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古代人一比,我們的“雙十一”弱爆了,他們月月都有購物節

今天的主題,是雙十一。

你我都有一輛車,就是購物車,身邊的親朋好友們,個個都被算法搞得焦頭爛額,想著如何才能薅羊毛,卻忘了羊毛出在羊身上。

仔細一算,原以為雙十一是近年來才興起的網民狂歡日,但竟然也有了十年的歷史,問題就來了?如此熱衷購物的我們,如果穿越到了古代,也有購物節可過嗎?答案竟然是肯定的,老祖先們,玩購物節也是一套一套的,特別是老成都,購物熱情最積極,每個月都有購物節!

放眼全國來說,還沒有我們成都人這麼熱情,購物節雖然也很多,但基本都是跟著時節走的,主要有這幾個:春節、元宵節、清明節、七夕節。

拿春節來說,這很好理解,誰家不過年呢?過年就得囤年貨,古代有一個應運而生的集日,在每年的農曆十二月,被稱為“臘月集”,也被稱為“趕臘集”、“趕年集”,這基本是古代最大的商品集市裡,一個家庭所需要的東西,應有盡有,闔家老小,見者有份,一起來買買買。

這個集日存在的時間也很久,在一些鄉鎮,現在還有類似的市集存在。

和古代人一比,我們的“雙十一”弱爆了,他們月月都有購物節

春節之後,就是上元節,也就是元宵節,太平公主遇到薛紹,就是在元宵節上,古代的女子這天是可以出門的,所以熱鬧非凡,上元節的一大主題是觀燈,所以賣燈籠的最多,不過其它賣的,這一天同樣也很多,街上還有各種各樣的吃食。

讓人想不到的,是清明節,古代人要出去踏青、掃墓,相應的市集也就出現了,就像《東京夢華錄》中寫的,“先數日,市井賣冥器靴鞋、幞頭帽子、金犀假帶、五彩衣服。以紙糊架子盤遊出賣。潘樓幷州東西瓦子亦如七夕。耍鬧處亦賣果食種生花果之類”,除了各種祭品可以在此時買,也有各種吃食。

剛才的《東京夢華錄》裡,點到了一句“亦如七夕”,古代的七夕節也是一個買買買的好時節,七夕不僅是織女牛郎相會,也是年輕女子的乞巧節,《醉翁談錄》裡說,“七夕,潘樓前買賣乞巧物”,除此之外,其他商品也是琳琅滿目,這個節日還特別熱鬧,車馬不通,至夜方散,基本是最早的堵車了。

相比來說,我們老成都才是硬核型選手,對老祖宗們而言,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他們把每個月都過成了購物節。

這可不是胡說八道,在古書上,它是有記載的,老成都有一個“成都十二月市”,宋朝時,曾經當過成都知府的趙抃,就在《成都古今集記》裡寫道:

正月燈市,二月花市,三月蠶市,四月錦市,五月扇市,六月香市,七月七寶市,八月桂市,九月藥市,十月酒市,十一月梅市,十二月桃符市。

也就是說,從正月到十二月,每個月都有一個集市,並且還有對應的主題,從燈、花到酒、對聯,每個月分工明確。

和古代人一比,我們的“雙十一”弱爆了,他們月月都有購物節

比如說三月是蠶市,《五國故事》裡,就寫道,“蜀中每春三月為蠶市,至時貨易畢集,闤闠填委,蜀人稱其繁盛”,可見其熱鬧。

在《甄嬛傳》等普及下,也可以知道蜀錦是如何珍貴,我們大四川有蠶市也很說得過去,而春蠶到死絲方盡後,自然也會有四月的錦市。

正如古書所言,“蜀中富饒,羅紈錦綺等物甲天下”,只是我們蜀錦雖好,也只是穿到了豪門貴族身上,你看就有詩歌這樣寫,“成都美女白如霜,結伴攜筐去採桑。一歲蠶苗凡七出,寸絲那得做衣裳”,充分描寫成都女子白皙嬌美的情況下,仍然是寸絲那得做衣裳。
古代人和我們一樣擁有飽滿的購物熱情,單單是幾個節日,顯然無法滿足他們的購物慾望,不盡興的部分,就會用趕集來解決。

早在《周易·繫辭下》裡,就有這樣的記錄,“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日中為市,基本就是趕集的雛形。

到了後來,趕集都有一個古代的日子,或是每月一集、半月一集、十日一集、五日一集、三日一集、兩日一集等,各有不同,現在在我國很多小鄉鎮,仍然有趕集的現象,多為三兩日一次,賣的多是日用品。

有趣的是,古代就有了商圈。比如唐朝時,《長安志》裡,就寫過東市,“市內貨財二百二十行,四面立邸,四方珍奇,皆所積集”,據說是達官貴人最愛的地方,各種珍奇寶物都有。

和古代人一比,我們的“雙十一”弱爆了,他們月月都有購物節

西市也不遑多讓,商品更多,據說有四萬家商鋪,並且還很國際範兒,有來自日韓等各國的商品,喜歡流連於此的李白,就寫過“胡姬貌如花,當壚笑春風”,熱播劇《長安十二時辰》裡的繁華集市,也正是西市。

古代人不止有買買買,還有各種配套設施,我們雙十一各種紅包、滿減,這都是他們玩剩下的把戲了。

和古代人一比,我們的“雙十一”弱爆了,他們月月都有購物節

比如紅票,就相當於是免費券,類似我們現在的滿贈;賒銷,則是先拿到商品,之後再付錢,是不是很像我們的螞蟻花唄?送力,則是送貨上門,有點像快遞;不過最像快遞的,當屬是鏢局,無論水路、陸路,鏢師都能送貨上門,只是鏢師的價格貴多了,還是我們現在的快遞划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