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山廟碑》:漢隸第一品,可當祀典志史

《華山廟碑》,全稱《西嶽華山廟碑》,又稱《華山碑》、《漢延熹西嶽華山碑》、《西嶽華鎮碑》等。東漢延熹八年(165年)四月廿九日立於陝西省華陰縣西嶽廟。原碑高173.5釐米,寬84.7釐米,共22行,行38字,字徑3釐米。額篆“西嶽華山廟碑”。碑文為典型的東漢隸書。被譽為“漢隸第一品”。(清朱彝尊跋語)


《華山廟碑》:漢隸第一品,可當祀典志史


1、《華山廟碑》的立碑背景及碑文主要內容

古人有山川河嶽崇拜的習俗。司馬遷在《史記·封禪書》中說到舜“禋於六宗,望山川,遍群神,輯五瑞,擇吉月日,見四嶽諸牧,還瑞”的制度。《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春秋公羊傳·僖公三十一年》:“曷為祭泰山、河海?山川有能潤於百里者,天子秩而祭之。”華山作為五嶽之一,歷代統治者多有祭祀。

據《華山廟碑》碑文可知,弘農太守袁逢以前代所立廟碑被毀,乃按經傳所載,重新整理碑文,記述周至漢代間歷代統治者祭華山的祀典,以及他本人主持修葺西嶽廟的經過。後來袁氏遷京兆尹,繼任太守孫璆在四年後完成了修繕工程,並立此石碑。

袁逢、孫璆在重修華岳廟時,推本溯源,將歷代祭祀華山的制度和變遷情況詳加記載,碑文大量引用經典,不但史實有據,遣詞造句,亦幾乎無一字無來歷。近人黃公渚《兩漢金石文選評註》所言:“文敘唐虞、三代、兩漢方岳祀典沿革,貫穿經史,元元本本,詳贍簡練,可作八書、十志讀也。”

2、《華山廟碑》歷代記述和藝術評價

此碑原石立於映西華陰縣華山西嶽廟中,後毀,現存者為清代阮元重刻。碑毀之說有三,其一,明趙崡《石墨鐫華》卷一雲:“此碑嘉靖中猶在,一縣令修岳廟石門,視殿上碑題,皆當時顯者,恐獲責罰,此碑年久,遂碎為砌石。”其二,明郭宗昌天啟元年(1621年)跋雲:“餘家華下,近百年前有客訪其石,已毀。”據此,則明嘉靖前已毀。其三,清顧炎武《金石文字記》卷一:“碑舊在華陰縣西嶽廟中,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地震碑毀。”施安昌《漢華山碑題跋年表》認為當以郭宗昌所云嘉靖前碑毀說較為可信。而今見之,現矗立廟中的石碑,乃由陝西省人民政府於公元 2007 年重新鑿刻的。

傳世《華山廟碑》原石拓本共有四本。一為“長垣本”,以明代長垣王文蓀所藏而得名,曾經宋犖、陳崇本、成親王永理、劉喜海、端方等人遞藏,1929年為日本人中村不折所得,今藏日本東京上野書道博物館。二為“華陰本”,因明代華陰東肇商所藏而得名,遞藏者有郭宗昌、王弘撰、黃文蓮、朱筠、梁章鉅、端方等人,1959年歸故宮博物院。三為“四明本”,因曾由寧波(古稱四明)天一閣範氏所藏而得名,由豐熙、全祖望、錢大聽、阮元、完顏崇實、端方、李汝謙等人遞藏,1975年歸故官博物院。四為“順德本”,因清末順德李文田獲存而得名,先後遞藏的有金農、馬日璐、伍福、張敦仁、李淵碩等人,今存於香港中文大學。

《華山廟碑》末有“遣書佐新豐郭香察書”一語,據此語,關於書寫者認定曾出現兩種截然不同的解釋。一種認為書寫者名郭香察,歐陽修《集古錄》、趙明誠《金石錄》持此說。另一種則見宋洪适《隸釋》卷二:“東漢循王莽之禁,人無二名,郭香察書者,察蒞它人之書爾。”明都穆《金薤琳琅》卷六並補充說:“按徐浩《古蹟記》以碑為蔡中郎書。浩深於字學,且生唐盛時,殆非鑿空而言者。”他們以為此碑的書寫者是蔡邕,而“郭香”只是“察書”者而已。

《華山廟碑》:漢隸第一品,可當祀典志史


《華山廟碑》:漢隸第一品,可當祀典志史

歐陽修跋《華山廟碑》


《華山廟碑》四種拓本流傳三百多年,據施安昌先生統計,現存四種拓本之後共有題跋、觀款230餘則,涉及人物多達三百餘名,其中既有王鐸、阮元、翁方綱、楊守敬等書法名家,也有顧炎武、錢謙益、錢大昕、朱彝尊、孫星衍等知名學者。對於一種碑刻如此關注,這在中國歷史上是非常罕見的。

歷代對《華山廟碑》的書法藝術的評價也各有不同。

明郭宗昌《金石史》:“新豐郭香察書《西嶽華山廟碑》,其結體運意乃是漢隸之壯偉者,割篆未會,時或肉勝,一古一今,遂為隋唐作俑。”

明王弘撰跋雲:“此本風骨秀偉,鋒芒如新,尤為罕見。”

清朱彝尊跋雲:“漢隸凡三種,一種方整,一種流麗,一種奇古。惟《延熹華嶽碑》正變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為漢隸第一品。”

翁方綱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跋雲:“此碑上通篆下通楷,藉以觀前後變割之所以然,則於書道源流最易見也。”

楊守敬《激素飛清閣評碑記目錄》:“自朱竹垞極力歎賞,推為漢碑第一,後儒群起而稱之,遂有千金之目。反令《婁壽》、《劉熊》未堪比價。其實不過與《百石卒史》相頡頏,亦未為絕詣也。”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本漢第七》雲:“《華山碑》後世以季海之故,信為中郎之筆,推為絕作。實則漢分佳者絕多,若《華山碑》實為下乘,淳古之氣已滅,姿制之妙無多,此詩家所薄之武功、四靈、竟陵、公安,不審其何以獲名前代也。”

3、《華山廟碑》碑文簡釋

碑文:《周禮·職方氏①》:“河南山鎮曰華”,謂之西嶽②。《春秋傳③》曰:“山嶽則配天”,乾巛④定位,山澤通氣,雲行雨施,既成萬物,《易》之義也,《祀典》曰:“日月星辰,所昭卬⑤也,地理山川,所生殖也,功加於民,祀以報之。”《禮記》曰:“天子祭天地及山川,歲遍焉。”自三五迭興,其奉山川,或在天子,或在諸侯,是以唐虞疇諮四嶽⑥,五歲壹巡狩,皆以四時之中月,各省其方,親至其山,柴祭燔燎⑦。夏商則未聞所損益。周鑑於二代,十有二歲,王巡狩殷國⑧,亦有事於方岳,祀以圭璧,樂奏六歌。高祖初興,改秦淫祀⑨。太宗承循,各詔有司,其山川在諸侯者,以時祠之。孝武皇帝修封禪之禮,恩登徦之道⑩,巡省五嶽,禋祀⑾豐備,故立宮其下,宮曰集靈宮,堅曰存仙壂,門曰望仙門。仲宗⑿之世,重使使者持節祀焉,歲一禱而三祠⒀,後不承前,至於亡新,寖用丘虛⒁,訖今垣趾營兆⒂猶存。建武之元⒃,事舉其中,禮從其省,但使二千石以歲時往祠⒄。其有風旱,禱請祈求,靡不報應。自是以來,百有餘年,有事西巡,輒過亨祭,然其所立碑石,刻紀時事,文字摩滅,莫能存識,延熹四年七月甲子,弘農大守⒅、安國亭侯、汝南袁逢,掌華嶽之主,位應古制,修廢起頓,閔其若茲,深達和民事神之義,精通誠至礿祭⒆之福,乃案經傳所載,原本所由,銘勒斯石,垂之於後,其辭曰:

巖巖西嶽,峻極穹蒼,奄有河朔⒇,遂荒華陽。觸石興雲,雨我農桑。資糧品物,亦相瑤光。崇冠二州,古曰雍梁。馮於豳岐(21),文武克昌。天子展義,巡狩省方。玉帛之贄,禮與岱亢(22)。六樂之變,舞以致康。在漢中葉,建設宇堂。山嶽之守,是秩是望(23)。侯惟安國,兼命斯章。尊修靈基,肅共壇場。明德惟馨(24),神歆其芳。遏禳兇札(25),揫斂(26)吉祥。歲其有年,民說無疆。

袁府君肅恭明神,易碑飾闕,會遷京兆尹,孫府君到,欽若嘉業(27),遵而成之,延熹八年四月廿九日甲子就。

袁府君諱逢,字周陽,汝南女陽(28)人。孫府君諱璆,字山陵,安平信都人。時令朱頡,字宣得,甘陵鄃人(29),丞張昉,字少遊,河南京人,左尉唐佑,字君惠,河南密人,主者掾崋陰王萇,字德長,京兆尹監都水掾霸陵杜遷市石,遣書佐新豐郭香察書,刻者穎川邯鄲公修、蘇張工、郭君遷。

注:①職方氏,周代官名,掌天下地圖與四方職貢。②西嶽,五嶽之一。《周禮·春官·大宗伯》:“以血祭祭社稷、五祀、五嶽。”鄭玄注:“五嶽,東曰岱宗,南曰衡山,西曰華山,北曰恆山,中曰嵩山。”③《春秋傳》,即《春秋左傳》。《左傳·莊公二十二年》:“山嶽則配天”表示天之高大,唯山嶽足以配之。④巛,即“坤”。參見《石門頌》“巛靈定位”。乾,指天。坤,指地。⑤昭,見。《爾雅·釋詁》:“昭,見也。”或昭通“瞻”。卬,“仰”的古字。⑥唐虞,即帝堯和帝舜。疇諮,訪問,訪求。四嶽,相傳為帝堯之臣,羲和的四子,分管四方的諸侯,所以稱為四嶽。此處以四嶽指四方。⑦柴祭燔燎,燒柴祭天,祭時加牲其上焚之。⑧十月二歲,王巡狩殷國,意為每隔十二年,天子在侯國行殷見之禮。《周禮·秋官·大行人》:“十有二歲,王巡狩殷國。”孫詒讓正義:“即於所至之國徵諸侯而行朝會之禮,皆謂之殷國。”⑨淫祀,不合禮制的祭祀,妄濫之祭。⑩徦,古同“遐”。登徦之道 ,古亦作“登假之道”,即成仙之道。登遐,古為死義,後作昇仙解。⑾禋祀,祭天的一種禮儀。先燔柴升煙,再加牲體或玉帛於柴上焚燒。⑿仲宗,中宗,即漢宣帝。⒀歲一禱而三祠,每年一次求神的祭祀,三次謝神的祭祀。⒁寖,漸。虛,墟的古字。寖用丘虛,謂漸漸荒廢。⒂垣趾,牆跟。營兆,本指在基址上營造,此指舊址。⒃建武。東漢光武帝年號(25-26年)。⒄二千石,秩級二千石的官員,相當於郡守一級。⒆礿祭,在夏商時為春祭,在周代為夏祭。⒇河朔,泛指黃河以北的地區。華陽,華山之南曰華陽。(21)馮,“憑(憑)”的古字。豳岐,古地名,豳,在今陝西省旬邑縣西南。岐,在今陝西省岐山縣境。豳岐為周的發祥地。(22)亢,通“抗”,意為相當。禮與岱亢,表示禮節上與祭祀泰山相當。(23)是秩是望,按等級望祭山川。(24)明德惟馨,形容德政是最好的祭品。(25)遏禳,遏制,禳除。兇札,謂五穀歉收,疾疫流行。(26)揫斂,聚集。(27)欽若,敬順。嘉業,善舉。(28)女陽,即汝陽。(29)鄃,鄃縣,西漢置,北齊廢。故城在今山東省平原縣西南,夏津縣東北。


《華山廟碑》:漢隸第一品,可當祀典志史


《華山廟碑》:漢隸第一品,可當祀典志史


《華山廟碑》:漢隸第一品,可當祀典志史


4、《華山廟碑》臨習要點

隸書自西漢發展至東漢,其用筆結構漸趨完美、嚴謹、成熟。《華山廟碑》也體現了這一點,點畫多為築鋒逆勢,藏頭護尾,“圓筆屬紙,令筆心常在點畫中行”。所書線條頓挫鬱拔,能給人一種立體感。

此碑用筆方圓兼備,奧折洞達,提按分明,頓挫跌宕,沉勁有力。通過用筆的提按與轉折巧妙變化,構成此碑動靜的對立統一。折筆方勢主靜,轉筆圓勢生動,直線為靜,曲線為動。 對於隸書的典型特徵,一波三折,蠶頭雁尾極為強調。波挑勁健而內含骨力,波磔極富裝飾之美。

此類碑刻為紀功銘德,莊重的“廟堂文字”,整飭端莊,法度森嚴。其結字方整又有細微變化。長短互用,筆勢的斜正互為照應、避讓。清代朱彝尊評此碑雲:“漢隸凡三種:一種方整;一種流麗;一種奇古。惟延熹《華嶽碑》 正變乖合靡所不有,兼三者之長。當為漢隸第一品”由此可見,臨習此碑應注意其方整、流麗、奇古的特點。

此碑與《乙瑛》、《禮器》諸碑有許多相似之處。其結字上部緊收,下部舒展,既保留了《乙瑛》、《史晨》等碑的端莊又將其舒展之勢加以誇張。整體氣息華美遒麗、朴茂厚重的《華山廟碑》 至今仍不失為習隸優秀範本。在看到此碑的諸多優點的同時亦應注意其不足。在學習隸書時揚長避短,研究隸變之規律,上追高古之氣,善於吸收漢碑精華,避免墮入唐隸之流。


《華山廟碑》:漢隸第一品,可當祀典志史


《華山廟碑》:漢隸第一品,可當祀典志史


《華山廟碑》:漢隸第一品,可當祀典志史

更多精彩“碑刻故事”,請關注微信號“碑刻故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