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借“疫”逃債要嚴厲打擊 消除其僥倖心裡

作者李鳳文系中國知名財經評論員

疫情發生以來,實體經濟遭受衝擊,部分個人、企業的還款能力和意願受到影響,延期還款或利息減免成為現實需求。對此,央行、銀保監會等部門及時出臺多項舉措強化金融支持疫情防控,保障企業和個人在疫情期間的金融服務。但一些政策卻被“老賴”“反催收”群體借題發揮,趁機加以利用,將政策變為其拖延還款、逃避催收的“理由”。(4月13日《經濟參考報》)

比如,受此影響,微信、QQ、閒魚等互聯網平臺近期湧現大量“反催收”群組和服務,傳授利用疫情期間相關政策拖延還款的新招數。一些借款人便藉此鑽政策的空子,通過偽造隔離、停工等證明,並對催收人咬定自己受疫情影響就能輕鬆過關,而由於一些借款機構很難做到嚴格審核把關,由此導致借款人拖延還款付息。

對借“疫”逃債要嚴厲打擊 消除其僥倖心裡

疫情期間相關部門出臺優惠政策,本意是為個人和企業提供金融支持,降低疫情對經濟的負面影響。但這些善意之舉在幫助疫情受害用戶共渡難關的同時,卻被一些“老賴”等別有用心之人當成了惡意“逃廢債”的“擋箭牌”。

導致這一問題的出現,既有政策標準不夠清晰因素影響,也有相關部門防範措施不到位等原因。如,《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指出,對受疫情影響暫時失去收入來源的個人和企業,可依調整後的還款安排,報送信用記錄。但標準如何掌握、怎樣進行核實難度卻很大,這就為不法之人借“疫”之名行逃債之實留下空子可鑽。

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時期,借“疫”逃債危害不小。一是破壞了良好的金融秩序,影響誠信社會建設。“老賴”以及“反催收”群體歪曲解讀政策,有組織、有預謀並有償指導他人與金融機構“對抗”,拖欠貸款不還,嚴重影響了正常的金融秩序和誠信社會建設。二是加大了金融風險。尤其是對於互聯網金融來說,此風盛行勢必加大流動性缺口,極易引發行業“爆雷”風險。三是不利於資金的充分有效利用,還將造成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上升,影響經濟健康發展。

對借“疫”逃債要嚴厲打擊 消除其僥倖心裡

對此,相關部門應多方入手,對借“疫”逃債的不法之人予以嚴厲打擊。

首先,要進一步明確延期還本付息政策的執行範圍,以及相關證明的取得途徑,增強證明的可信度。優惠政策的執行要實事求是,避免“一刀切”。放貸機構也要加強對借款人疫情影響程度的調查分析,嚴格審查驗證,有效甄別,及時剔除“老賴”“反催收”群體。另外,對於信用風險較大的“老賴”以及在疫情暴發前就存在長期違約行為的個人和企業,應拒之優惠政策之外,不予優惠政策支持,該納入不良的要及時納入不良,不讓其鑽政策的空子。

其次,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進一步規範金融機構催收行為。對偽造信息、鑽政策空子、擾亂金融秩序的“老賴”和“反催收”群體,相關部門要進行嚴厲打擊,消除其生存的灰色地帶。

對借“疫”逃債要嚴厲打擊 消除其僥倖心裡

此外,金融機構也要不斷完善信貸管理手段,充分利用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等科技手段核查借款人相關信息,確保信息來源真實準確,為信貸管理提供科學依據。同時,要根據自身實際情況制定應對風險預案,加強風控管理,並嚴格客戶篩選,避免盲目拓展客戶,有效防控金融風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