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振興"合夥人":鄉賢反哺 變鄉愁為鄉村新氣象



國家強調,鄉村振興關鍵在人,核心是人才。由於人才資本長期流失,一直以來農村人才的匱乏成為全國範圍內製約鄉村產業發展的普遍現象:沒有人才支撐,幹事創業難免淪為空談。

反哺農村想要獲得智力支撐,就必須從人才建設開始。

比起"農民企業家",曹玉華更願意稱自己是一名農家出身的企業人。從鄉間田園走出來,當過兵、跑過運輸、幹過個體,創業有成後再回到鄉村,曹玉華有自己的感悟:"黨和國家給我提供了施展才能的舞臺,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有能力去盡己所能回報家鄉,是職責賦予我的使命和擔當,我感到很光榮。"

無論是"搭臺唱戲"培育本土人才,還是"築巢引鳳"引進外來精英,歸根結底是要建立一支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人才隊伍,構建起服務和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人才支撐體系。這其中,以曹玉華為代表的"鄉賢反哺"路徑,是鄉村振興的"合夥人",是新型農業的經營主體,是"領頭雁",也是"帶富人"。

掐指一數,曹玉華回到泰安市寧陽縣泗店鎮羅河廠村做黨支部書記,已經三年了。

能人回村:家鄉建設的短板到底在哪?

曹玉華打小就在泗店鎮羅河廠村長大的,村裡的溝坎巷道他都熟。

"2016年我回羅河廠村擔任村支書,村委辦公室是六間年久失修的危房,屋裡寫字檯桌腿用磚墊起,桌面漆面脫落,沙發一坐到底,布面多處撕裂,吊頂多處撒落,辦公最基本的水電都成問題。村裡143戶、524位村民,卻擁有1520畝田地。村內閒置宅基地多,雜草叢生,主幹道和巷道內亂堆亂放現象嚴重。"眼前的景象,給了曹玉華心頭重重一擊。

要讓村民脫貧致富,盤活資源,徹底振興鄉村活力,談何容易?

"在我們這裡,群眾們之間流傳個笑談,只要村名裡帶個'廠'字的,都是窮村。"曹玉華的語氣略帶無奈。他的家鄉羅河廠村因為地質原因缺乏灌溉水源,農業種植結構單一,缺少產業支撐,村集體經濟薄弱,不僅賬面上沒有收入,反而欠債50多萬元。村莊面貌破敗不堪,黨員群眾安於現狀、人心渙散。2014年羅河廠村被確定為省級貧困村。

面對村裡多年來的遺留問題,曹玉華"商人"的思維邏輯開始運轉。

鄉村振興,黨建引領。作為一名共產黨員,曹玉華甚至基層黨建工作對村莊建設發展的重要性,當務之急要把黨建工作和村級班子建設緊密結合起來。

村居環境是鄉村最為基礎的要素,要振興鄉村,就要下大力氣集中整治村容村貌,全方位清髒治亂。

村裡沒有其他良好的農業用水來源,1520畝田地全部靠天吃飯,300斤糧食已經是畝產上限,遇到大旱之年更是顆粒無收,一個500多人的村莊裡,貧困戶竟然多達13戶31人,低保戶10戶,分散供養五保戶6人。這種情況下,盤活"水資源"就等於給村民的碗裡裝滿飯。

要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單靠村裡的爛泥巴路肯定不行,"公路通,百業興"已經是現階段鄉村發展的共識,完善的農村路網設施建設必不可少。

基礎設施完善以後,培育產業成為重中之重。要振興鄉村,就要激發鄉村發展的內生動力,讓村民從"想致富"到"能致富",把村子帶上產業促發展的快車道。

"治水求變、產業強村"是主線,"抓班子、帶隊伍、拓思路、提民生"是重點,至此,羅河廠村的發展脈絡一筆一劃地寫在了曹玉華的工作思路中。

責任"合夥":從最硬的"骨頭"啃起

昔日的村莊就像一個馬蜂窩,隨便戳戳哪裡都是窟窿,許多地方需要"修補",村集體的賬上卻拿不出一分錢。"先開工,錢我出。"曹玉華擼起了袖子。

出資30餘萬元新建上下兩層、面積約350平的村委辦公樓和村衛生室,更新辦公設備、安裝兩臺壁掛空調,改善了辦公條件;投資20萬餘元粉刷了兩個自然村的主幹街道和巷道周圍的牆壁;投資2萬元在村內主要位置做了面積達240平方米的40餘幅彩繪;投資3.6萬元在村內主幹道安裝了70盞路燈;投資近20萬元清理村內閒置宅基地72畝,同時新栽500棵核桃樹、300棵美國紅楓、200棵紅葉石蘭,並對村生產路進行了拓寬整修……

"我是村支書,我光著急沒用,得做點實際的事兒。"在建設家鄉這件事上,曹玉華從沒想過要跟村民們討價還價。"羅河廠村的老百姓太窮太難了,讓大傢伙儘快富起來,過上好日子,我能等,可是老百姓能等嗎?"

身為村支書,曹玉華以身作則,在各項工作面前身先士卒。在村裡的大事小情上,嚴格執行"四議兩公開"、黨員群眾代表聯籤等制度,把工作都拿到黨組織生活會上討論討論,黨員群眾代表都在決議書上簽字按手印後才能實施,讓村民們重新找回了"當家作主"的主動性和積極性。"曹書記眼界寬,看的長遠。除了抓黨員經常性教育,從十九大召開之後多次組織我們黨員幹部集中培訓,學習十九大報告,抄寫新黨章,帶著大家瞭解國家的最新政策,我們的政治覺悟也跟著提高了。"村裡的黨員幹部紛紛給曹玉華點贊。

基層黨組織建立起來了,關係村民生計的灌溉用水從哪來?

"這件事不能等,否則村民這一年的收成又成問題。"泗店鎮黨委政府通過深入調研、科學論證,創新性地打開了東部水系,曹玉華瞅準了機遇,個人捐資50餘萬元,村集體籌資260萬元,共挖掘12條引水渠,同時,修建30個涵洞,新建6座橋樑,鋪設2萬米暗管, 600米地下引水管道,各項水利設施逐步完善,佈局合理,把出水口修到了老百姓自己家地頭。村內的1500多畝旱地變成了旱澇保收的水澆田,糧食畝產量從不到300斤提高到了1000斤以上。"以前澆地得用水龍帶接出去近千米取水,現在可好了,出水口在地頭兒上,遙控器遠程控制,這邊按一下按鈕,那邊馬上上水,省心又省力。曹書記給村裡辦了件大好事。"老百姓對曹玉華交口稱讚。

除了解決種地用水,還有一個改變是村民以前想都不敢想的:硬化街道。"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腳泥"的村道曾經一度讓村民嚐盡了苦頭。"我們村路上的土粘性特別大,一到下雨混成泥濘,踩上去拔不動腳,村民只能抬著電動車進進出出。"面對村民的怨聲載道,經村兩委商議,全村黨員群眾表決通過後,曹玉華無償用個人的機械施工隊為村內街道做好地基,村集體投資90餘萬元,硬化了村內街道9000多平方米,劃上了清晰的行車線。如今,村民自豪地誇:"你去城裡看看,我們村裡的路比他們那個一點不差,甚至更好!"

"現在不光路通了,兩年前村裡50多處違規建築都拆除了,插空隨意種植的16000餘棵楊樹全伐了,每條街道都能南北通暢,還安置了20多個新垃圾桶,村裡村外煥然一新。"看著眼前的美麗村莊,村民們不禁興高采烈。

鄉賢反哺:把桑梓情懷融入每項產業

"村容村貌治理好了,路通了,水引來了,可是鄉村要想真正振興,這些還遠遠不夠。"曹玉華深知人才資源在各種要素組合中的"放大""倍乘"效應,要通過帶動資金、科技、信息、管理等關鍵要素向農村流動,才能事半功倍地築牢鄉村振興的基石。

曹玉華開始了啟動助力鄉村振興的各項產業。

他算了一筆賬:利用收回村內宅基地、荒基地近80畝,種上紅葉石楠、黃金槐、白蠟、大葉女貞等高標準綠化樹20000餘棵,這樣每年僅樹木增值一項,就可使村集體增收20萬元。

為紮實做好脫貧攻堅工作,對上爭取280萬元,村集體自籌200多萬元,新建了佔地100畝的"樂呵農場",現已建成高標準玻璃溫室大棚1個,冬暖式溫室大棚5個,採光棚5個,種植了新品種魯麗蘋果樹4200餘棵,垂釣中心一處。建設了仿古木製大門、木製看護房,建立了完善的供水、供電等各項配套設施。2018年村裡與以色列農業專家拉松先生合作,發展新品種草莓和綠色蔬菜,現在採摘園內10萬餘棵新品種草莓已經種植完畢,並且與美國喬瑟食品公司簽訂協議,向訂單農業方向發展。

藉助上級扶貧政策,利用自己在外發展多年積累的渠道資源,曹玉華髮動村集體投資50萬元與青島凱尊公司合作辦起"好美佳制帽廠",新建了近200㎡制帽廠廠房,吸納貧困戶和本村村民就業30多人,現在每人每月平均收入2000元以上,村集體每年可增收8萬元。

現在網絡通達一切。羅河廠村在曹玉華的帶領下,投資近20萬元辦起"樂村淘網店",註冊成立"泰安樂呵蔬菜種植專業合作社"、"鄉村旅遊專業合作社"和"中京蟋蟀科技繁育有限公司",將"棒球帽、蟋蟀、特色蔬菜、稀有苗木"等產品在電商平臺宣傳、銷售,拓展了銷售市場,提升了附加值。今年,羅河廠村藉助上級政策,購買5臺電腦,2臺投影儀等其他辦公設施,組建起了信息化服務站。

"現在我們每個月都在'羅河廠一家親'微信工作群中公開村務、財務、黨務;2018年的時候村集體收入已經達到50萬元,這兩年每年依靠村集體收入能為村裡19戶50人貧困戶人均分紅1000多元。"曹玉華說。

近三年羅河廠村榮獲寧陽縣現代農業發展目標考核單位先進村、縣紅旗黨支部、市文明單位等榮譽;連續三年被評為泗店鎮經濟發展紅旗村,居全鎮考核第一名。共獲得省市縣榮譽50餘項。2019年更是被泰安市委授予新時代泰山挑山工先進集體。曹玉華同志也被評為山東省優秀共產黨員、泰安市扶貧先進個人、寧陽標兵先進個人、寧陽縣最美退役軍人等榮譽稱號。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一方面在政策保障機制上勇於創新突破,在人才引進、項目資金、創業扶持等方面打出一套"組合拳";另一方面形成科學的召回機制,激勵擔當實幹、拼搏創業的人才反哺農村——羅河廠村的鄉村振興以"鄉賢反哺"為切入點,煥發出蓬勃的生命力,以曹玉華為代表的鄉賢群體以"合夥人"的身份融入到家鄉建設中,成長為服務桑梓和建設家鄉最重要的鄉村人力資源,其具備的地緣的身份特徵、聲望的威信特徵、品格的道德特徵、出眾的能力特徵,也助力其在構建鄉村社會權威和秩序建設中發揮出應有之義,凝聚出鄉村振興戰略人才的強大力量。(作者:陳鳴飛 白樹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