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力打造脫貧攻堅瀾滄樣本 “直過民族”圓夢脫貧

改革開放以來,普洱市瀾滄縣憑藉著獨特的生態資源和民族文化,大力發展生態綠色、民族文化旅遊產業,如今的拉祜人民緊跟新時代的步伐,不僅改變了原來刀耕火種、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貧窮生活,還走上了現代文明的康莊大道。跨越千年歷史的變遷,是中國脫貧攻堅的重大成果,也是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壯觀一幕,瀾滄—成為了我國展示拉祜族文化的一道窗口。

2015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強調,要把雲南建設成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範區,明確要求必須抓好“直過民族”的脫貧攻堅和全面小康問題。瀾滄縣抓住國家對集中連片特困地區進行重點扶持的重大政策機遇,堅持把產業+技能扶貧和科技扶貧等工作作為群眾穩定脫貧的主要支撐和根本措施,加大產業建設力度,著力構建起林下三七、冬季馬鈴薯、冬早蔬菜、文化旅遊等主導產業,全面打造脫貧攻堅的瀾滄樣本並初步走出一條具有瀾滄特色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路。


著力打造脫貧攻堅瀾滄樣本  “直過民族”圓夢脫貧


從嚴從細從實 做好組織保障工作

為堅決兌現“決不讓一個少數民族、一個地區掉隊”的莊嚴承諾,瀾滄縣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雲南省委省政府、普洱市委市政府關於打好脫貧攻堅戰的各項決策部署,始終堅持以脫貧攻堅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緊盯“兩不愁三保障”,集中人力、財力、物力和智力向脫貧攻堅聚集,做到扶貧工作優先研究、扶貧項目優先安排、扶貧資金優先保障、扶貧措施優先落實,切實突出群眾主體,聚焦精準發力,全面抓好責任、政策、工作落實,堅定不移下足脫貧“刺繡功夫”。

決戰脫貧攻堅、推動脫貧攻堅責任層層落實到位。瀾滄縣從開展脫貧攻堅工作以來,著力強化組織指揮、彙集攻堅合力、嚴實攻堅作風,形成了“一盤棋”工作格局,把內力與外力凝聚成合力,為攻堅決勝提供堅強保障。建立“4842”機制,即:建強上下聯動的“四級”責任體系,落實合力攻堅的“八類”主體責任,建立建強監督檢查“四支”隊伍,嚴格獎懲並重的“雙向”考評問責,推動形成責任清晰、時限明確、獎懲嚴明的攻堅氛圍,確保脫貧攻堅工作運轉有序、聯動有效、落實到位。共選派20名縣處級領導擔任鄉(鎮)脫貧攻堅指揮部第一指揮長,在村民小組組建2509個脫貧發展委員會,選派695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10804名各級幹部結對幫扶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貧困戶結對幫扶全覆蓋。制定出臺《關於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實施意見》和《瀾滄縣脫貧攻堅工作責任追究辦法(試行)》,把脫貧攻堅第一線作為培養鍛鍊和考察識別幹部的主戰場,2014年以來,從脫貧攻堅一線提拔任用幹部196名;同時,瀾滄縣紀委會同督查、扶貧、財政、發改、民政等部門長期開展聯合督查,對工作不嚴不實的,該約談約談、該通報通報,把紀律和作風進一步抓嚴實。堅持以“縣級項目庫”建設為抓手,充分發揮“八類”主體作用,狠抓“再精準”,工作措施和項目安排實現由基本精準到比較精準轉變。按照“縣不漏鄉、鄉不漏村、村不漏組、組不漏戶、戶不漏人”的原則,以村級脫貧攻堅作戰部為主體,採取看人、看衣和糧、看房、看有無讀書郎、看有無病人臥床、看勞動力強不強、看產業支撐強不強、看家底和傢俬、看人居環境和精神面貌、看社會保障與結對幫扶等“十看”工作法,全面摸清和糾正非建檔立卡戶漏評及建檔立卡戶錯評、錯退等問題,並細化到各部門,確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人管。


著力打造脫貧攻堅瀾滄樣本  “直過民族”圓夢脫貧


“路,是一個村發展的“命脈”。路通了,村民接觸外界多了,瞭解社會發展變化,學習掌握國家政策及法律法規更便捷了;村民生產、生活、出行、貿易等渠道暢通了;村民奔向小康、告別貧困的日子也就更近了。”普洱市委政法委駐安康鄉糯波村第一書記畢超信心滿滿地說。近日,筆者來到位於瀾滄縣西北部的安康鄉,這裡距離縣城129公里,下轄5個行政村、36個自然村、77個村民小組,有3個省級深度貧困村。地處鄉政府西北部17公里的糯波村系全縣109個深度貧困村之一,共有21個村民小組,全村現有常住人口753戶2822人,佤族佔總人口的99.96%,是一個典型的集山區、民族、宗教、特困、邊遠“五個特點”的“直過”民族建檔立卡貧困村。交通落後、自身發展力不足、缺乏資金、村民沒有一技之長、沒有固定和特色產業是制約糯波村發展的最大瓶頸。為了破解糯波村“行路難、路難行”的難題,普洱市有關單位與瀾滄縣級部門上下聯動,積極爭取資金,2016年上半年,對安康鄉至糯波村委會約17公里的通村公路進行柏油路面硬化,2017年,初步解決了村民出行難的問題;截至目前,村委會至除河邊寨外的6個寨子通村公路全部硬化通車;2018年起,依託政策,對標對錶對村組內道路和串戶路進行全面硬化。截至目前,共硬化村組內道路和串戶路30030平方米。路網的順利織密,夯實了糯波村發展的基礎,給村民帶來了新希望、催生了村民發展的新動力,激發了村民自立更生的新鬥志。

強化日常監督,從嚴從實抓好整改落實。近年來,瀾滄縣先後迎接了中央巡視、省委巡視、省對瀾滄縣黨委和政府扶貧開發成效考核、市委巡察、市級脫貧攻堅工作督導等各類巡視巡察、檢查考核,瀾滄縣委、縣政府對此高度重視,針對反饋問題深刻反思警醒,建立問題清單、任務清單、責任清單、整改臺賬,實行掛賬銷號管理。


著力打造脫貧攻堅瀾滄樣本  “直過民族”圓夢脫貧


科技引領發展 帶動一番富民產業

瀾滄縣域面積8807平方公里,為雲南省縣級面積第二大縣,是雲南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也是全國“直過民族”區域最大、人口最多的縣。轄20個鄉(鎮)、165個村委會(社區),總人口50.99萬人。2019年底全縣累計納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 58290 戶210410 人,其中已脫貧55480戶203501人,是雲南全省、普洱全市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之一。這裡與緬甸毗鄰而居,有著熱帶雨林區氣候、光熱水土資源豐富等自然條件的優勢。人均耕地面積超過6畝,是全國人均耕地面積的4倍;這裡生態環境優良,林業用地面積960萬畝,佔全縣國土面積的73.24%,放眼望去處處是綠水青山、生機盎然。近年來,瀾滄縣依託產地資源優、產業基礎廣、文化底蘊深、技術支撐強和生態環境優越等優勢,大力實施“4+5”扶貧產業發展戰略,即鞏固提升茶葉、蔗糖、畜牧、冬季農業“四大傳統產業”讓農民實現脫貧,培育做優林業經濟、熱帶水果、香料、鄉村休閒、轉移就業“五大新興產業”讓脫貧成果得到鞏固。

筆者瞭解到,瀾滄縣生態茶麵積34.8萬畝,其中:4.5萬畝獲得有機生態茶認證,古樹茶麵積3.6萬畝。年內,實現茶葉總產量2.87萬噸,產值19.73億元,覆蓋建檔立卡戶2.6萬戶9.3萬人,人均增收7046元。畜牧業方面,2019年,全縣大牲畜存欄達17.46萬頭,生豬存欄40.4萬頭,家禽存欄313.72萬羽;大牲畜出欄3.1萬頭,生豬出欄43.5萬頭,家禽出欄247.62萬羽。實現產值12.3億元,覆蓋建檔立卡戶5.6萬戶20.5萬人,人均增收3195元。蔗糖產業方面,2019年瀾滄縣甘蔗種植面積29.49萬畝,實現產值4.8億元,覆蓋建檔立卡戶1.6萬戶6.59萬人,人均增收4376元。冬早蔬菜產業方面,2019年,全縣蔬菜種植面積達6.69萬畝,實現總產值3.2億元,覆蓋建檔立卡戶1.9萬戶7.7萬人,人均增收1622元。

“去年4月份的時候院士專家來這裡指導我們學習,我就報名了,院士專家能親自到這裡授課、教技術給我們,我們很感動。多學點技術,對我們老百姓來說是最好的,我們村的人現在收入都越來越多,以前想都不敢想。”來自竹塘鄉東主村田壩一組學員王偉清表示。

“來到竹塘鄉蒿枝壩才知道,上課的都是院士、專家、教授、博士,這樣的學習機會實在是太難得了,學習中,看到了從未見過的雛雞脫溫室;學會了養殖場的規劃設計、飼養管理、牧草種植和青貯技術;還實際操作了疫苗的接種方法;實習了動物的解剖,學會了疾病診斷和治療,收穫實在是太多太多。”來自上允鎮下允村的張忠玲說道。回到村裡,張忠玲按照院士專家所教的知識,自己建了200多平方米的雞場,蓋了脫溫室,現在飼養了600多隻土雞,如今的她已然成為了全村脫貧產業的帶頭人。

這樣的靠產業脫貧致富的例子,如雨後春筍般湧現,這得益於中國工程院的幫助。專家團隊根據瀾滄獨特的地理氣候條件和豐富的資源稟賦尋找突破點,找準了發展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的新方向,確定了“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科技扶貧思路,制定了《瀾滄縣科技扶貧示範縣建設行動計劃(2017—2020年)》,找準科技扶貧的切入點,大力實施產業發展、素質提升、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勞務輸出、健康扶貧、科技人才隊伍建設六大科技扶貧示範行動工程,著力推進科技進企業、進田間、進學校、進村寨等“四進”和科技型企業、科研平臺、科技成果、科技人才和團隊、科技項目等“五落地”,創新科技扶貧新機制,著力打造科技扶貧“試驗田”。


著力打造脫貧攻堅瀾滄樣本  “直過民族”圓夢脫貧


據悉,朱有勇院士團隊經過全面調研和精準分析,與瀾滄縣委、縣政府共同確定了產業發展的方向,2017年,按照“1+N”模式,在瀾滄職中開辦1個三年制“院士專家指導班”,在竹塘鄉開辦4個“院士專家技能扶貧班”,招收學員240人。2018年至2019年,在竹塘鄉、上允鎮、東回鎮開辦20個“院士專家技能扶貧班”,招收學員1200人。其中以竹塘鄉為試點,積極實施林下有機三七、冬季馬鈴薯、冬早蔬菜等科技扶貧產業示範項目,提升傳統產業的科技含量,推動茶、甘蔗、糧食、畜牧養殖等傳統產業提質增效。自2015年以來,中國工程院院士專家在瀾滄推廣了一批新技術,其中林下有機三七創新技術和冬季馬鈴薯優質高產新技術是兩項具有代表性新技術推廣成果。林下有機三七創新技術是院士專家針對雨林山嶺區的森林資源,把林下生態環境與三七生物學特點相耦合,創建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林下有機三七技術體系。同時還從全國各地引入一批科技企業到瀾滄落戶。朱有勇院士團隊通過“三證”管理監管模式引入了一批扶貧企業在全縣多個鄉(鎮)選點試種,三年的三七畝產量在50到80公斤,地上部分的莖和花畝產在20到30公斤。目前,全縣共有9家企業實施林下有機三七種植,全縣共試驗、推廣種植思茅松林下有機三七7305畝,預計產值5億元以上,能夠有效帶動山區群眾脫貧致富。


著力打造脫貧攻堅瀾滄樣本  “直過民族”圓夢脫貧

在推進產業扶貧中,瀾滄縣採取“政府+企業+科技人員+農戶+社會組織”的科技扶貧新模式,即地方黨委政府抓統籌、抓監管,企業出資金、找市場,院士專家出技術、出標準,農戶出林地、出勞力、獲得報酬,協會、合作社負責行業協調。這種模式構建了政府、企業、專家、農戶等各方之間的資源利益連接機制,讓各方的積極性都能在產業中體現,具有示範、複製和推廣的意義。瀾滄縣計劃到2028年,發展林下有機三七種植規模達20萬畝,建成種植規範化(GAP)基地15個,林下有機三七幹品年產量1000噸,年收益達20億元,帶動脫貧1萬戶3萬人以上,帶動農戶致富5萬戶15萬人以上,真正把林下有機三七產業培植成為支撐全縣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把瀾滄打造成“林下有機三七”之鄉。

扶貧扶志扶智 增強群眾“造血”功能

瀾滄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全縣人均受教育年限僅為6.3年(拉祜族5.8年,佤族6年,布朗族6.7年),低於全國人均水平3.2年、低於雲南全省人均水平2.2年、低於普洱全市人均水平0.8年,勞動者受教育程度低、語言交往能力差、依靠科技發展生產的能力非常弱,是瀾滄“直過民族”脫貧攻堅戰工作中的最大難題。

深度貧困地區和少數民族地區、“直過民族區”精準脫貧,關鍵是增強內生動力,為有效破解貧困群眾脫貧主體意識淡薄、“等靠要”思想突出等難題,瀾滄縣加強基層組織建設,引導貧困群眾對自身現狀有正確認識,激發貧困群眾對過上美好生活的內生動力,充分發揮主觀能動性,樹立擺脫貧困的志氣和信心,去除“等靠要”思想,從“要我脫貧”向“我要脫貧”轉變。以“愛心超市”為依託,積極探索民族直過區以人居環境提升積分管理、鄉風文明積分管理、自助式幫扶積分管理、產業扶貧積分管理為主的積分式扶貧激勵長效機制,建立“以獎代補、多勞多得”的脫貧正向獎勵機制,用積分兌換物品,讓積分參與產業扶貧股金分成,在群眾中形成“比、學、趕、幫、超”的良好氛圍,引導農戶養成好習慣、樹立好風氣、爭當好村民、過上好日子。目前,全縣已建成並運營“愛心超市”107家,已經成為民族直過區匯聚社會幫扶力量的中轉站、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的加油站。結合“自強、誠信、感恩”主題實踐活動,開展“火塘夜校”和“新時代農民講習所”培訓農民1.64萬戶、6.5萬人,大力倡導新生活、培育新農民實現文明脫貧。

著力打造脫貧攻堅瀾滄樣本  “直過民族”圓夢脫貧

2015年中國工程院開始對瀾滄實施定點結對幫扶,通過五年的努力,中國工程院及朱有勇帶領的專家團隊找準瀾滄的“貧根”,整合各類教育資源,在全國首開院士為農民辦班之先河,明確提出了全面實施職業教育扶貧的戰略規劃,制定“1+N”職業教育扶貧具體措施。2017年,按照“1+N”模式在瀾滄職中開辦1個三年制“院士專家指導班”,在竹塘鄉開辦4個“院士專家技能扶貧班”,招收學員240人。2018年至2019年,在竹塘鄉、上允鎮、東回鎮開辦20個“院士專家技能扶貧班”,招收學員1200人。在“院士班”的教學中,師生均受到院士、專家手把手地指導,在馬鈴薯班,專家還特意安排2畝實驗地讓學員進行種植、管理、開挖、測產、分級學習。學員通過整個階段的學習,進步較快,獲得了雲南農業大學教師的好評,全日制院士班目前已到相應的企業進行實習。在冬季馬鈴薯種植培訓班,酒井鄉坡頭老寨的馬正發2018年種植10畝,收入7萬元,他還帶動整個寨子進行種植,有6戶收入超過2萬元。在禽畜養殖培訓班,拉巴鄉音同村羅小虎養殖的150頭豬、200只雞,年收入7萬元。南嶺鄉麻慄村罕志昌通過培訓改善了養殖模式,提高了養殖技術,現增加了100頭豬和500只雞的養殖規模,年收入可達6萬元。

據悉,為加快發展邊疆農村職業教育、培養新型農村職業人才助推脫貧攻堅,中國工程院積極協調雲南省委、省政府爭取4.9億元的建設資金,著力將瀾滄縣職業高級中學打造成為產教深度融合、培養模式先進的普洱職業教育分中心。五年來,共派出410人次農技人員全程參與院士、專家團隊的技術示範推廣,邊學習、邊實踐,不斷提高廣大科技人員的業務技能,逐步解決瀾滄縣科技人員業務技能不強、專業知識老化、服務能力不足等問題,完善覆蓋全縣科技扶貧第一線的科技扶貧特派員人才配備,壯大與穩定本地科技人員隊伍,同時優化教育資源配置,促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依靠教育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以建檔立卡貧困家庭學齡人口就學、資助,縣域義務教育基本均衡發展、改善薄弱學校辦學條件等為重點,2014年以來在教育領域共投入4.86億元,依法控輟保學、義教均衡達標,確保農村孩子接受教育“一個都不能少”,實現教育保障

瀾滄扶貧實踐充分證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贏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讓貧困群眾和貧困地區同全國一道進入全面小康社會,最能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政治優勢和制度優勢,最能體現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最能體現我們黨的初心和使命;黨中央關於脫貧攻堅的戰略決策和習近平總書記親力親為抓扶貧的崇高情懷深得民心,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基本方略完全正確,脫貧攻堅的頂層設計和政策舉措科學有效。

“吉祥的日子我們走到一起,共同把心中歌兒唱起來,蜜樣的生活滋潤著我,拉祜人縱情歌唱……”《快樂拉祜》的歡快歌聲迴響在拉祜山鄉,金色陽光的悠長,裊裊炊煙的乾爽,濃郁的拉祜風情,如今的瀾滄,一座不需要華麗裝飾就已然獨特的城市,拉祜兒女共同書寫著新時代奮鬥者的答卷。

記者謝玉鑫 通訊員李豔美 張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