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山縣盟石扎染合作社:民間扎染藝術之鄉的媽媽製造

巍山縣盟石扎染合作社:民間扎染藝術之鄉的媽媽製造

“疫情期間大家做好活計都攢在家裡面,從上個街天覆市後,一開門就忙不過來了。”3月3日是大街天,位於巍山縣廟街鎮集市上的“媽媽製造盟石扎染合作社”一早就迎來了附近村莊前來領取印花布料和交售扎花布的婦女。合作社帶頭人熊園仙忙著登記信息、分發布料,驗收成品、支付工錢,不時還要叮囑幾句:“縫的時候要儘量拉緊,針腳要小,角度要規整。”

鎮上的集市五天一街,來來往往的群眾除了戴著口罩,與往日已經沒有太多的區別,大家忙著採購生產生活資料,農時可是耽誤不得。合作社兩間不大的門面裡堆滿了紮好的成品,佔據了一半的空間,這些都是附近的媽媽們趁趕集順便前來交售的。


巍山縣盟石扎染合作社:民間扎染藝術之鄉的媽媽製造

巍山縣盟石扎染合作社:民間扎染藝術之鄉的媽媽製造


扎染在巍山俗稱“扎花布”,將織物紮結後採用純天然植物染色,解結成紋。扎染工藝繁複,在巍山民間流傳上千年,有幾十道工序,紮結和染色是最重要的兩道工藝。婦女們到合作社來領取布料後,各自帶回家去完成最耗時費力的一道工序——扎花,就是用線繩對織物進行扎、縫、縛、綴、夾等手法,最終打絞成結以備染色。扎花技法多樣,變化無窮,即便同一人紮結出的同一種花型,染出的效果也是千姿百態,具有機械印染無法比擬的藝術魅力。


巍山縣盟石扎染合作社:民間扎染藝術之鄉的媽媽製造

巍山縣盟石扎染合作社:民間扎染藝術之鄉的媽媽製造


“每一塊模板都是要先一筆一劃完成,然後用針在上面一孔孔打眼。” “印花時候動作要快,染料刷得要均勻。”“看著這些小點和紋路,縫製的人就知道該怎麼扎縫。”刷子在姐妹倆手中嫻熟地擺動,一整塊印花布瞬間就呈現在面前。熊園仙是巍山縣廟街鎮盟石村委會陳德廠村人,她和姐姐熊園麗從小就跟著村裡的老人接觸到扎染手藝,並深深地喜愛上了這種神奇的民間藝術。2003年,巍山被國家文化部命名為“中國民間扎染藝術之鄉”, 同年5月,姐妹倆就在集鎮辦起了盟石扎染點,專門從事扎染加工。姐妹倆自己學習圖案設計、刻制模板、裁剪、印花,然後到周邊的村子裡發動農村婦女利用農閒縫製扎花布,製作成檯布、壁掛、門簾、衣服、裙子、帽子、手包、地毯等,慢慢輻射到廟街、大倉、南詔三個鄉鎮的幾十個村子。2013年,熊園麗被巍山縣婦聯評為“巾幗科技致富帶頭人”。


巍山縣盟石扎染合作社:民間扎染藝術之鄉的媽媽製造

巍山縣盟石扎染合作社:民間扎染藝術之鄉的媽媽製造

2018年1月,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工藝品牌“‘媽媽製造’盟石村扎染合作社”掛牌成立,知名文化學者于丹參加掛牌並親身體驗手工製作扎染工藝品。成立至今,通過對有一定技能的貧困婦女進行手工藝技能培訓,扶持低收入媽媽通過傳統手工藝獲得收入,進而推動傳統手工藝文化傳承與發展。“我們每年還給村裡的婦女們培訓扎染技能,到學校讓學生體驗,感受扎染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魅力。”合作社帶動農村中老年婦女就業4萬餘人次,每年手工縫製扎染近30萬件,年產值40餘萬元。2018年,“‘媽媽製造’盟石村扎染合作社”被大理州婦聯命名為“巾幗巧手致富示範基地”。

巍山縣盟石扎染合作社:民間扎染藝術之鄉的媽媽製造

“縫一塊布有五六十塊錢,我縫了22年了。”57歲的閉文蘭是雲鶴村委會左三村人,家中三口人還有一個殘疾人,扎染領回家後,都是利用空閒的時間縫製,既可以到田裡幹活,還可以操持家務照顧家裡的殘疾人,遇到街天趕街順便交售,全家人都有了事做。

熊園麗告訴我們,疫情發生以後,運輸成了問題,造成原料緊張,提供給大家的印花布料已經快供應不上了,這幾天正積極想辦法多方聯繫,儘快補充布料完成印花後滿足媽媽們的需求。“疫情已經耽誤了不少活計,大家都在小跑追趕,媽媽製造自然也不能落後。”

來源: 巍山微視

原標題:盟石扎染合作社:民間扎染藝術之鄉的媽媽製造

編輯:都市時報一點關注 張如塵

審核:字丹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