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體字的自身形態與技術發展相適應,可塑性與藝術性隨時代改變

清代刻本宋體字源於楷書,但作為刻版用字更顯規範化。這裡將清代刻本宋體字與楷書結體法則及例字進行對照比較,分析探討清刻本宋體字相較於楷書的結體變化及原因。

宋體字的自身形態與技術發展相適應,可塑性與藝術性隨時代改變

黃自元《間架結構摘要九十二法》

楷書講究於平穩中暗藏“勢”,而清刻本宋體字因為用於印刷而平均分佈,字體平靜無波瀾。

隨著雕版印刷的興起。文字順應木板的天然紋理,從楷體的左低右高的斜橫變成水平直橫,並且為減低損耗將豎畫加粗。在雕版印刷之中,雕工行刀時為隨刻刀方便之勢,形成了筆畫的“橫平豎直”。這種屬性便於以刀代筆、雕刻成型,其重心於中心垂直線之上,字形穩重。

宋體字的自身形態與技術發展相適應,可塑性與藝術性隨時代改變

《湖海樓叢書》內頁

平直的筆畫所形成的字體佈局更容易提高生產效率,會提高工藝的精細度和印刷的效果。這是純手工楷書的書法結體藝術與刻本宋體字最直接的差異化原因所在。

在雕版印刷書體成型的過程中,以楷書為字形之源。因為需長於楷書者寫刻,以及雕刻難度較大,從事之人多為工匠等,需要在傳承楷書之“韻”,展現二者血脈相通的同時,符合易於雕刻、便於奏刀、利於印刷的特點。

漢字本身為方塊字,在逐步發展的雕刻印刷過程中在保證字體基本的美感和結構,同時其整齊、統一、方正的邊緣形態也是漢字規範、方正化的核心。只有字體結構佈局的方正才能保證印刷的整齊統一,增加易讀性。由此而形成更為規範的宋體字,雖被一些人譏為“呆板”的“匠體字”,卻是雕版印刷史上的大進步。

宋體字的自身形態與技術發展相適應,可塑性與藝術性隨時代改變

趙孟頫書法 網絡圖片

楷書字體結構筆畫靈活多變,但在雕版書體的處理之中就多了幾分難度,極強的楷書行筆美感、錯落有致的節奏把握,都要求長於楷書者寫刻。刻本宋體字需要顧忌木板材上的自然紋理,以及刻、轉、削、摳的雕工軌跡,生動多變的楷書結字不符合大量雕版工作的實際操作。

因此,在探尋適合雕版印刷的宋體字成型過程之中,要將楷書的結體方式作程式化的處理和改進。在對美的探索、提煉、強化特點的同時,更多的是在總結規律,統一化處理,並在其中尋找易於雕刻、利於印刷的章法形態。

宋體字的自身形態與技術發展相適應,可塑性與藝術性隨時代改變

“佈勢”與平直的對照示例表現

在適應雕版印刷(刻印)的過程中,刻本宋體字“因平調形”“因方調形”“因刻調形”的規範化結體表現。一再印證了平直、方正、易於手工業生產等社會化特性,最主要是結合了作為傳播目的的刻本印刷品與生產力發展之間的辯證關係。

宋體字的自身形態與技術發展相適應,可塑性與藝術性隨時代改變

“佈局”與方正的對照示例表現

通過對刻本宋體字與楷書結構的差別分析,我們發現,刻本宋體字“因平調形”“因方調形”“因刻調形”之下所展現出的規律化、程式化的結體特徵,是在實際發展過程中反覆試驗與調整,將載體環境的客觀條件、刻版工具的操作需要、工匠發揮的共性水平以及形式美感的積累總結等因素下,尋求自身變化之中結構美感的歷程。它易於雕刻,便於印刷,利於閱讀。於統一規範之中體現變化的設計思維。

宋體字的自身形態與技術發展相適應,可塑性與藝術性隨時代改變

變化與統一的對照示例表現

字體設計的不斷進步,同樣是在順應時代技術革新的同時,設計者們發揮主觀能動性,進行傳承與創新的過程。發展至今,作為一種理想印刷與文本信息的主要載體,宋體字體現出了自身形態與技術發展相適應的理性演變特點及可塑性與藝術性的感性視覺特徵。

作為今天的字體設計及發展,我們所受到的工藝因素影響基本不存在了,反而要求我們的從業者要進益求精、推敲細節,既有古代書法字體的韻味,又整齊統一,為字體設計或視覺設計的門類提供一定的借鑑和參考價值。

​內容整編自:邱楠《規範化的清代刻本宋體字與楷書結體差異淺析》《藝術品鑑》2019年11月刊,感謝作者及雜誌提供資料,如有問題私信聯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