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是方法庫,你就是方法本身

可能你已經聽過並正在實踐很多方法,但是該怎麼用方法而不是隻是成為一個存儲方法的方法庫?今天我們就來講講。

你不是在用方法,你就是方法本身

內化。方法需要內化成你自己的一部分。怎麼看自己的內化程度?通過錄制音頻和視頻。

當你學習了一個方法模型後試試能不能複述出來,再假想一下,如果你現在要錄一個關於這個方法的音頻給別人聽,並且要保證別人能聽懂,你能不能做到?

再進一步,讓你錄一個視頻呢?如果你能夠很流暢地錄完一個相關視頻而無需太多剪輯,並且把意思也表達清楚了,那麼這個方法已經算內化到你身體了,只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實踐,它就會長成你的一部分。因為從音頻到視頻,它們的難度是遞增的。音頻要求你必須有稿,但你可以看稿;而視頻則是,即使有稿,你也不能看。這就要求你對這個方法已經爛熟於心,甚至它已經成為一種生理化的行為。

說明書

確定性。當了解了一個方法後,思考能不能提高它的確定性,也就是像說明書一樣,只要我按照這個方法做的,我就有99%概率能夠做成這件事。有時候並不是方法無用,而是你自己對於方法的理解不夠。

舉個例子,自律打分模型包含了三要素:時間、身體狀態和環境。很多人會誤以為時間就是要做的事有個deadline。不是的,這裡的時間指的是至少要像今晚我有個會議要參加,我要在傍晚5點前就準備好資料的這種緊急程度。

預判

概率。做一件事時,提前預判做成概率,儘可能地(沒有說完全)消除不確定性。掌握好並確定好要用的方法後,想想有沒有哪些因素還能在促進這件事做成的概率。提前搭建好環境,比如你如果無法在宿舍看書,就乖乖到圖書館裡去;打好基本面,平時就吃好、睡好,手機靜音,提前跟親密關係溝通好,你需要專注工作不能打擾…

自律的人不是生來就如此,而是用對方法、排除干擾因素、搭好一個環境來提升自己自律的效率。願你也能學會正確運用方法,聰明自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