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畫藝術 | 淺析中國繪畫對日本浮世繪的影響

說起日本浮世繪,也就是日本的風俗畫,國內很多人可能想到的就只是那些豔俗的春宮圖。但作為一種以平民百姓的審美為基調而形成的世俗繪畫的作品,浮世繪的題材其實還是很廣泛的。

除了誕生初期有些日本人喜歡用浮世繪傳達民眾奢糜的生活狀態以外,剩下的很多人喜歡用浮世繪來描繪日常生活,去抒寫山川美景,還用其記錄社會時事、民間傳說和歷史事件。因此在日本,它就像是畫出來的百科全書,細緻且精緻的描繪了江戶時代人民的生活。

繪畫藝術 | 淺析中國繪畫對日本浮世繪的影響

浮世繪作品

為何將這些題材的繪畫稱之為“浮世繪”? “浮世”在日語中有“及時行樂”的含義,這似乎與江戶時代新興市民的生活理念不謀而合。江戶人民認為時間如白駒過隙,世間已有諸多煩惱,何必因繪畫再增添精神壓力,不如就單純的欣賞其魅力,不去教化人,也不要有任何深意,就讓它漂浮在塵世,供人欣賞,以此叫“浮世”。

意料之外的是,浮世繪作為一種民間藝術,雖然風靡國內,但在海外卻也享有盛譽。它不僅對西方的現代藝術產生了革命性的影響,到了19世紀後期,浮世繪還被西方人視為追求藝術創新的東方藝術代表。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是日本浮世繪的鼎盛時期,但再鼎盛,也只能在國內揚名啊,那日本的浮世繪是怎麼傳到歐洲去的呢?原來竟然是因為19世紀的日本和歐洲貿易來往,日本的工藝品開始流入歐洲。

浮世繪當然不在其中,但因為它又多又廉價,可以用來當包裝紙,或者塞到瓷器裡面,防止瓷器碰壞。因此大量的浮世繪就流入了歐洲,正好歐洲又在文藝復興時期,那這些圖紙看起來就可比工藝品有吸引力的多。

面對色彩和構圖都很棒的繪畫藝術,浮世繪一下就火遍了藝術圈,引起很多藝術家專門購買、研究,所以就導致很多西方人對東方的藝術出現了認知偏差:只知日本浮世繪,不知中國風俗畫。


日本浮世繪畫家對西方藝術家的影響


日本寫實派畫家葛飾北齋,1760年出生於江戶,研究出用荷蘭的西式透視方法來描繪風景畫,68歲才出名的葛飾北齋,因其系列作品《富嶽三十六景》而遠近馳名,系列作品之一的《神奈川衝浪》,也用一層浪花激起了千堆雪。

巨大海浪奔騰而來,在浪花間飛舞的帆船,也跟著巨浪氣勢磅礴地衝向遠處的富士山,這咆哮的浪花不僅受到了日本民眾的追捧,還迅速的席捲了整個歐洲,引起歐洲印象派藝術大師們的爭相臨摹。

繪畫藝術 | 淺析中國繪畫對日本浮世繪的影響

《神奈川衝浪》

例如印象派畫家莫奈,他就是浮世繪的狂熱粉絲,他不僅臨摹,還在家裡的牆上掛滿了浮世繪,這寫浮世繪還是他去特意博覽會買回來收藏的。

莫奈在受到葛飾北齋的啟發後,在作品《魯昂大教堂》中,將畫面扁平化,並運用了光和大色塊來表現作品的情緒,將印象派和浮世繪的繪畫風格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

繪畫藝術 | 淺析中國繪畫對日本浮世繪的影響

《魯昂大教堂》

又如後印象派畫家梵高,他的這幅《星空》,就很明顯可以看到浮世繪的影子。旋轉、翻滾、奔騰的星空好似《神奈川衝浪裡》浪花的咆哮,只不過,一個是靈魂出現了悲劇性的幻覺,一個只是宣洩般的奔跑。

繪畫藝術 | 淺析中國繪畫對日本浮世繪的影響

《星空》

有人說,如果沒有日本版畫家葛飾北齋印象派畫風可能就不會產生。可大家不知道的是,日本浮世繪里的美人畫來源於唐代的仕女圖,浮世繪里的役者繪來源於中國宋代的民俗畫,日本的版畫來源於中國明清時期的刻本插畫。

既然這些原創都是我們中國的,那為什麼日本的浮世繪能享譽世界,而中國的繪畫卻顯得默默無名呢?我想大概是因為張騫在出使西域的時候,在鄭和下西洋的時候,他們捨不得用中國的名畫做包裝紙,去保護那些容易破碎的青花瓷。因此青花瓷 & China揚名海外,中國繪畫甘願當起了護花使。


中國風俗畫對浮世繪的影響


日本很多文化藝術都是經過中國文化藝術的演變而來,浮世繪就來源於中國的風俗畫。而“風俗畫”一詞,最早是出現在唐代朱景玄的《唐朝名畫錄》一書中:

“韓滉能圖田家風俗、人物、水牛,取盡其妙”

但中國風俗畫的起源可追溯到漢代,在望都等很多已經出土的墓葬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的壁畫、帛畫都是以“民間風俗、社會實況”為主題創作的。

而浮世繪的題材種類眾多,有風景畫、美人畫、風俗畫、役者繪、戲畫等等。其中美人畫、風俗畫、役者繪等,都是浮世繪最重要的主題。對於這些描繪民間風土人情的藝術,日本浮世繪到底吸收了中國風俗畫的哪些優點呢?我們一一來看。


唐代仕女圖

唐代仕女圖和美人畫都是以年輕美麗的女子為題材,浮世繪吸收了唐代畫家密切關注女子在現實生活中的狀態,但不同的是,唐代仕女熱衷於表現貴族婦女閒逸的生活方式,而浮世繪則更關注的是平民百姓的生活,

浮世繪美人畫的代表人物之一是喜多川歌麿。我們把她的代表作《江戶寬政年間三美人》與唐代周昉繪製的《簪花仕女圖》放到一起對比,很明顯她們豐腴的體態、慈眉善目的神態,都如出一轍。

繪畫藝術 | 淺析中國繪畫對日本浮世繪的影響

《簪花仕女圖》

不同的是,唐代的美人著濃妝、穿輕紗、披錦帛,而日本的美人則清水芙蓉,穿著豔麗。浮世繪果然是取其精華再創新,仕女圖的主角是皇宮貴族,而浮世繪的主角是普通的百姓。兩者繪製的出發點不同,結果也不同,我想這也是浮世繪為何會比中國仕女圖更有社會影響力的原因。

繪畫藝術 | 淺析中國繪畫對日本浮世繪的影響

《江戶寬政年間三美人》


宋代民俗畫

我們都知道,宋代的繪畫藝術可以說是中國古代繪畫的巔峰。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作為藝術巔峰的代表、國家藝術的瑰寶,肯定會被浮世繪吸收的很徹底。這不,我們可以從葛飾北齋的風俗畫《新出版的街景》中窺見。

《清明上河圖》描繪的是當時市民的生活狀態:車如流水,馬如游龍,熙熙攘攘的行人擦肩而過,賣胭脂綢緞的商販大聲吆喝,有勞作的農夫、算卦的先生、待嫁的新娘,好一幅民間的景象。

繪畫藝術 | 淺析中國繪畫對日本浮世繪的影響

《清明上河圖》

浮世繪正好吸收了這一點。江戶時期之前的安土桃山時代,繪畫藝術分為兩派——狩野派和非狩野派。受到皇室支持的狩野派熱衷於繪製華麗的上流社會,例如金碧輝煌的宮殿和城堡;被嫌棄的非狩野派的畫家們開始學習中國的繪畫藝術。

因此,浮世繪從高高在上的上流社會,轉向平民百姓都喜聞樂見的平民藝術,像《清明上河圖》一樣,走進百姓的生活,去描繪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記錄民間趣事。這種構思,讓浮世繪進入了一個創新的時代。


明清時期刻本插畫

浮世繪初期的作品是直接接手繪於紙或絹上的,很難流傳下來,直到木版畫的出現才讓日本的浮世繪廣為流傳,而江戶的木版畫,來源於中國明清時期的刻本插畫。

中國的雕版印刷術早在唐朝就已經被廣泛使用。但最先開始是印刷佛經、詩歌等等,直到每家每戶過年都要貼在家中的年畫被印刷出來,才標誌著木版畫的開始。經過多年發展,明清時代的中國刻本插畫發展到了鼎盛時期。

繪畫藝術 | 淺析中國繪畫對日本浮世繪的影響

浮世繪木版畫

浮世繪便是受到了"姑蘇版"桃花塢年畫的影響。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桃花塢年畫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因其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中國民間傳統審美內容,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還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剛開始,浮世繪以墨色單色的木版畫形式出現,被人稱作“墨折繪”,浮世繪木版畫之所以能夠得到發展,恰恰是因為其對中國版畫的創新,我們可以從浮世繪的畫作中看到,這些色彩絢麗的浮世繪作品,都是在中國版畫的基礎上進行再創作的。


寫在最後

雖然中國的風俗畫和刻畫技術影響了日本浮世繪的創作,但其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開拓創新的精神仍舊值得我們去學習。我們影響了浮世繪,浮世繪卻創新了歐洲的藝術形式,因此,我們也不能因為過去歷史的輝煌而沾沾自喜、得意忘形。

中國的藝術之路,還很漫長。什麼時候能讓西方人對東方的藝術不再出現“只知日本浮世繪,不知中國風俗畫”的認知偏差,能夠讓中國也出現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景象,才是我們現在應該去思考的問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