縣為單位構建香菇社會化服務平臺,整合當地基層農技推廣機構、農資銷售企業和技術能手信息,為菇農就近提供技術服務,提供合格的菌資信息。主產區設立香菇技術服務站,承擔香菇新品種引進和示範推廣、病蟲害及自然災害監測、農業公共信息服務、組織農民培訓等公益性活動。設立柔性專家崗位,聘請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科技人員解決產業技術難題,開設網絡平臺通過現代網絡技術拉近農戶與專家距離。


註解:

[1] 出口香菇有烘乾、新鮮、冷凍、罐頭等形式,商務部統計資料中僅採用了幹香菇和鮮香菇兩類,本文使用商務部公開數據進行說明。


[2] 消費量=生產量-出口量


[3] 國家統計局,《2018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按2018年139538.0萬人計算。2006年人口13.5億。


調研報告1:


河北省平泉市依託香菇產業助推精準扶貧方法、特點和問題


河北省平泉市位於河北省北部,燕山山脈腹地,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1995年開始引入食用菌產業,提出“南有慶元、北有平泉,立足平泉學慶元,產值超億元”的口號,大力發展香菇產業。


近年來,平泉縣依託香菇產業,探索了投入零成本、經營零風險、就業零距離的“三零”精準扶貧模式,對於增加農民收入,促進鄉村振興發揮了重要作用。截至2018年底,平泉縣香菇生產規模達到3億袋,建成10畝以上的標準化園區1445個,產量達23萬噸,實現產值23億元,成為全國最大的反季節香菇生產基地,並於2018年4月,經河北省審批脫離貧困縣序列。


我國香菇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一、平泉市依託香菇產業推動精準扶貧的方法


(一)採取靈活多樣的辦法,實現貧困戶“零成本投入”。

為解決貧困群眾發展生產缺資金問題,讓貧困戶邁出發展產業第一步,平泉市採取“銀行貸、財政補、園區賒、地入股”的辦法,讓貧困戶不花一分錢發展扶貧產業。其中,銀行貸指通過“銀企戶保”融資平臺,支持每戶5萬元扶貧小額信貸資金,所借貸款可以入股園區,由園區負責還本付息。


目前已發放6.5億元扶貧貸款,支持貧困農戶和扶貧龍頭企業、農民合作組織發展脫貧產業。財政補指整合上級扶貧資金、市財政補貼資金每戶各6000元,共計1.2萬元,扶持貧困戶參與經營或入股經營;市財政對建檔立卡貧困戶、農村經濟合作組織、種養大戶的扶貧貸款給予100%貼息,對帶動貧困戶超過20戶的扶貧園區給予100萬元以下的銀行基準利率貼息以及10-30萬元基礎設施補貼,激勵園區帶貧扶貧。園區賒指以香菇園區為例,園區以低於市場價7毛錢的標準賒給每戶2萬-4萬個菌棒,並無償提供菌棚及配套設備,待貧困戶獲得穩定收益後收回欠款。


通過以上三個渠道,沒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每戶可“零投資”入股香菇園區6.2萬元,每年分紅6000-10000元;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可“零成本”直接參與園區生產經營,每年增收4萬元左右。地入股指對於需要佔用大面積土地的園區建設,貧困戶以“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簡稱“合作社”),由合作社用土地發展產業,既實現“一地生四金”(土地流轉收租金、入股合作分股金、認領認種得現金、入園務工掙薪金),又增加了村級集體收入,收到了一舉多贏的效果。


(二)運用科學有效的管理,實現貧困戶“零風險經營”。為解決貧困群眾投資經營怕風險問題,平泉市依託農業企業和合作社,推進小農戶與現代農業有機銜接,同時對貧困戶參與扶貧產業經營所涉及到的產業風險、企業風險、貧困戶風險和金融風險統籌考慮、嚴格把控,把經營風險降到最低。在產業風險防控上,平泉市把技術、市場成熟的香菇產業作為產業扶貧的首選產業。


在企業風險防控上,按照香菇生產經營狀況、內部管理規範、社會責任感強和是否有意願等條件嚴格甄選載體企業52家,負責帶動貧困戶發展;在金融風險防控上,貧困戶所借扶貧小額信貸資金,企業(園區)以及法人參與擔保,主管部門和銀行系統進行層層審核把關,同時政府成立擔保中心,引入第三方保險機制,扶貧龍頭企業發生經營風險,擔保中心、銀行機構、保險公司按照1:1:8的比例共同償還貸款本息;


在監管風險防控上,財政、扶貧、審計等部門及園區企業所在鄉鎮,對扶貧資金、貧困戶入股資金投向和使用進行跟蹤管理,金融機構及時對企業信貸動向、資金流向、經營狀況進行監控,一旦發生重大風險隱患,採取法院財產“保全”等方式,首先保證貧困戶的利益;


在貧困戶風險防控上,平泉市建立了“龍頭企業(合作社)+標準化園區(基地)+貧困戶”的經營模式,將企業、大戶與貧困戶結成利益連接體,由企業負責資金、技術、管理、市場等高風險環節,入住園區的貧困戶負責通風、澆水和採菇等勞動力密集型工作,因不可抗力造成貧困戶無收入或收入嚴重受損,由園區負責賠付損失,並支付務工工資。


(三)著眼持久穩定的脫貧,實現貧困戶“零距離就業”。為解決地區偏遠、自然條件較差、因病致貧或家人體弱多病的貧困戶脫貧問題,平泉市把居住偏遠的貧困群眾有序搬遷出來,實施中心村社區和產業園區“兩區同建”工程,把就業崗位搬到了貧困戶“家門口”,起到了治根治本的作用。


一是把基地建到村頭。推進中心村社區和產業園區“兩區同建”,引導龍頭企業、合作社在84個貧困村建設食用菌生產園區151個、加工基地23個,實現所有鄉鎮和貧困村全覆蓋。


二是培訓指導到地頭。平泉市成立了市級食用菌產業服務局,並且各鄉鎮都配有食用菌辦公室(技術推廣站),組織近1000人專業技術人員長期服務各個園區,及時解決技術問題和市場問題。同時為全市和周邊6個省區20多個市縣的食用菌產業發展提供了技術支持。


三是就業落到人頭。平泉市要求園區優先吸納貧困家庭勞動力務工,累計帶動9360名外出困難的貧困群眾就近到園區就業、在家門口掙錢,人均月工資2500多元,實現了一人就業、全家脫貧。


我國香菇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二、平泉市依託香菇產業推動精準扶貧的特點


(一)支柱產業選擇得當。平泉市選擇的香菇產業在本地有近三十年的歷史,具有技術成熟、市場穩定、品牌靚麗的良好基礎,是平泉農業第一主導產業,國家第一批優勢特色產業區,在國內外有較高的影響力和美譽度。選擇香菇產業作為貧困戶精準脫貧產業最為穩妥。


(二)企業帶動能力強。平泉市對所選擇的扶貧企業提出了明確要求,規定必須是有志願帶動、有能力帶動、有促進產業發展帶動,防止出現企業積極性不高、帶動能力不足未使貧困戶脫貧造成更貧,未促進產業提升增加紅利影響產業發展等問題。


(三)政府控制措施得力。平泉市政府統籌資源和要素條件,在企業選擇、園區建設、貧困戶選擇、培訓、機制和模式、效益分配、相關政策落實等各個方面制定了嚴格標準,對各可能出現的風險做了預案,並且嚴格把控到位。


(四)提升政策落實紅利。平泉市把產業升級轉型作為產業脫貧核心,把國家眾多產業和扶貧支持政策融合在一起,站在“抓產業就是抓扶貧,抓扶貧促產業發展”的高度用好用足政策,最大限度的提升政策紅利和產業發展紅利,達到產業和扶貧雙促進雙提升。


我國香菇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三、存在的問題和政策建議


平泉市精準扶貧政策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雖然已經脫離貧困縣序列,但產業發展還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一旦停頓很容易返貧,因此相關扶持政策仍然繼續實施,還存在著一些急需解決的問題。建議:


(一)簡化“倒貸”手續。貧困戶所借扶貧小額信貸資金每年需要倒貸,手續繁瑣、週期過長,造成負責還款的企業資金週轉方面容易出現問題。雖然採取了平泉市政府資金池“抵扣”的方式,緩衝了“倒貸”時間,但是一旦“抵扣”的資金過多,勢必會影響貧困戶借款的額度。為此,建議協調銀行部門簡化“倒貸”手續,按照“還賬不還錢”的賬面方式運作。


(二)維持扶貧政策的連續性。平泉市實施的“三零”精準扶貧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來講,是建立在財政政策支持之上的,2020年實現全面脫貧以後,相關扶貧政策可能會終止,那麼在政策“斷奶”之後,對於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多數企業作為經營主體要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就很難犧牲這麼大的利益繼續給予每年8%以上的分紅。為此,建議保持扶貧政策的連續性,並協調上級銀行部門降低貧困戶貸款利率,以便於政府能夠保持貼息的連續性。同時認真研究以提升減成本的方式,繼續支持扶貧攻堅。


(三)加大扶貧資金扶持力度。實施產業扶貧,政府需要投入大量的政策引導資金、產業扶持資金,平泉市財政收入少,很難負擔大量的產業扶貧支出。建議持續加大財政對產業扶持資金的支持力度,重點培育各類規模化經營主體,發揮其帶動作用。加快建設“菌棒工廠+農戶”的生產方式,由上級項目資金或本級財政出資修建固定資產,租借給企業使用,降低經營風險,提升標準化水平,讓更多的貧困群眾從產業扶貧中受益脫貧。


調研報告2


浙江省慶元縣香菇產業發展路徑和政策建議


慶元縣位於浙江西南部,土地面積18.98萬公頃,其中林業用地16.78萬公頃,森林覆蓋率86%,森林資源豐富,非常有利於香菇生長。該縣是我國人工香菇栽培技術的發源地,香菇栽培歷史有800多年。近年來,慶元縣在處於區位劣勢的情況下,通過提高香菇集約化水平等措施推動香菇產業發展,取得了突出的成績和效果。


我國香菇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一、慶元縣香菇產業發展路徑


(一)提高集約化程度,增強產品競爭力。為加快香菇生產集約化進程,慶元縣制定出臺了產業扶持政策,重點推行“菌棒生產工廠化,栽培管理基地化”新模式,並對菌棒工廠建設、標準化菇棚建設給予政策扶持。近年來,共扶持建成菌棒工廠化生產廠76家,改造提升鋼架標準菇棚100多萬平方米。目前,規模2萬棒以上種植大戶增加到2500多戶,佔總種植戶比例提升到60%以上。


(二)提升質量安全水平,增加產品價值。慶元縣從為加強香菇品質管理,2017將香菇主要栽培區劃分成8個基地,成立“慶元縣出口農產品企業協會”,開展“食用菌出口備案基地”建設,並在此基礎上建立了技術人員聯繫全縣備案基地制度,將全縣食用菌栽培區域劃分為13個片區,每個片區配備2-3名技術幹部負責片區服務工作。另外,全縣積極開展香菇認證工作,目前香菇行業擁有有機產品48個,無公害產品5個,綠色食品6個,浙江省名牌農產品5個,浙江省區域名牌農產品1個。


(三)延伸產業鏈條,增加產業附加價值。慶元縣積極促進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截至2018年與香菇有關的企業380家,其中加工企業80多家,省級農業龍頭企業8家,出口企業15家,出口備案基地2160畝,2018年出口額4218萬美元。慶元企業先後推出了香菇菌菇、菌蔬系列即食(休閒)食品;菌蔬營養包等養生健康產品;研製了香菇醬、香菇精、菇抽等營養調味品,形成一條以食用菌生產、加工為中心,以市場銷售為平臺,以品牌、文化為鏈接紐帶,相互銜接作用的完整的香菇產業全產業鏈。


(四)完善市場流通體系,提升行業話語權。慶元縣投資15.67億元的慶元香菇市場遷建及物流中心項目市場部分投入使用,350多家商戶入駐,並被列入浙江商品國際採購中心創建主體。2016年11月,慶元縣開始發佈“慶元·中國香菇指數”,並且實施食用菌倉單質押貸款,建立了市場可追溯體系,提高了慶元香菇在國內乃至國際市場上的話語權和定價權。


(五)支持科研創新,推進產業可持續發展。慶元縣重視科技創新,鼓勵官民一體發展香菇科技。縣食用菌科研中心先後取得“代料栽培花菇技術”等國際領先水平成果2項、國內領先13項、國內先進5項;先後育成並通過審定全國食用菌主栽品種6個,獲國家科學技術獎二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獎11項,2017年獲浙江省重才愛才先進單位。


另外,中心自主育成香菇品種‘241-4’、‘慶科20’、‘9015’、‘慶科212’,等香菇品種,實現香菇膠囊菌種完全國產化。目前,慶元為全國食用菌產區提供了約30%菌袋、10%香菇菌種。另外,慶元籍“菇鄉師傅”達到數萬名,長期支援全國400多個縣,服務精準扶貧項目建設。


(六)增強文化優勢,推進地域品牌建設。慶元縣重視慶元香菇品牌文化建設,編制實施了《慶元香菇品牌戰略規劃》,開展“慶元香菇”證明商標“馬德里”國際註冊,慶元香菇先後榮獲中國馳名商標、消費者最喜愛的100箇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最具影響力中國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浙江省食用菌行業優秀品牌、浙江省優秀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最具歷史價值十強品牌”、中國好香菇等榮譽,慶元香菇品牌價值49.26億元,位列全國食用菌品牌首位。


另外,慶元縣確定11月11日為中國(慶元)香菇文化節,先後舉辦十一屆香菇文化節。拍攝了《菇山歲月》紀錄片和《香菇之源》宣傳片,出版了《慶元香菇栽培》等書籍,啟動了《慶元香菇志》編寫,實現了香菇功夫、香菇山歌進校園,極大的提升了慶元香菇的品牌效應。2014年6月,“浙江慶元香菇文化系統”還入選第二批中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啟動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申報工作。


我國香菇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二、政策建議


(一)加快香菇標準化基地建設。慶元縣是“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山區縣,可用於規模化生產香菇的空間不多,發展瓶頸日益突出。建議加快建設香菇標準化基地,提升單位農地收益率。通過菇棚改造、現代農業項目建設等集中規劃建設香菇重點村基地,規模連片的香菇基地,並且適當配套農旅融合設施,將基地建成觀光園,讓菇農租棚生產香菇,減少菇農基礎設施投入,提高菇農生產積極性。


建議豐富特色品種發展,根據市場需求情況變化,在東部鄉鎮實施夏菇生產計劃,實現香菇週年出菇。


(二)探索工廠化香菇種植模式。

香菇生產勞動強度大,年輕人從業意願不強,菇農老齡化日趨嚴重,應加快推動香菇種植模式轉型,推動工廠化香菇種植。建議依託院士工作站的人才、信息、技術引進和對外合作方面優勢,加強與上海農科院食用菌研究所等科研機構合作,共同開展香菇工廠化關鍵核心技術攻關行動,集中力量破解發展中的技術問題,選育自主知識產權香菇品種,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研發推廣香菇輕簡化栽培技術、工廠化生產技術,開發高效香菇生產機械、深加工產品。


建議加強人才隊伍建設。切實落實引進人才政策,保證人才引得進、落得下、留得住,引進和培養一批在香菇品種研發、精深加工領域的高端人才、技術青年、高級管理人才。


(三)加大香菇深加工產品開發。慶元目前缺少的“猴姑餅乾”“仲景香菇醬”等大銷量拳頭產品和研發生產企業。建議加大對大型食品企業招商引資的扶持力度,同時深度挖掘本土食品企業,引導這些食品龍頭企業從大健康的角度開發香菇系列食品。


建議發展香菇餐飲產業,發揚慶元縣香菇飲食文化傳統,開發香菇餐飲養生產品,挖掘菌菇飲食故事,策劃開展香菇科普宣傳、烹飪大賽、文學創作等,全面營造香菇文化氛圍,逐步培育建立香菇餐飲產業。建議加快開展香菇醫藥保健品研發,拓展高端市場。加大科技投入,集中力量進行科研攻關,加強香菇藥理功能開發。


(四)進一步促進香菇品牌價值轉化。“慶元香菇”還沒有形成品牌體系,品牌價值在產品溢價上未能較好體現,沒有形成市場價格優勢。建議推動三產融合發展。依託慶元香菇文化優勢、產品品牌優勢,打造一二三產融合,規劃採摘旅遊、鄉村旅遊等農旅結合項目。


建設香菇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引進優質民宿投資運營商,拓展香菇產業鏈,健全鄉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利益聯結機制,促進菇農增收。


建議加快西洋殿4A級景區建設。圍繞香菇始祖吳三公祖廟,將西洋殿附近具有濃厚香菇文化底蘊的區塊規劃建設成國際食用菌聖地,成為全國最具文化品牌的香菇4A級景區。建議加快慶元香菇小鎮建設。以高標準示範小鎮為目標,完成香菇小鎮文化項目建設。


(五)提升創新慶元縣香菇流通模式。各地香菇批發市場如雨後春筍增加,慶元縣作為香菇流通中心的交易量逐年減少,全國定價中的地位下跌。建議加快新業態發展,構建香菇電商城。深入推廣“互聯網+香菇”新模式,制定香菇電商產品標準,便於電商銷售。扶持農民專業合作社和家庭農場開展香菇網店經營商,培養其參與入駐淘寶、天貓、京東、1號店、網易嚴選、本來生活等電商平臺。建議開展微信營銷模式,開設慶元香菇品牌公眾號,建立微商城。


建議完善市場功能,打造現代物流中心。加快香菇市場物流中心建設,聚合各種資源,加強香菇物流骨幹網絡和冷鏈物流體系建設,把慶元香菇市場打造成為功能齊全的綜合農產品市場和現代物流中心。


我國香菇市場與產業調查分析報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