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價值觀與診所經驗思維


醫生價值觀與診所經驗思維


醫者的價值,絕不止在疾病診治。追求精益求精管理疾病、全方位照顧患者身心健康,做患者疾病最有話語權、患者健康最值得信賴的人,是醫者在職業生涯的終極追求。這就要求即使是專科執業醫師,也要具有全科思維。

作為全科診療思維之一,本文著重舉例介紹前瞻性思維在診所經營中應用的6個具體表現,以饗讀者。

就如你就讀醫學院,從踏入校門第一天起,你就知道目標在哪裡,只要每門考試都能優良,大概率就能畢業,並最終考取醫生執照行醫。醫生通過執業生涯的繼續教育,診療技術技能日臻提供,終會爐火純青。

與之相應,醫生的價值體現也是如此,只要你行醫足夠長久,身邊長期跟隨的患者都成了信任你需要你的朋友,最終一定會贏得尊重和過上體面生活。只要想明白了,就會心懷坦然,用心行醫,工作重點就是側重於維護好醫患關係,誠實行醫,注重品質,就能達到做醫生的人生目標。

有了這樣的理念,才會有診療中的前瞻性思維。

全科牙醫是做什麼的?(參見另文《漫談全科牙醫》)是什麼都做,市面上流行什麼,什麼賺錢就做什麼嗎?即便你什麼都會做,那不見得是全科醫生,可能只是一個賺錢醫生。

我曾在各種場合講過,全科牙醫掌握各種口腔疾病的診斷和診療只是手段,全方位照顧患者的口腔和身心健康才是目的。看病直奔主題,只盯著口內的局部問題,只解決患者主訴,即便治療卓有成效,患者滿意,那也不是全科牙醫所為。如果沒有長期眼光,沒有綜合性地為患者的長期健康考慮,就可能導致整體失衡,顧此失彼,彼此矛盾,甚至唇寒齒亡。(臨床上此類病例很多,比如看見缺失牙,首先想的是種植,卻對深度牙周病視而不見,結果牙齒是種上了,很快就會出現讓你不堪的局面)。

所以,今天就來說說牙醫應該有的前瞻性思維,不僅全科牙醫,所有牙科醫生都應該具有這樣的全科思維。

01以病為本,還是以人為本?

定準位置,展現人文情懷

中國的醫療教育體系基於計劃醫療體系,因應當年醫療資源不足,民眾缺乏救治的社會現實,將有限的醫療資源集中配置,並將醫生培養成獨當一面的“專家”,在大醫院裡面的各個專科坐診,以解決患者的疾病為中心。與之配套的,醫療教育體系培養的就是能看病的專科醫生。基於國家的體制和社會發展階段,醫生們履行治病救人的職責,做出了卓越貢獻。但是隨著改革開放和經濟發展,醫療行業因應民眾的需求,同時也是為了體現醫務人員自身的應有價值,正在向社區化、個性化診療發生轉變。

這方面國外的情況值得參考。以我多年在西方國家的學習和工作中對國外同行的瞭解,他們更多的是面對定位人群的需要,立足於管理民眾的生涯健康,所以更多的是面向社區,大部分是開設自己的獨立或醫生聯合診所,擁有一定數量患者群的全科牙醫,並與具有全科思維的專科醫生合作。因此,大部分西方國家的醫療教育是全科醫生的培養體系。

中國經過40年的改革開放,不但國力提升,民眾安居樂業,健康意識也日益提升,其中一部分人早已不滿足於治病,更關注健康,更希望人性化、個性化服務。由此應運而生的專業牙科診所已被越來越多的患者接受,很多私立牙科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有著明確的客戶定位,建立緊密的醫患關係,提供終生健康維護。這樣,是不是就把“以病為本,還是以人為本”這個問題說清楚了?

02即刻成交,還是長期跟隨?

守住醫德,摒棄快銷思維

有了前面的鋪墊,回答這個問題應該水到渠成了。

林子大了,什麼鳥兒都有,行業中某些醫療機構以賺錢為目的,業績為導向,引入大量商業手法,通過廣告吸客,運用話術誘導,利用人性弱點,推銷容易賺錢的治療項目,雖然客觀上也解決了部分患者的病痛,但是缺乏綜合治理,經常顧此失彼,遠期效果堪憂。

由於國內醫生深受專科化教育影響,本來就缺乏全科思維,因而受響應者不少。如果是具有全科思維的全科醫生就會有不同的思考,就會

前瞻性思考,更追求和患者之間長期的醫患關係,更注重長遠的健康管理,在制定治療方案時也會更多地綜合評估,分清輕重緩急,將預防、治療和保養貫穿於整個治療方案。

只要患者長期跟隨,患者就會在未來的合適時段得到合適的治療,最終達到健康的狀態,並終身進行口腔健康維護。只要醫生身邊有足夠多的患者同行,又何愁價值得不到體現!

03急於求成,還是充分溝通?

綜合檢查,做出健康評估

通過認真仔細的口腔檢查和輔助檢查,對患者的口腔健康作出準確評估,給予合情合理的治療建議,並針對患者的疑慮等給予充分的溝通,是關乎治療方案能否順暢進行、患者能否理解和支持配合、最終獲得讓患者感到滿意的治療結果的前提。

私立牙科診所在優化服務、確保優良治療品質的同時,更應強化診所之間

全科醫生和資深醫生尤其是專科醫生之間、以及醫生和助手、客服等同事之間的團隊合作。

這樣才能夠保證醫生的專業,醫生只說專業的話,只做專業的事,而助手、客服幫助醫生管理患者,通過建群聯繫,跟進方案,約診回訪,信息回饋等維護醫患關係。

04就病論病,還是告知因果?

醫患溝通,在於提前預判

昨天和某位地區總經理交流,他說起曾經在牙科看診的經歷,醫生在檢查時講解某些牙病的成因讓他佩服,覺得好像醫生以前就認識他了解他似的。其實很多患者來複診的時候會很服氣地對醫生說,醫生你真神了,真被你言中了,果然牙齒怎麼怎麼樣了。

其實醫生就是有知識,有經驗,預測和預判患者的牙齒可能出現的狀況,並給予事先的提醒和預判,並儘可能給予預防。

但是確實常常是因為患者的不在意,不以為然等原因,最終沒有聽從醫生的建議,讓一些原本可以治療修復的牙齒錯過了最佳時機,甚至成了犧牲品。但是這也經常讓患者有了“亡羊補牢”的想法,並且對醫生產生了信用,以後就會認真聽從醫生的建議和注重健康維護了,這就讓壞事變成了好事。往往通過這樣的一兩個回合,讓醫患關係變得緊密。

05匆忙上陣,還是運籌帷幄?

團隊合作,才有高效品質

很多醫生以為,治療就是靠技術,覺得只要技術行就能手到病除,其實治療前到位的醫患溝通才是確保醫療成功的保障。我在臨床診療工作中見過不少公立醫院資深專家做的治療,說句得罪人的話,遠遠沒有達到與專家稱號相匹配的治療效果,有些甚至可以用粗製濫造來形容。

是他們徒有虛名嗎?當然不是,是因為很多時候,公立醫院裡因為編制等原因,護士配備不足,沒有辦法時時做到醫護四手操作,更不可能有時間在治療前花費時間做好治療的各項準備(即便有時間也沒這個習慣!),所以治療只求“過得去”,不可能做到精益求精,達到圓滿的效果。

說句直率的話,很多治療方案尚未通過會診和團隊仔細推敲,原本需要或者可以綜合實施的方案,也因為沒有事先的流程設計和推演就匆忙上陣,難以達成最佳效果,甚至留下不必要的遺憾。

06臨抱佛腳,還是井然有序?

術前準備,確保治療流暢

前幾天我在深圳參加護士長培訓,我和大家的分享交流主要講的是醫護溝通的重要性,治療前醫護溝通是治療成功的保證。同時我也講了治療前確保器材材料準備就緒,要及時瞭解醫生對治療的器械和材料的需要,日常維護保證器械最佳工作狀態,設備材料每一診室擺放同一位置以便取用。

要知道,醫生最忌諱護士在治療途中跑出去拿東西,這時候醫生的內心深受煎熬,內心是崩潰的!而作為緊張而變得極為敏感的患者,一定會感知到治療面臨困難,他(她)的內心同樣是奔潰的!

最近,某位診所主任希望我找個時間為他的診所裡年輕醫生做一場“接診和治療計劃”方面的培訓,我非常讚賞心裡總是想著幫助手下醫生們成長的主任,我非常樂意,也很期待在合適的時間有更多的機會和大家交流討論。但是我想提前在這裡和大家說,無論是接診還是治療計劃的制定都沒有秘訣,有的只是做醫生的熱誠和用心,以及長期的積累,並且,診療中需要多一些前瞻性的思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