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印:黃易“陳氏八分”

清代以後,篆刻最重要的流派是浙派和皖派,其中浙派又以“西泠八家”為傑出代表,又尤以“西泠前四家”最為後世所重,這裡的“前四家”即開派宗師丁敬、後續的蔣仁、黃易、奚岡。相比蔣仁,黃易有兩個優勢:其一,他是丁敬的入室弟子,雖然跟著丁敬只學了二到三年,但他深得丁敬真傳;其二,因為蔣仁傳世作品極少,而黃易相對傳世作品較多。因此,早期所謂的師法浙派,主要指的是師法丁敬和黃易。也就是後世不斷說的“丁、黃”。何元錫也曾將二人印稿合輯成《丁黃印譜》,後世學習浙派印風,也多將“丁、黃”作為衡量印藝水平的標杆,比如趙之謙就曾說自己的印在“丁之下,黃之上”(“稼孫”印邊款)。

丁敬不用多說,我們今天我們讀一方黃易的作品:“陳氏八分”,如圖:

讀印:黃易“陳氏八分”

(黃易:陳氏八分)

邊款解讀

這方印的邊款比較長,釋文附上:

古之隸書即今真楷。歐陽氏《集古錄》始以八分為隸,蓋取程、李二家兼體以名。《唐六典》:校書所掌字體有五,其四八分,石經碑刻用之;五隸書,典籍表奏用之。據此,隸即楷書。八分體例近古,未可概論。玉池考據有素,深得秦、漢精義。爰志數語,作此以贈。癸未春月,小松黃易記。

丁敬和黃易都是隸書大家,丁敬的好友金農是清代少有的隸書名家。我們甚至可以在熟悉浙派印作之後做出這樣的判定:浙派入印文字的篆法,得益於隸書極多。

讀印:黃易“陳氏八分”

(黃易像)

沒有辦法,那時,鄧石如的“印從書出”時代還沒有到來, 印人們還困在漢印的“繆篆”篆法以內,如果要有創新,刀法外似乎也僅有篆法一路,於是在特殊的刀法之外,開創出了借隸書求新路的篆刻新路。

邊款中有兩個問題要先解決:其一,“歐陽氏《集古錄》始以八分為隸,蓋取程、李二家兼體以名。”這句話指的是歐陽修的《集古錄》中稱八分就是隸書,字體在程邈隸書與李斯篆書之間,這並不準確,因為隸書在秦代已經盛行,據《說文解字》記載:

“秦燒滅經書,滌除舊典,大發隸卒,興役戍,官獄職務繁,初有隸書,以取約易,而古文由此絕矣。”(《說文解字·序》)

篆書在秦代已經逐漸簡化為隸書,並最終取代篆書而成為正體,隸書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嶺,隸書以“八分”或“分隸”之名稱世,在漢代已經出現,主要指的是隸書的體勢如八字向背分散之勢。隸書是當時的正體書,但用“楷書”稱之,並不準確。

讀印:黃易“陳氏八分”

(《曹全碑》局部實物照片)

後面引用的《唐六典》的內容,也並不準確,漢碑中固然有大量的“八分”經典作品,現代發現的《甘谷漢簡》《居延漢簡》都可以證明,以“八分”體勢呈現的隸書,並不僅僅用於碑刻,在毛筆書寫時也不乏實例。

讀印:黃易“陳氏八分”

(《甘谷漢簡》)

其二,邊款中提到的印主陳玉池,指的是書法家陳玉池,與黃易交好。

從邊款可以得知,這方印刻於“癸未春月”,就是乾隆二十八年正月,即1763年春初,這時的黃易只有20歲,我們知道,上一年,也就是黃易19歲時,他剛剛師從丁敬。

這方印讀來,有兩個重點:1、隸書的重要性;2、向漢印討法。

隸書的重要性

我們無數次地強調過在篆刻學習中,學習者一定要注意隸書的學習,因為漢“繆篆”實際上是篆書與隸書的結合體,恰好今天這方印面的內容與隸書相關,我們就以此印為例說說隸書,實際上,說這方印的字是篆書固然不錯,但它們中的每一個字也都有隸書的意味,比如陳字還是篆書的字法,但“篆法”卻是隸勢的(要區別開“字法”與“篆法”兩個概念),“氏”字則基本上完全就是隸書的字法了。

隸書是簡潔的,是樸拙的,它不違反“人體工學”,橫豎分明,沒有違揹人的書寫習慣和發力原理的筆畫,相對篆書來說,裝飾性要少得多,因此,在浙派的作品中,我們可以經常看到隸書的應用,比如,丁敬的“金農之印”一印的“金”字,“結習未除”一印中的“習”字。

讀印:黃易“陳氏八分”

(丁敬大師的兩方印)

我們看黃易這方印中的“氏”字,筆畫用筆不藏不護,就是簡簡單單的中鋒一筆,沒有筆法變化,用筆老實,氣息沖淡,但也正因為這種筆法,讓印面文字表現出簡拙的意味,而未筆的一畫,又悄悄加入了隸書的波動,略略添出一分靈動氣息,這是篆隸結合的活用。

讀印:黃易“陳氏八分”

(篆隸結合)

說隸書對於篆刻重要,除了篆書是縱勢,而隸書是橫勢的以外,印面字需要“既篆且隸”外,上述這“一點”活潑意味很重要,加入了這一點,印面篆書的工藝屬性降低,“文人味”大大增加了。

向漢印討法

漢私印中有大量的朱白相間印,黃易這方印採用的正是這種印式,朱白相間印盛行於漢私印,是漢印特有特色的形式之一,朱白相間印的章法由印面中朱文、白文的分佈格局決定,因為這種朱白反差非常突出了,足以成為章法主線,選擇了朱白相間的章法,基本上就確定了全印的章法,因此,刻朱白相間印並不容易。

讀印:黃易“陳氏八分”

(漢印“司馬渴功”,朱白相間印實物)

當然,對於這方印的樣式來說,它並不是黃易的創意,而是他老師丁敬的。我們可以看丁敬的這方:“金氏八分”

讀印:黃易“陳氏八分”

(丁敬“金氏八分”)

我們可以說,丁敬拿了漢印的東西,黃易又拿了丁敬的,黃易的做法簡直就是“抄”,但並不是全抄,如果我們對比這師徒兩個的作品,就會發現,差別也明顯:

讀印:黃易“陳氏八分”

(兩方印的對比)

丁敬的這方印,大師把白文全部處理成滿白,與朱文“八”字形成了朱白統一的效果,白文地與朱文字混同,朱文地與白文字混同,達成了視覺上的陰陽模糊,白文看上去如朱文,朱文看上去如白文,營造的是一種混沌之美,全印的統一性更強。

黃易的這方印,白文保留了足夠的“紅地”,朱文也保留了足夠的“白地”,這強調了朱白對比,一眼就能看出朱白差異,在這種格式的朱白相間格局之中,由於印邊及相鄰白文字邊給朱文“八”字圍成了一個完整的邊框,因此十分穩定,這一個字的朱文變化並不會對印面的穩定構成影響,但卻達成了強烈的視覺對比效果。

對我們的啟發

注意,這方印在總體上,印面文字分佈還是均分印面的,這是典型的漢印均分印面章法,我們之所以說浙派是“有個性的漢印”,原因即在於浙派名家們從漢印裡汲取了豐富的營養,諸如字法、篆法、章法甚至構思樣式,都可以看到浙派印人對於漢印的學習。

讀印:黃易“陳氏八分”

(“司馬渴功”印泥之後的效果)

對於我們來說,我們要在學習浙派(也包括其他明清流派印)的同時,一定不要忘記返回到漢印中去尋求營養,以滋養我們的學習和創作,歸根結底,篆刻是一種“取法於古”的藝術,越貼近古人,越易取得成就。因為這些明清名家們,他們也是取法於古的。

跟明清印人一樣向漢印討法,是篆刻學習重要的重要方法。

(【布丁讀印】之63,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