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被豬肉“綁架”了-今日頭條-手機光明網

■ 本報記者 楊 舒

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下降0.5%。

時隔11年,CPI同比增速再度落入負增長區間瞬間引發市場擔憂。人們紛紛追問:是通縮了嗎?

那麼,究竟是不是通縮呢?

首先,要看導致CPI下行的主要因素是什麼。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董莉娟在進行數據解讀時傳達出的信息很清晰:食品價格是帶動CPI由漲轉降的主要原因,其中,同比下降12.5%的豬肉價格更是“居功至偉”。

而當我們剔除食品和能源價格影響再看CPI時,便能發現核心CPI同比上漲0.5%,漲幅與前4個月相同,繼續保持穩定。兩相結合考慮不難發現,11月CPI出現罕見負值,很大程度是“豬週期”在作祟。

其次,要看此次CPI負增長是否可持續。

既然本輪CPI下跌與食品,尤其是豬肉價格息息相關,那麼未來走勢也大概率取決於豬肉以及相關肉類價格的漲跌情況。但自11月中旬以來,一度連續走低的豬肉價格已有重新抬頭之勢。據商務部監測,11月30日-12月6日當週,全國食用農產品市場價格比前一週上漲2.5%,其中豬肉批發價格每公斤41.98元,上漲6%。

再考慮到眼下已至年末,隨著元旦春節消費旺季的到來,豬肉消費預計還會迎來新一波高峰,帶動價格出現上漲。

最後也是最關鍵的,要結合其他宏觀經濟指標和經濟基本面來綜合判斷。

無論是10月份同比增長4.3%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還是11月份環比由平轉漲、同比降幅收窄的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都反映出中國消費市場仍在持續改善,工業生產仍在繼續回暖。與此同時,同比增長10.7%的11月份廣義貨幣(M2)餘額、前10個月同比增長1.8%的全國固定資產投資額也反映出中國經濟復甦動能強勁。一個邁著穩健復甦步伐的經濟體不存在通貨緊縮的基礎。

另外,從某種程度上看,CPI回落也預示著民眾消費壓力的減小,意味著消費者可以付出相對較低的成本來滿足吃穿住行等基本消費需求,對改善民生有著直接利好。尤其是當前新冠肺炎疫情陰霾未散,物價合理迴歸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抵消社會預期的不確定性對消費活力的拖累,助力內需企穩。

所以,與其花費心思糾結單月某個經濟指標出現負增長是否預示著通縮,不如在客觀分析其釋放經濟信號後將目光聚焦更積極的一面,好好享受CPI回落帶來的社會獲得感,千萬別被豬肉“綁架”了!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