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朝代十五個皇帝都平庸,堪稱無能的朝代,卻承漢魏,啟唐宋

自古以來,賢明的君主往往能夠締造一個和諧穩定的社會,而昏君、暴君則會害得社會秩序破壞,人民苦不堪言。隋朝末年,煬帝楊廣勞師遠征、開鑿運河,百姓不堪承擔沉重的賦稅徭役,社會自然會走向衰落。

大體而言,一個王朝一般都是先有比較賢明的帝王,後有一些昏庸君主,國家的興衰也基本按照著這個規律。

然而,我國曆史上有著這樣一個被說是最無能的王朝,它的十五個皇帝個個平庸,但是卻前承漢、魏,後啟唐、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過渡作用,它就是晉朝。

這個朝代十五個皇帝都平庸,堪稱無能的朝代,卻承漢魏,啟唐宋

東漢末年,隨著漢王朝的衰落,各路諸侯紛紛起兵,最終形成了著名的三足鼎立局面。天下三分之際,曹魏政權的司馬家族逐漸把持朝政,最終由司馬炎逼迫魏元帝曹奐禪位,建立了晉朝。咸寧六年(280),晉軍南下滅掉孫吳,成功統一了三國。

這個朝代十五個皇帝都平庸,堪稱無能的朝代,卻承漢魏,啟唐宋

作為西晉的開國之君,司馬炎在即位之初振興經濟、推廣法治、提倡節儉,諸多舉措都還算英明。

然而,到了執政後期,司馬炎慢慢懈怠政事,且採取了大肆分封諸王,想效仿周朝以諸侯國拱衛中央的做法,為後來的諸侯動亂埋下了伏筆。太熙元年(290),司馬炎去世,其次子司馬衷繼位,這位著名的白痴皇帝智力遠遜於常人,著名的"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就是他創造的。

這個朝代十五個皇帝都平庸,堪稱無能的朝代,卻承漢魏,啟唐宋

因為過於痴呆,司馬衷的皇權很快被皇后賈南風篡奪,賈皇后性格暴戾善妒,掌權期間任人唯親、殺伐無度,這直接導致了八王之亂的發生。

永康元年(300),論輩分是司馬衷叔公的趙王司馬倫起兵殺死了賈南風,並逼迫司馬衷退位,自己當了皇帝。作為晉朝實質上的第二位皇帝,司馬倫並沒有什麼治國才能,他在位期間全權委任孫秀,自己當著甩手掌櫃,只管享受不理朝政。

這個朝代十五個皇帝都平庸,堪稱無能的朝代,卻承漢魏,啟唐宋

很快,不滿司馬倫篡逆行為的齊王、河間王、成都王聯合將其討伐,前者不堪壓力只好讓司馬衷復位。

光熙元年(306),司馬衷突然去世,其弟司馬熾繼位,司馬熾在位四年,基本是毫無作為,正是他在位期間,皇室內部的鬥爭愈發激烈,五胡亂華也開始萌芽。永嘉七年(313),司馬熾被劉聰殺害,他的侄子司馬鄴在長安即位,這便是西晉末帝。

這個朝代十五個皇帝都平庸,堪稱無能的朝代,卻承漢魏,啟唐宋

在當時動盪的社會環境下,司馬鄴儘管想要有一番作為,但已經是有心殺賊,無力迴天,他在位三年後,隨著首都長安被漢趙攻破,西晉宣告滅亡。西晉末年,少數民族紛紛在北方建立政權,於是比較強盛一些的門閥士族都選擇了南遷,他們在南方擁立武帝司馬炎的從子司馬睿為帝,建立了東晉政權。


這個朝代十五個皇帝都平庸,堪稱無能的朝代,卻承漢魏,啟唐宋

司馬睿為人仁慈卻也平庸,他以王導為宰相,一度取得了不錯的政績,但隨著王家在朝中地位的升高,皇權遭到了很大程度的壓制。永昌元年(322),手握兵權的王敦舉兵叛亂,身為皇帝的司馬睿不得不低聲下氣讓出大權。永昌元年(323),司馬睿在憂憤之中病逝,終年四十七歲,太子司馬紹成為了新任帝王。

司馬紹算是晉朝皇帝中比較出色的一個,他在位期間平定王敦叛亂、團結士族關係,一度令人看到晉朝復興的希望,但他在位僅三年就英年早逝,沒能有機會再進一步。司馬紹的繼任者司馬衍在位時躬行節儉,也有著一定作為,但他二十二歲就病逝,把皇位交給了弟弟司馬嶽。司馬嶽在位兩年後突然駕崩,年僅兩歲的太子司馬聃繼位。


這個朝代十五個皇帝都平庸,堪稱無能的朝代,卻承漢魏,啟唐宋

因為年紀太小,司馬聃無法親自處理朝政,令人無奈的是,還沒等到司馬聃親政,他就於十九歲時去世,皇位又被傳回給司馬衍的長子司馬丕。司馬丕重用桓溫,但桓溫幾次北伐都是徒勞無功,白白消耗了國力,興寧二年(364),在位四年的司馬丕因服食丹藥中毒去世。

從司馬丕一死,獨攬大權的桓溫先是立其弟司馬奕為帝,六年後將其廢黜,改立司馬紹的弟弟司馬昱,結果司馬昱在位八個月便不堪受辱而死。

這個朝代十五個皇帝都平庸,堪稱無能的朝代,卻承漢魏,啟唐宋

司馬昱去世後,十一歲的司馬曜繼位,他雖然等來了桓溫的去世,卻沒有趁機勵精圖治,而是沉迷酒色。最終,司馬曜因和妃子開玩笑被其指示宮女用被子捂死,成了史上死得最憋屈的皇帝之一。司馬曜的繼任者是司馬德宗,他接手時晉朝已是國勢衰弱、內亂不斷,義熙十四年(419),劉裕先殺了司馬德宗,又逼迫其弟司馬德文禪位於自己,東晉宣告滅亡。

這個朝代十五個皇帝都平庸,堪稱無能的朝代,卻承漢魏,啟唐宋


晉朝給人的總體形象就是羸弱、無能,這一方面是因為君主大多平庸甚至昏聵,但另一方面也要歸咎於士族擅權、帝王們更換過於頻繁,難以建立起長久穩定的統治。

儘管晉被稱為最無能的朝代,但它確實起到了承漢魏、啟唐宋的作用,在五胡亂華的棘手局面下保全了漢族的血脈和文化制度,也算是對中華文化的傳承有所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