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是最鮮活的教科書!北京這所學校的老師們寫下76萬字教育感悟

下週一(4月27日),北京市高三年級將迎來開學復課。昨天下午,市委書記蔡奇到西城區、海淀區調研檢查高三初三年級開學前準備工作。

據“北京日報·識政”消息,海淀區的育英學校共有高三初三年級學生664人。學校根據學生需求設計了多個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通過家長群等向學生及家長普及疫情防控知識、開展心理健康疏導。

高三年級教師辦公室裡,班主任章淼鑫正通過雲課堂開班會,向學生強調復課後的注意事項。蔡奇加入討論,對同學們說,歡迎你們返校復課。疫情防控取得階段性成效得益於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也離不開你們和家長的支持配合。高三是人生重要階段,希望你們好好學習,在抗擊疫情中歷練成長,在高考中取得理想成績。蔡奇還在展示師生抗疫日記的櫥窗前駐足,得知老師們撰寫了76萬字疫情下的教學思考、同學們面對疫情也都有著自己的感悟,有感而發說,疫情防控是最鮮活的教科書、最生動的大課堂,要教育和引導廣大學生懂得珍愛生命、熱愛生活,學會在困難和磨練中成長。

疫情防控是最鮮活的教科書!北京這所學校的老師們寫下76萬字教育感悟

育英學校的老師們如何在疫情期間寫下近80萬字的教學感悟?育英學校於會祥校長向“京城教育圈”透露,疫情期間,我們不僅要聚焦關注對學生居家生活學習的指導,還要考慮到這段時間的工作也是老師們更新觀念提升專業水平的很好的路徑。因此,在2月上旬,學校面向全體老師提出了一個問題,內容如下:

各位好:

很多年來,我們就說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協助者指導者對話者,但業已形成的經驗讓我們對這寫觀點並沒有更深入的體會;但是,這一次突發的我們誰都不願意發生的疫情,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真實的學習樣態:

1、不是在我們熟悉的空間————教室;2、學生和老師不再是面對面;3、聯結師生的是虛擬的網絡、媒體;4、我們沒辦法直接掌控學生;5、學生的學習資源更寬泛........

很多所謂的“先進理念”和“觀點”,在這一次真實的疫情期間,全部到來了。我們開動腦筋,想了很多辦法,但毋庸置疑的是,這一次網絡技術也就是技術的進步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很多中老年教師開起了“網絡直播”(這也說明,學習力與年齡無關)。

估計這樣的日子還要持續一段時間,既然我們付出了這麼大的努力,汗水不能白流,因此,請大家在這個過程中思考一個問題:我們疫情期間對學生的管理、教學,哪些做法或者因素,可以在日後的常態教育、教學中遷移、運用?這段時間的工作,對我們有什麼啟迪?

在這樣的問題意識引領下,育英學校的老師們開始了“疫情期間教學感悟”之旅。“京城教育圈”特別摘錄部分老師的教學感悟,和圈友們一起分享(順序不分先後):

車淑芳老師

這次疫情給我最大的感受是對生活的認識:不確定性隨時都可能到來,人類如此,我自己更是如此!過好當下的生活,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個日子。中國抗擊疫情的勝利讓我更能理解有難同當的含義。這次疫情中的教學經歷恐怕是我教學生涯中的唯一一次, 在上了兩個月的網絡課之後,我計劃寫五篇反思,把自己在網絡課上做到的,想到的整理出來,因為其特殊,更有留下些整理文字的必要。回望自己兩個月來的工作,總結了可以繼續實踐的做法,比如對課標的研究意識,對深度學習的初步探索。當然在反思中也發現自己的不足,如對教學評價的認識明顯不足,此次反思已經讓我意識到需要立即改進,刻不容緩!五篇文章寫下來發現,只要動筆就是收穫!在重讀了很多老師的疫情感悟之後,又有更大的收穫。疫情讓我們失去太多,但是也一樣讓我們收穫很多,所有的人都在感悟,我又在感悟著他們的感悟!

王靜老師

最近一次調查結果顯示,課程基本滿足了學生對於英語聽說讀寫譯能力的訓練。英語作業相對豐富,包括下午茶英文菜譜、古代皇帝人物英文傳記、英文表情包潛臺詞大賽、疫情應用文寫作、新聞速遞聽力、主題閱讀展示等等,與當前課程搭配,適於學生接受,相對適應當前網絡教學設計和特殊疫情情況下的學生心理需要。

李慧榮老師:

最後簡單說一說網上教學的感受。我覺得這次網課最成功的地方是,逼著我學會少講、逼著學生學會看書。因為有網上教學時間限制,逼著自己在教學設計時精簡再精簡,剛開始覺得太有挑戰,難以取捨,漸漸地發現少而精的好處,就是可以講得很透、挖得較深,學生也容易抓住重點。

宮晶波老師:

打電話和學生本人進行溝通,引導學生使用合理宣洩法(調控情緒的方法之一),老師保持語氣和緩,不批評指責,而是和顏悅色地詢問,耐心地傾聽,讓學生在傾訴的過程中盡情發洩消極情緒。同時,引導學生換位思考,理解包容家長。並建議學生學習“番茄工作法”,制定“番茄時間規劃表”,給他們講解方法原理,並給出樣例,引導學生過“有規劃的生活”,不要沉迷網絡。

路青老師:

寫感悟不僅需要知識儲備,我認為更需要勇氣,將自己的觀點公之於眾,接受老師們的審閱是需要勇氣的,看到老師們真切的感受,智慧的方法,不免心中暗暗欽佩。有許多做法我認為非常實用,設計在自己的教學中,豐富了教法。

張慶仙老師:

線上教學期間,同學們的互動更多是在討論區進行無聲互動,即便是連麥,彼此之間的語音互動也很難實現。很多同學都寫到自己復課之後最想做的事情就是跟同學們好好說說話,他們很需要同伴之間的交流。

馮珊老師:

就算是回到正常的教學,自己在家做的小實驗,小解剖,小種植,小常識錄成個小片子也是對課堂教學的補充。洋蔥數學的講題視頻很短,每次就一個小點,短平快,就像給孩子吃了點小零食,小分子營養更易消化吸收。如果試卷講評也做個小微課,也許就2分鐘講一個小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選擇那些講題視頻觀看,試卷講評課也就會效率更高,就像當年喬文軍老師說的,如果課時不夠用,就要努力想辦法刷刷存在感。

袁玉娟老師:

在直播課上,我只能聽到自己的聲音,當屏蔽了視覺後,聽覺就變得靈敏起來。自己對問題的講述過程是何等囉嗦也就凸顯出來。發現問題後,我開始到網上看一些“大咖”的網絡課,學習直播課的語言密度,問題設置,我開始借鑑區裡下發的資源課例裡授課老師對問題的分析過程。準確的用學科語言進行課堂教學是教師的基本功,我的問題在這輪的網課上暴露無遺。還好,我意識到了,也在不斷改進中。

柴曉紅老師:

通過這段時間的“主播”經歷,我已然從之前的“手足無措”到“漸入佳境”乃至現在的“樂在其中”。從最開始的困惑、質疑,甚至些許的抗拒到現在的接納、喜歡乃至欣賞,我發現主動擁抱變化,充分挖掘網絡授課獨有的魅力,才有可能成為受益者。

文| 京教君

部分內容素材來自“北京日報·識政”,北京育英學校;“京城教育圈”進行內容補充和編輯整理

圖片來源| 北京日報、育英學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