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鞋履:担任人生大事的重要角色,“足下有礼”之孝悌之道

前言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人把衣服借给别人穿,却很少见到有人把鞋子借给别人穿的,可见鞋子在人们的个人穿搭中,占有非常重的地位。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时间里,鞋子和中国人的生活关系密切,中国几千年发展历程的每一步脚印都有鞋子的身影,它和其他古老的文化一起为我国历史文明增添了色彩。

而众所周知,中国传统古代社会是一个非常看重孝道的社会,因为农耕文明之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传宗接代,为农业生产繁衍劳动力。所以为家族劳动力的生养作出重要贡献的家族老人,就会被整个家族尊重和爱戴。

中国人对孝道的重视,渗透到了吃穿用度的生活细节的每个方面,鞋,作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自然也和孝道密不可分。

中国古代鞋履:担任人生大事的重要角色,“足下有礼”之孝悌之道

一、 中国古代鞋子的起源和发展变化

  • 鞋子的起源:从鞋子到靴子,纳鞋底的手艺开始出现

中国最早的鞋子是湖南长沙出土的一双鞋子,不过不是我们现在穿的这种柔软透气的鞋,而是原始的用皮缝制的鞋子。

中国的鞋文化,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原先中国人都是穿裙子套装的,但是这种裙装对于骑马行军打仗来说是非常不方便的。

后来到了战国时期,鞋子出现了变革,人们开始穿靴子了。

靴子的出现,就带动了裤装的出现,裤子搭配靴子,这样就可以顺利骑马,进行战争中的一系列活动了,所以鞋子的发展对军事的促进价值是不可忽视的。

秦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很接近后来手工布鞋的一种鞋子了,将西安兵马俑脚上穿的鞋子翻过来看,就可以看到非常清楚的密密麻麻的针线痕迹。

这说明在当时,就已经出现了纳鞋底的手艺,这种手艺对于鞋子的发展又是一大进步,可以加强鞋子的耐磨损程度,一直到今天这门手艺都还在使用。

中国古代鞋履:担任人生大事的重要角色,“足下有礼”之孝悌之道

后来,随着中国养蚕行业的不断发展,丝绸的生产量越来越大,生产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人们对于丝绸的使用也就更加多样化起来了,富贵人家就开始用丝绸面料去制作鞋子了。

  • 鞋子所反映的扭曲人性和审美

鞋子虽然是穿在脚上的,是人们穿着打扮中最下面的一道程序,但却是最能够反映人性和审美的一个部分。中国文化中和脚有关系最具有特色的文化,大概就是裹小脚了。

古代中国人对裹小脚非常重视,关乎女性一生的幸福。古代中国人认为女性的脚,就应该是那种小小的"三寸金莲",小脚就是女性身份和地位的象征,只有那些粗鄙不堪,地位低下的女子,才会养着一双大脚。

这样一双小巧的脚,就应该要配上一双精致的鞋子才合适,所以古代女性都很喜欢穿那种鞋头尖尖的,翘翘的绣花鞋。

但是裹小脚对女性身体的伤害非常大,用层层叠叠的长布将脚裹起来,阻止其自然的生长,这种裹脚的陋习,会导致女性的脚部骨骼畸形生长。

而小巧精致的绣花鞋体现的,正是这种病态的审美。

中国古代鞋履:担任人生大事的重要角色,“足下有礼”之孝悌之道

二、 鞋面虽小,内里乾坤大,小小一双鞋诠释的孝道文化

  • 中国古代鞋子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中国古代,鞋子和孝道的关系非同寻常,不管是什么样的鞋子,里面都包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比如从汉魏时期开始,人们就开始把鞋子作为表达孝心的重要物品,慈母眼中笑,游子手中鞋,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中国人的一生,从出生到死亡,都和鞋子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人生大事的时候都会穿特定的鞋。

比如结婚的时候,新人穿的鞋一定要是红色的。这是和整个中华民族的文化都有着联系的,中国人自古以来都认为,红色是一种吉祥的颜色,预示着幸福美满,红红火火,这是一种兴旺的象征。

所以女子在出嫁的时候,一定要亲手做一双红色的鞋子,上面还要绣上火红喜庆的图案,表达自己对婚后生活幸福美满的期待。

中国古代鞋履:担任人生大事的重要角色,“足下有礼”之孝悌之道

除了结婚,还有一件对中国人来说非常重要的大事情,就是家里长辈们的大寿。

在古代,生产力还不是非常发达,人们送的礼物大多都是自己手工制作的东西,每逢家中有老人家举办寿辰的庆祝仪式的时候,家里就会送一双鞋来表达自己的孝心。有的在上面还要精心绣上"寿"字还有"万"字的图案,这个做法是寓意着祝福老人万寿无疆的意思。

不要以为这种方式只是平常百姓家才会有的,在皇室贵族中,这种行孝心的方式也是很常见的。

传说,在文成公主要出嫁去吐蕃和亲的时候,就给自己的父亲唐太宗送上了很多双靴子,因为自己即将要远嫁他乡,以后在父亲寿辰的时候,就不可以常常陪伴在他的身边了,于是就提前将以后每年的贺寿鞋子都准备好,以表达自己的孝心。

中国古代鞋履:担任人生大事的重要角色,“足下有礼”之孝悌之道

二、 寿鞋和丧鞋,生与死里包含的孝义

寿鞋是为了庆祝家里长辈们的生日,但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在去世的时候,人们也会举行一定的仪式去送别亲人。这个时候表达孝道也是很重要的,中国人是非常看重生死大事的,长辈在世的时候注重孝心的表达,长辈去世的时候同样非常重视对已故亲人的孝心表达。

在古代,家里有亲人去世的话,葬礼上一定要穿特定的丧鞋。

因为在丧葬礼仪上,鞋和衣服、头饰一样,都会被人们视为一种标志着生人和已故之人的情感联系,或者血缘关系。

在正常情况之下,家中长辈去世之后,家人们要披麻戴孝,脚上穿的鞋也要换成草鞋或者麻编织的丧鞋,这种丧鞋也被称作"苞屦"或者"菲屦"。

这种丧葬仪式上要穿特定服装的传统,主要来自周代的"五服"礼制。根据这个礼制的规定,在老人去世以后,家人们要按照和这位故去老人血缘关系的远近,来规定穿什么样的孝服和穿孝服时间的长短。

丧葬服饰一共分为五种,每种服饰也都规定了相应的鞋子。其中名为"斩衰"、"齐衰"的衣服,穿的鞋子制作就非常粗糙,古时候将其称为"散履";"布衰"这种衣服,就是需要配一种人工制作稍粗的鞋子,叫做"功履";麻衰的衣服,就要搭配着手工编织的草鞋

在民间的习俗中,一般是把这些丧鞋又叫作孝鞋,因为穿这样的鞋子并不是很舒适的选择,而后辈们选择这样的鞋子穿在亲人的丧礼上,就是为了表达自己对去世长辈的怀念和孝心。

中国古代鞋履:担任人生大事的重要角色,“足下有礼”之孝悌之道

后来孝鞋的制作已经没有周代时候划分得那么明确了,统一都是白色或者青灰色的布面,晚辈们要在鞋的后跟部或者鞋头的位置,镶上红色布条或者圆形布块,具体根据各个地方不同的习俗来选择,主要就是为了寓意后代红红火火的人生。

在古代,近亲去世后辈必须要为之守孝三年,在这样一个大的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之下,人们与死者的关系越是亲近,就越是要穿白色的鞋以表示孝心,旁系亲属哪怕只是个近亲关系,也要按照血缘关系的亲疏远近来划分穿白鞋的时间。

这看上去虽然只是穿小小的鞋子,但是仅仅从这里就可以看出来,古人对孝道的看重,丧礼也是古人对孝道的最后表现。在这个最后的表现中,鞋承担了非常重要的角色,无声地传递着人间真情和世俗人情。

三、 从孩童到老人的"时间轴",鞋子里包含的人生

这世间的道理往往都是相通的,母慈子孝的概念是深入人心。中国人非常看重人伦孝悌,认为天底下最真挚的感情,就是父母与子女的感情。

小孩子出生和老人家去世,都是中国家庭中一等一的大事。

每当一个新生命降临在家庭中的时候,父母亲人就会为他亲手缝制鞋子,大多数都会用动物作为鞋子的造型,主要是虎头鞋,这寓意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够生龙活虎地长大。这一针一线就是长辈们对孩子的殷切希望。

中国古代鞋履:担任人生大事的重要角色,“足下有礼”之孝悌之道

同样当孩子长大之后,父母长辈就会老去,最后离开这个世界,他们离开的时候,孩子又会穿上孝鞋送他们走。

这一来一回之间包含的就是中国人整个人生的时间轴。

结语

鞋作为一种不会说话的物品,它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象征,象征着中国人的审美,反映着中国人千百年来的生活轨迹。它贯彻着中国人生命的始终,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默默无闻,在人生大事中担任重要角色。

一双鞋或许无足轻重,但是却在中国人最看重的孝道之中挑起了大梁,传递着亲人之间重要的感情。即便是在今天,儿女也还是会在父母生日的时候,送上一双舒适的鞋子作为贺礼以表达孝心,这样的文化绵延数千年,任凭时间怎么变化也没有改变。


参考文献:

《中国鞋文化史》

《履中备载》

《周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