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00多小學生集體模仿名畫上熱搜:不懂其意,孩子會輸掉半個人生

湖南株洲一所小學3000多名小學生上了一節有趣的美術課。

3000多小學生集體模仿名畫上熱搜:不懂其意,孩子會輸掉半個人生


3000多小學生集體模仿名畫上熱搜:不懂其意,孩子會輸掉半個人生


3000多小學生集體模仿名畫上熱搜:不懂其意,孩子會輸掉半個人生

美術老師要求學生們,選擇自己喜歡的一幅人物名畫,和家人一起利用家裡的物件,通過模仿成藝術作品中的人物,去認識和解讀作品。

學生們做得都很仔細,從人物的神態,衣著,動作到背景,惟妙惟肖。

隨後又有幾家學校也上了同樣的美術課。老師們還就孩子們的作品做了精闢的點評。

這節課受到了廣大家長和學生的好評,但有些家長還是抱怨“孩子的美術課太折騰人”。

應該理解老師在美術課上的良苦用心。他們在引導孩子們審美,提高孩子們的審美能力,激發孩子們的繪畫興趣。

提到小學生的美術課,肯定繞不過繪畫。兒童繪畫的意義並不是表面上看上去那樣照貓畫虎畫幾幅畫,也不是上了美術課就要會成為一個畫家。

澳大利亞兒童美育研究者發現:繪畫是一種充滿想象力的行為,涉及符號的產生和解釋等一系列的創造形式。通過繪畫來再現想法和行為,可以加強孩子以後的讀寫能力和計算能力。

細心的家長已經注意到,在獲得閱讀和寫作書面文字(例如字母、單詞、短語、句子)的能力之前,嬰幼兒通常就會塗鴉了,這是一個人早期創造力的表現。

對兒童來說,繪畫作品不一定要多驚豔,能用繪畫表達出自己的心聲,那他們的創造力就會得以發展,這種創造性的思維模式也會影響他的一生。

美國著名的教育家羅恩菲德說:藝術教育裡,藝術只是達到目標的一種方法。而不是一個目標;藝術教育的目標是使人在創造過程中,變得更富於創造力,而不管這種創造力是用於何處。假如孩子長大了,而由於他的美感經驗而獲得較高的創造力,並將之應用於生活和職業,那麼藝術教育的一項重要目標就已達到。

01 繪畫如何發展孩子的創造力


3000多小學生集體模仿名畫上熱搜:不懂其意,孩子會輸掉半個人生

爸爸不要打電話 6歲

這張畫是一個6歲小女孩畫得一家四口人在家的狀態:爸爸正忙著打電話,媽媽蹲在地上逗著小弟弟玩(左下角),而她自己則跳上跳下拉著爸爸的手要求爸爸和她玩,爸爸這個電話似乎打個沒完,她的嘴角下垂,顯示出不滿。

歪歪扭扭的幾筆,竟然蘊含著小女孩對家庭和親情深的訴求。

繪畫意義的完整性遠遠超過語言,6歲的小女孩用這幅畫體現對愛的認知,這就是她展示出來的創造力。

那麼,繪畫中孩子如何表現創造力呢?

澳大利亞學者戈洛姆把孩子繪畫的再現形式描述為“手、眼與象徵現實的慾望三者對話的結果”。

通俗些講,繪畫就是視覺敘事,這種視覺敘事與電影橋段類似,基本模式是:構圖——敘事——呈現。

第一,構圖的自由性

孩子們在繪畫構圖時,會自由選擇繪畫元素(線條、顏色、陰影、結構、構圖、標記、比例等),符號,圖案或圖標,會考慮內容之間的空間關係。

如果沒有條件限制,他們都會根據自己的意圖構圖或者對作品做出改變。例如,決定畫中搖滾歌手的原型是自己;通過引入新的主題、場景和事件來改變情節結構;把過去、現在或未來相互轉換;覺得把狗畫得更像是熊,就加上熊的特徵來完善等等。

3000多小學生集體模仿名畫上熱搜:不懂其意,孩子會輸掉半個人生

老鼠奶酪 6歲

3000多小學生集體模仿名畫上熱搜:不懂其意,孩子會輸掉半個人生

老鼠偷奶酪 7歲

同一個主題,兩個孩子展現的構圖特徵就明顯不一樣,第一幅好幾只老鼠在一個平面,是上下層關係,而另一幅圖則有透視遠近的關係。

不同年齡的人對同一對象進行各自不同的思考,他們用各種符號來駕馭圖像和觀念,這就關係到意義建構的創造性過程。

兩幅畫沒有好與不好,像與不像之分,積極主動的建構意義的過程才是兒童繪畫的目的。

杜威在其著作《藝術即經驗》中,把“符號思維”描述為最為複雜的思維模式之一。孩子天生心靈手巧,喜歡創造符號,用以超越作為直接經驗的現實。這種能力在兒童早期達到高峰。

第二,敘事的邏輯性

3000多小學生集體模仿名畫上熱搜:不懂其意,孩子會輸掉半個人生

騎馬 8歲

這幅圖是一個小女孩和哥哥在騎馬,畫面的空間邏輯關係很明顯。

小作者這樣表示前後、遠近的空間關係:馬和騎馬人的大小;向上起伏的、逐漸淡化的草地。

畫中的上下關係表示為:天空的右邊是一道彩虹,彩虹的左邊是一個湖,這個湖看上去很遠。“遠處”的事物看上去好像在上面(甚至更高)。

3000多小學生集體模仿名畫上熱搜:不懂其意,孩子會輸掉半個人生

生活在別的星球 8歲

這是一個8歲兒童的畫作。一棵光禿禿的樹代表減少的雨林;一對夫妻暗示人口過剩;星球,代表人類將要搬離地球居住到另一個地方;一個人站在星球上向下招手,代表人類正離開地球。

小作者用非常簡單稀疏的圖像,代表更廣泛、更普遍的想法,目的是表達一種抽象、普遍的趨勢。

看似鬆鬆垮垮的結構,卻藏著孩子縝密的邏輯思維,創造出大人想不到的卻很有力的思想內容。

第三,意義的豐富性。

符號體系是我們創造性和批判性思維過程的基礎。

孩子繪畫的結果是,他們完成了利用符號體系創造性的體驗,畫作本身只是他們全部體驗的殘餘和人為的產物。

如何理解“文本層次”的內容,我們要深入孩子的內心世界,甚至和他們一起作畫,才能闡釋其中的深刻意義。

3000多小學生集體模仿名畫上熱搜:不懂其意,孩子會輸掉半個人生

家庭的野餐 5歲半

這是大人和一個不到六歲的孩子在作畫中關於容貌、壽命和死亡的對話。

孩子:我在畫我老了後的樣子,已經做了爸爸。

對話者:挺好的。

孩子:一個人老了之後,就有皺紋了,對吧?在畫中爸爸的身體上畫出條紋。

對話者:條紋?

孩子:有一點點結塊兒,對吧?

對話者:哪裡?

孩子:上面啊。

對話者:什麼上面?

孩子:你老了的時候,就在你身上了。

——

孩子:孩子們有更多,是吧?

對話者:更多什麼?

孩子:更多。

對話者:你說的更多是指什麼呢?

孩子:就是,更多!

孩子:更多人?

孩子:不是!更——多!孩子們還不老,他們一點兒也不老。

對話者:是的,他們很年輕,是吧?

孩子:孩子們很幸運,不是麼?他們有更多的生命。

對話者:什麼?那你認為你老了之後,就沒有多少生命了?

孩子:你也是啊,不對嗎?

對話者:哦,年輕的時候有更多的生命,所以就是幸運的。

孩子:對啦,我很幸運,是吧?因為……你知道嗎?爸爸的一個朋友,她坐著讀書的時候,死了。

對話者:噢。

孩子:他醒了,……而她沒有。一切都結束了。(把筆帽蓋上)

畫面呈現很簡單,隱含的思想卻是抽象的、讓人深思的,比如有生命和死亡的概念。

如果不是他邊畫邊講,我們也不會清楚他的畫作之後有如此深意。

表達自己的慾望和情緒是人自然的、無意識的、本能的需求,兒童畫的呈現過程是思想、觀念、概念、符號、語言和身體協調整合的過程,這也是他們積極發揮創造力的時機。

視覺敘事,是兒童創造性的體驗,成人應該引導、理解、尊重孩子的行為。

02 如何保護孩子的繪畫創造力。

有的家長總會因為孩子畫得不像範畫而大傷腦筋,逼得孩子一遍一遍地練習。

還有的家長髮現,孩子每次從培訓班帶回來的畫作畫得非常好,可在家畫時,提筆無從下手。這是因為在課上老師會幫孩子畫,還可能會給孩子改畫,這是老師在迎合家長的心理。

有的家長並不重視孩子的繪畫,認為將來孩子如果不從事與美術相關的職業,沒必要學習繪畫,繪畫既不能提高考分,也不是一個理想的職業。

家長和老師對待兒童繪畫的態度都是錯誤的。

美育研究者戴森提醒:繪畫不是一種只需“臨時”的符號再現形式,孩子在繪畫時,與繪畫素材直接接觸,能參與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靈活、流暢、闡釋、轉換、主觀性、選擇性和美學鑑賞等一系列創造性過程中,有助於提高孩子的思維和推理能力。

保護兒童繪畫中的創造力,我們應該這樣做。

第一,正確引導。

我們先來看兩幅兒童畫。

3000多小學生集體模仿名畫上熱搜:不懂其意,孩子會輸掉半個人生

辛苦的農耕

3000多小學生集體模仿名畫上熱搜:不懂其意,孩子會輸掉半個人生

耕牛

這兩份都是關於“牛”的圖。

第一幅圖耕牛的造型很誇張,但生動,畫面的黑色和藍色線條,表明風很大,牛迎著風在耕作。

第二幅圖也是一隻耕牛,看上去很像,但缺乏靈氣和情感。

兒童畫是指兒童通過自己對生活的仔細觀察,用自己的思維和感受畫的畫,一種純粹的自我表達。

很明顯,第一幅畫注重的是情感,第二幅畫注重的是技法。

任何藝術作品,技法總是服務於情感,而情感被技法左右的作品是沒有靈魂的。

從兩幅畫作可以看出,兒童繪畫作品呈現的意義取決於站在何種角度引導孩子繪畫。

一些“明師”忌諱給孩子範畫讓他們去模仿。

一個繪畫工作室的老師這樣去引導孩子繪畫。

有一次,來了一個插班生,是個五歲的小女孩兒。

第一節課是畫自己。

課上,老師讓學生們感受和觀察了自己的身體後,好多學生都饒有興趣地畫起來,可這個小女孩卻不動筆。

老師問,為什麼,小女孩兒說,不會畫。

老師說可以只畫一個頭像,小女孩說,不會畫。

老師又說畫一個點,小女孩兒還是說,不會畫。

這位老師沒有輕易示範給小女孩怎麼畫。她讓她用筆在紙上點,又讓她試著把點拉長變成線。

小女孩的繪畫就這麼被引導著開始了,這個孩子到了大班時,已經能捕捉生活中一些有趣的事情,並且非常自如地畫下來了。比如她畫的市場一角。

3000多小學生集體模仿名畫上熱搜:不懂其意,孩子會輸掉半個人生

菜市場買菜

如果這個孩子一開始說不會畫,老師直接給她畫一個樣子讓她照著畫,結果會怎麼樣?抑或是老師直接對孩子說“你好笨!”結果又會如何?

正確的引導才能確保孩子創造力的發展。

很多家長認為,繪畫的技巧就是素描,過早地讓孩子學起了這種基本功,殊不知,這種做法抑制了孩子的創造力。

兒童在6~7歲以前幾乎都是以感性思維為主,9~10歲以後理性思維才開始發展,畫中才出現自發的透視表達,14歲以後理性思維相對發展得比較成熟,建議孩子在14歲以後接觸素描。

繪畫在兒童眼裡就如同遊戲,要被正確引導畫出所看、所思、所感,才有利於培養他們邏輯思維的技巧和方法,成為一個積極的創造者。

第二,合理評價。

孩子繪畫的態度,取決於繪畫環境裡重要人物的態度:他們是否重視創造,是否寬容地對待孩子的想法和作品,是否能正確地評價作品,即使這些想法和作品挑戰了他們自己的觀點,或違背了傳統觀念和行為。

當孩子興致勃勃地畫好一幅作品給父母看時,父母不要敷衍了事,不要以簡單的一句“像”或“不像”評價孩子的作品,也不要不著邊際地肯定,“你畫的真好,將來肯定會成為一個出色的畫家。”

他們的確想被認可,但更想被理解。父母只有理解了作品的意義,走進他們想象的世界,才能評價到孩子的心裡去。

和他們一起畫畫,和他們一起欣賞,聆聽他們作畫時的絮絮叨叨。

畫面的思維有跳躍性,這和繪畫的特徵和孩子的思維特點有密切關係,在文本中,孩子以隱喻的方式,表達出暗含的情感,良好的互動才能解開其中之謎。

3000多小學生集體模仿名畫上熱搜:不懂其意,孩子會輸掉半個人生

返鄉的巴士 6歲

這是一個6歲男孩畫的一個普通的生活場景:一家人節假日乘坐大巴回老家。

我們可以看到,這是一輛雙層巴士,駕駛員在前面悠然開著車,他的背後是可以從第一層走到第二層的樓梯。巴士第一層前面的那個人拿了本書在閒看,後邊那個人睡得正酣。第二層前面的人似乎是在抽菸。第二層後面那個人似乎就睡得更加熟了,甚至在睡夢中踢被子了。

在評價這幅作品時,可以表揚孩子敏銳細緻的觀察力,誇讚孩子畫得生動形象,看不見人的表情,卻能從姿態裡明白畫中人物的心情,如果有的細節不夠真實,可以幫助孩子理解事物的特徵。

此外,還可以和孩子交流他們繪畫時的想法和心情。

孩子的繪畫文本涉及語言、畫面、聲音、動作和姿勢各種符號,積極合理評價孩子的繪畫,如同一劑“催化劑”,可以增強孩子繪畫的信心。

小結

孩子有天生創造結構和意義的慾望,這是人類認知的基本方面。

早期的繪畫如同一種視覺敘事,孩子們創造出生動的故事,還在故事中擔任了多重角色——美工、編劇、旁白、演員、導演、觀眾和評論員。

他們隨心所欲地在畫紙上通過繪畫、講述和表演來建立戲劇的主題和情節。

他們以非話語性的方式分享、發展著自己生命的靈魂,一個真實的自己。

3000多小學生集體模仿名畫上熱搜:不懂其意,孩子會輸掉半個人生

無論何時何地,他們不希望被限制在一個狹隘、有限、不逾規的框架裡操練。

兒童繪畫之父西澤克說:“我祈求學校成為如同百花怒放的神國的花園,教師要用心做一個飛翔於學生身上看不見的精靈與之交往,致力於經常勉勵兒童而絕不可壓抑或強制他們。”

其實,不僅僅是老師,父母也應該如此,給孩子一個寬鬆的環境,讓其創造力的發展從繪畫開始。

從小畫畫,不僅僅是長大後成為一個畫家。

(注:創造力,簡單地講,是一個產生一些新奇觀念和製作一件合適的、高質量的產品的過程,也是解決問題的一種能力,是一種認知特質或心理特質,也是一種人格特質。)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