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朝代十五个皇帝都平庸,堪称无能的朝代,却承汉魏,启唐宋

自古以来,贤明的君主往往能够缔造一个和谐稳定的社会,而昏君、暴君则会害得社会秩序破坏,人民苦不堪言。隋朝末年,炀帝杨广劳师远征、开凿运河,百姓不堪承担沉重的赋税徭役,社会自然会走向衰落。

大体而言,一个王朝一般都是先有比较贤明的帝王,后有一些昏庸君主,国家的兴衰也基本按照着这个规律。

然而,我国历史上有着这样一个被说是最无能的王朝,它的十五个皇帝个个平庸,但是却前承汉、魏,后启唐、宋,起到了非常重要的过渡作用,它就是晋朝。

这个朝代十五个皇帝都平庸,堪称无能的朝代,却承汉魏,启唐宋

东汉末年,随着汉王朝的衰落,各路诸侯纷纷起兵,最终形成了著名的三足鼎立局面。天下三分之际,曹魏政权的司马家族逐渐把持朝政,最终由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位,建立了晋朝。咸宁六年(280),晋军南下灭掉孙吴,成功统一了三国。

这个朝代十五个皇帝都平庸,堪称无能的朝代,却承汉魏,启唐宋

作为西晋的开国之君,司马炎在即位之初振兴经济、推广法治、提倡节俭,诸多举措都还算英明。

然而,到了执政后期,司马炎慢慢懈怠政事,且采取了大肆分封诸王,想效仿周朝以诸侯国拱卫中央的做法,为后来的诸侯动乱埋下了伏笔。太熙元年(290),司马炎去世,其次子司马衷继位,这位著名的白痴皇帝智力远逊于常人,著名的"何不食肉糜"的典故就是他创造的。

这个朝代十五个皇帝都平庸,堪称无能的朝代,却承汉魏,启唐宋

因为过于痴呆,司马衷的皇权很快被皇后贾南风篡夺,贾皇后性格暴戾善妒,掌权期间任人唯亲、杀伐无度,这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的发生。

永康元年(300),论辈分是司马衷叔公的赵王司马伦起兵杀死了贾南风,并逼迫司马衷退位,自己当了皇帝。作为晋朝实质上的第二位皇帝,司马伦并没有什么治国才能,他在位期间全权委任孙秀,自己当着甩手掌柜,只管享受不理朝政。

这个朝代十五个皇帝都平庸,堪称无能的朝代,却承汉魏,启唐宋

很快,不满司马伦篡逆行为的齐王、河间王、成都王联合将其讨伐,前者不堪压力只好让司马衷复位。

光熙元年(306),司马衷突然去世,其弟司马炽继位,司马炽在位四年,基本是毫无作为,正是他在位期间,皇室内部的斗争愈发激烈,五胡乱华也开始萌芽。永嘉七年(313),司马炽被刘聪杀害,他的侄子司马邺在长安即位,这便是西晋末帝。

这个朝代十五个皇帝都平庸,堪称无能的朝代,却承汉魏,启唐宋

在当时动荡的社会环境下,司马邺尽管想要有一番作为,但已经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他在位三年后,随着首都长安被汉赵攻破,西晋宣告灭亡。西晋末年,少数民族纷纷在北方建立政权,于是比较强盛一些的门阀士族都选择了南迁,他们在南方拥立武帝司马炎的从子司马睿为帝,建立了东晋政权。


这个朝代十五个皇帝都平庸,堪称无能的朝代,却承汉魏,启唐宋

司马睿为人仁慈却也平庸,他以王导为宰相,一度取得了不错的政绩,但随着王家在朝中地位的升高,皇权遭到了很大程度的压制。永昌元年(322),手握兵权的王敦举兵叛乱,身为皇帝的司马睿不得不低声下气让出大权。永昌元年(323),司马睿在忧愤之中病逝,终年四十七岁,太子司马绍成为了新任帝王。

司马绍算是晋朝皇帝中比较出色的一个,他在位期间平定王敦叛乱、团结士族关系,一度令人看到晋朝复兴的希望,但他在位仅三年就英年早逝,没能有机会再进一步。司马绍的继任者司马衍在位时躬行节俭,也有着一定作为,但他二十二岁就病逝,把皇位交给了弟弟司马岳。司马岳在位两年后突然驾崩,年仅两岁的太子司马聃继位。


这个朝代十五个皇帝都平庸,堪称无能的朝代,却承汉魏,启唐宋

因为年纪太小,司马聃无法亲自处理朝政,令人无奈的是,还没等到司马聃亲政,他就于十九岁时去世,皇位又被传回给司马衍的长子司马丕。司马丕重用桓温,但桓温几次北伐都是徒劳无功,白白消耗了国力,兴宁二年(364),在位四年的司马丕因服食丹药中毒去世。

从司马丕一死,独揽大权的桓温先是立其弟司马奕为帝,六年后将其废黜,改立司马绍的弟弟司马昱,结果司马昱在位八个月便不堪受辱而死。

这个朝代十五个皇帝都平庸,堪称无能的朝代,却承汉魏,启唐宋

司马昱去世后,十一岁的司马曜继位,他虽然等来了桓温的去世,却没有趁机励精图治,而是沉迷酒色。最终,司马曜因和妃子开玩笑被其指示宫女用被子捂死,成了史上死得最憋屈的皇帝之一。司马曜的继任者是司马德宗,他接手时晋朝已是国势衰弱、内乱不断,义熙十四年(419),刘裕先杀了司马德宗,又逼迫其弟司马德文禅位于自己,东晋宣告灭亡。

这个朝代十五个皇帝都平庸,堪称无能的朝代,却承汉魏,启唐宋


晋朝给人的总体形象就是羸弱、无能,这一方面是因为君主大多平庸甚至昏聩,但另一方面也要归咎于士族擅权、帝王们更换过于频繁,难以建立起长久稳定的统治。

尽管晋被称为最无能的朝代,但它确实起到了承汉魏、启唐宋的作用,在五胡乱华的棘手局面下保全了汉族的血脉和文化制度,也算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有所贡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