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脫貧攻堅丨平度潘家村打造特色山村遊,東明縣流轉土地為貧困戶增收

發展扶貧產業,重在群眾受益,難在持續穩定。青島平度市響山潘家村用好山區特色優勢,打造特色山村遊,實現可持續發展;菏澤東明縣馬坊村貧困戶通過流轉土地,有了持續穩定增收,提高了抗風險能力。

點石成金:村莊美了,群眾富了

□大眾日報記者 李媛 通訊員 孟珊

響山潘家村位於平度大澤山西麓,三面環山,一面朝湖,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是當地小有名氣的“天然氧吧”。但是,由於交通閉塞,基礎設施配套薄弱等,守著一塊寶地的響山潘家村卻不富裕,村民主要從事石材加工和林果種植,村集體收入狀況堪憂。

村民潘本義此前就一直靠開採石頭為生,一年到頭也就掙六千塊錢。2010年,52歲的潘本義因為生病無法再從事重體力勞動,只能回家種地。

“家裡就我一個勞動力,可這病稍微乾點重活就咳嗽喘不上氣來,種地也只是‘三天打魚兩天曬網’,收成不好。”潘本義說,這兩年村裡石材相關產業都被叫停了,村裡其他人也跟著失業了,只能靠種地維持生計,日子過得相當緊巴。

長年石頭開採,響山潘家村粉塵汙染嚴重,村裡更是“髒亂差”。

2017年,平度出臺美麗鄉村、鄉村振興系列政策,把響山潘家村列為重點扶貧改造對象。想致富先修路,為了解決該村地理位置偏僻的問題,平度把旅遊大環路修到了響山潘家村村口,幫助村民整合資源建起800畝的葡萄、大櫻桃採摘園,搞起生態旅遊。

採摘園的發展也不是一帆風順。剛開始,來採摘的遊客絡繹不絕,潘本義的收入也隨之增加了不少。可好景不長,由於門檻低,農家樂採摘園如雨後春筍般多了起來,同質化競爭使得原本地理位置偏僻、村居環境較差的響山潘家村的遊客越來越少。

日子剛有了起色,卻又陷入了“僵局”,大家心裡都著急。生態旅遊還搞不搞?怎麼搞才能形成長期效益幫助大家致富?2018年,村黨支部書記潘永貴和幾個帶頭人到處考察學習,最後他們決定重新利用常年廢棄的石頭老宅和各種廢石料,把石頭文化與果蔬採摘、鄉村體驗結合起來,打造石頭主題旅遊休閒古村,打造“響山潘,歸園田居”旅居品牌。

聽說要打造特色民俗,潘本義第一個站出來支持。“我們村跟石頭打了一輩子交道,都有感情了。現在能讓我們的石頭房子和石料再利用,大家都很高興也很期待。”潘本義說,他帶頭第一個把自己的五間房流轉給了村集體。

在平度市扶貧部門的支持下,響山潘家村以農村宅基地“三權分置”改革試點為契機,放活宅基地使用權,盤活村莊閒置房屋改為民宿。

去年五一假期,響山潘家村的石頭民宿開張了。“我們剛開始宣傳,就有十多個團隊預定,上百人諮詢。”潘永貴說,截至目前通過特色民宿旅遊帶動村集體增收20多萬元,帶動每戶採摘園增收兩萬多元,從石材加工到農家樂採摘再到石頭主題鄉村民宿遊,他們終於走上了產業扶貧的“康莊大道”。

流轉宅基地後的潘本義一次性得到了近7萬元的補貼。他用這個做啟動資金承包了十多畝地,僱人種上了大櫻桃,年產量4萬多斤,年收入近10萬元。“現在的日子可比以前好多了,你再看看我們村現在變得多漂亮,到處乾淨整潔還有景觀小公園,我們的民俗都是按照三星級賓館建的。”潘本義流露出一股自豪感。

“柺棍”接力:收入穩了,奔頭有了

□大眾日報記者 蔣鑫 通訊員 王恩標 代明

4月23日早上7點,劉新院“伺候”老伴兒吃完飯後,抓起鐵鍁用手指指老伴,“嗯”了一聲,然後指著西邊,緊接著用鐵鍁在地上鏟了兩下,便扛著鐵鍁出了門。

“我的老伴兒眼睛不好使,耳朵也聽不見,剛才我是在跟她‘打招呼’,意思是我要去村西頭的合作社打工了。”劉新院一邊往前走一邊回著頭望著老伴兒說。

今年63歲的劉新院,住在菏澤市東明縣馬頭鎮馬坊村,老伴兒身體不好,無法勞動,家裡除了每年4畝小麥的收成外再無其他收入,再加上女兒常年在外打工無法回家,他要一邊照顧老伴兒一邊管理土地,生活困難。

“我也想出去打工,但是誰看著老婆子?我就是她的‘柺棍’,離不了我。”劉新院說,每次下地幹活他都帶著老伴兒,老伴兒在地頭站著,他在地裡幹著。因為眼神不好,老伴兒經常在地裡摔跤,讓他很不是滋味。“現在好了,家裡4畝地流轉出去了,一年有4000塊錢的收入,老伴兒不用跟著下地了。”劉新院說,從未外出打過工的他嚐到了按點上班的滋味。

“合作社有活兒的時候,按早上7點到下午5點的上班時間來執行,中午回家睡一覺,下午接著去。”劉新院說,去年12月,省派第一書記牛凱進村上任後,流轉土地220餘畝,組建旺馬生態農業發展專業合作社,離他家只有200多米。

“我當時想著,怎麼讓他既能方便照顧老伴兒還能增加收入,幾次跟老劉溝通後,決定讓他到合作社幹活,離家步行幾分鐘,回家照顧老伴兒很方便,還讓他有個零花錢。”來自山東國投的第一書記牛凱告訴記者,合作社以種植獼猴桃、黃金蜜梨和玉皇李子為主,平時需要除草、澆水等日常管理,他就動員劉新院以及村裡的幾位貧困戶到合作社打零工。

“老劉說他是老伴兒的‘柺棍’,那我就做老劉的‘柺棍’。”牛凱說,即使我任期滿了,也得讓老劉有繼續幹下去的活,有能撐得住的“柺棍”。

在劉新院家西邊的一片空地上,300多塊光伏發電板正在調試安裝。“4月12號,牛書記來問我,在家沒事的時候能不能看著這些板子,我說沒問題,更何況牛書記說看板子每月還能領錢。”劉新院告訴記者,在家門口乾活,徹底解決了照看老伴兒的難題,心裡一塊石頭也落了地。

再過兩天,發電板就能安裝好,到時候他就能“上崗”工作了。“我還給老劉一個驚喜,就是在這光伏發電的院子裡,給他留出來一小塊地,讓他種上自己喜歡的菜。”牛凱說。

一聽可以種菜,劉新院仰著頭,轉著眼珠想了幾分鐘說:“我想好了,我要種花生和芝麻,還有豆角和茄子。”老劉說,花生和芝麻可以換花生油和香油,然後豆角和茄子都是他跟老伴兒愛吃的菜。“通過幹活,有自己喜歡吃的饃和菜,這樣的生活不美嗎?”劉新院笑著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