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草隸篆不同字體擁有不同的設計情感

面對異彩紛呈的字體,怎樣選擇?對設計師而言是一個考驗。瞭解“經典”,掌握“基本”,尋找“要領”,難也就不再是難了——真草隸篆跡界流美。

真草隸篆不同字體擁有不同的設計情感

楷書

所謂“真”,就是書法體的楷書,也稱正書。楷書的特點是形體方正,筆畫平直,可作楷模,故名。楷書始於東漢,盛於唐,沿用至今,名家名作頗多,如“歐體”(歐陽詢)、 “顏體”(顏真卿)、“柳體”(柳公權)、“趙體”(趙孟頫)等。其規範性還體現為,在書法諸體裡,楷體是漢字從起源至今,用法和結體等沉澱最多、對其他字體影響最大的字體,楷體也因之成為當代漢字書寫的標準體式。楷書看似普遍、普通甚至平淡,若是悉心品味,她是“亭亭淨植”的,有十足的個性範兒的。

“歐顏柳趙”是楷書體裡的四位大家,他們的作品被歷朝歷代奉為經典,其 “範兒”是什麼?歐陽詢是初唐四大書家(歐虞褚薛)之首,傳世作品頗多,代表作品是《九成宮禮泉銘》,堪為初唐楷書之巔,代表了唐代書風尚法的精髓,謹嚴的法度,險峻的筆力是出了名的。由於歐陽詢畢生研習漢隸,所以在其筆畫的勾折和捺尾處還飽含了隸意,這為歐體的險峻之風平添了些許平正雅氣。

顏體是赫赫有名的顏魯公顏真卿的書體。顏真卿生活在中唐,是書史上居承先啟後地位的偉大書家,楷書以寬博雄厚著稱,“鋒絕劍摧,驚飛逸勢”,《顏家廟碑》是其代表作。之所以說顏體在書史上有劃時代的地位,是因為他是唯一能和大書法家王羲之相抗衡、相輝映的人物。這種“抗衡”和“輝映”的資本,就是他一改晉代以來王羲之樹立的以方筆為特徵的瘦勁內斂飄逸路線,變作以圓筆為特色的雄渾遒勁開張的新氣象。不僅風靡一時,還開創了宋代尚意的先河,併為中國書法的楷體、行體和草體的形態奠定了基礎。同朝的柳體柳公權和後世元代的趙體趙孟頫等都受顏體影響。

真草隸篆不同字體擁有不同的設計情感

篆書

篆書和隸書,均為漢字的先導。篆書又是隸書的“前生”,篆隸均以作品和遺存彪炳書史。篆書分大篆和小篆。大篆主要在夏、商、週三代使用,其中以周宣王時所作石鼓文最為著名。大篆結體活潑靈動,但不夠齊整,書寫繁複。小篆又名秦篆,為丞相李斯等人所整理出來的標準字體,由大篆簡化而成。小篆的形體結構規正協調,筆勢勻圓整齊,字形偏於豎長。總體上,篆書線條宛轉,充滿亙古質感。由於篆書屬於漢字早期古體字,不易辨認,因此不宜大量、普遍使用,可在設計活動中酌情點綴,表達些許古樸、悠遠和神秘的色彩。

隸書也稱八分體,是篆書到楷體的過渡字體。最顯著的變化是從彎曲的線條變為平直的筆畫,撇和捺從無角變成有角,即特有的波磔。

真草隸篆不同字體擁有不同的設計情感

隸書

隸書分秦隸和漢隸,秦隸是隸書的早期形式,漢隸才是隸書的成熟字體。通常所說的隸書是指漢隸中的“八分”體,是在秦隸之後,橫畫和捺筆漸生波磔,字形趨扁,成“八分”之勢,故名。隸書因其字形由豎變扁,帶有兩種字體的過渡性,因而富含厚朴、莊嚴和直率感,雖為新體卻古韻猶存,雖敦厚亦神采飛揚。在使用上,忌諱用電腦的矢量法將字“寫”成豎長形,東施效顰,就完全破壞了隸書的美感。同時,因其筆畫基本粗細一律,少參差,灰度比過量,即不宜用在大篇幅的正文,做標題則是最佳選擇。

草書作為漢字的一種書體,形成於漢代,“存字之梗概,損隸之規矩,縱任奔逸,赴速急就”。因草創之意,就叫了“草書”。由於這個“出身”,決定了其結構簡省、筆畫連綿的形態特點,而草書的審美價值是其形式和形態之下所獨具的“縱任奔逸”的本質。“往時張旭善草書……喜怒窘窮,愉佚、怨恨、思慕、酣醉、無聊、不平、有動於心,必於草書焉發之。”這是唐代韓愈對張旭書法造詣的評價,不單是激賞由衷,更是道出了最為重要的關於草書美的真諦。寫得簡便固然是一種字體發生和存在的文字學價值和實用價值,但是從書法的藝術性和設計用字的需求視角考量,草書最具魅力和生命力的,就是與人的心性契合,適於各種情緒的宣洩與表達。

真草隸篆不同字體擁有不同的設計情感

草書

草體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章草,筆畫省變有章法可循,盛行於漢魏,代表作如三國吳皇象《急就章》。今草不拘章法,筆勢流暢,魏晉風靡,代表作如晉代王羲之的《初月帖》。狂草出現於唐代,代表作如唐代張旭《肚痛帖》和懷素《自敘帖》,筆勢狂放不羈,成為完全脫離實用的藝術創作。草書雖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作為設計用字,是需要謹慎使用的。

原因有二,一是草書因其筆畫牽連、簡省,不易辨認;二是過於個性化,與設計講求裝飾性有一定的違忤。如果青睞草書,可在專業性較強的文史題材裡選用。不宜用於正文,也不便在會標、廣告、網媒等公眾、大眾性設計中使用。倘若懵懂地用了,則會有做作和孤芳自賞的危險。(宋煥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