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業扶貧,來不得一點兒形式主義--直通省紀委--貴州--地方--首頁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蘭琳宗

4月21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在安康市平利縣老縣鎮錦屏社區考察脫貧攻堅情況時指出,移得出、穩得住、住得下去,才能安居樂業。要住得下去就要靠穩定就業,務工是主要出路。要實實在在做好就業工作,不能搞形式主義。

近些年脫貧攻堅實踐表明,就業扶貧對於促進貧困戶再生“造血”、解決貧困代際傳遞問題十分重要。一人就業,全家脫貧,增加就業是最有效最直接的脫貧方式。為了解決貧困戶搬遷後的就業問題,平利縣探索了“社區工廠”就業扶貧新模式,在集中搬遷安置區中配套建設工廠,讓搬遷戶“樓上居住、樓下就業”。當地83家社區工廠,累計帶動貧困群眾就業6000餘人。目前,各地各部門加大就業扶貧力度,優先支持貧困勞動力務工就業,有力鞏固脫貧成果。

但也要看到,個別地方在就業扶貧中搞形式主義,甚至潛藏腐敗問題。有的地方扶貧車間遍地開花、村村建廠,一個縣就達200多間,但因為沒有結合產業發展實際、沒有認真研究市場,盲目上馬項目,導致產品滯銷、利潤不高,出現車間閒置、停擺等問題,不僅無法帶動貧困戶就業,還造成財政資金浪費。有的扶貧就業點“掛羊頭、賣狗肉”,門口牌子上打著“產業扶貧就業幫扶基地”,裡面卻是大型石料廠,往來拉石料的大車絡繹不絕,根本不是精準扶貧項目。有的企業老闆為了騙取補貼,聯合基層幹部套用貧困戶資料及偽造花名冊,將企業“改造”成扶貧就業點,或者找來貧困戶幹一兩天走了也成了扶貧基地。有的營造就業基地虛假繁榮,扶貧車間在工人較少或者停工時,把平板電腦放在攝像頭前,播放平時工人正常工作錄像,以應付遠程視頻檢查……這些就業扶貧中的弄虛作假行為、形式主義問題,傷害貧困戶感情,影響脫貧攻堅成效。

革除就業扶貧中的形式主義,是拔除“窮根”的重要保障。要加強政策引導和監督監管,因地制宜開展就業扶貧工作,強化對貧困戶就業技能的培訓,嚴肅查處背後的腐敗和作風問題,不斷提高貧困群體的就業創業能力和就業質量,讓脫貧更紮實、有底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