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鞋履:擔任人生大事的重要角色,“足下有禮”之孝悌之道

前言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可以看到,有人把衣服借給別人穿,卻很少見到有人把鞋子借給別人穿的,可見鞋子在人們的個人穿搭中,佔有非常重的地位。

在中國悠久的歷史時間裡,鞋子和中國人的生活關係密切,中國幾千年發展歷程的每一步腳印都有鞋子的身影,它和其他古老的文化一起為我國曆史文明增添了色彩。

而眾所周知,中國傳統古代社會是一個非常看重孝道的社會,因為農耕文明之下,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傳宗接代,為農業生產繁衍勞動力。所以為家族勞動力的生養作出重要貢獻的家族老人,就會被整個家族尊重和愛戴。

中國人對孝道的重視,滲透到了吃穿用度的生活細節的每個方面,鞋,作為人們生活必不可少的物品,自然也和孝道密不可分。

中國古代鞋履:擔任人生大事的重要角色,“足下有禮”之孝悌之道

一、 中國古代鞋子的起源和發展變化

  • 鞋子的起源:從鞋子到靴子,納鞋底的手藝開始出現

中國最早的鞋子是湖南長沙出土的一雙鞋子,不過不是我們現在穿的這種柔軟透氣的鞋,而是原始的用皮縫製的鞋子。

中國的鞋文化,起到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原先中國人都是穿裙子套裝的,但是這種裙裝對於騎馬行軍打仗來說是非常不方便的。

後來到了戰國時期,鞋子出現了變革,人們開始穿靴子了。

靴子的出現,就帶動了褲裝的出現,褲子搭配靴子,這樣就可以順利騎馬,進行戰爭中的一系列活動了,所以鞋子的發展對軍事的促進價值是不可忽視的。

秦代的時候,就已經出現了很接近後來手工布鞋的一種鞋子了,將西安兵馬俑腳上穿的鞋子翻過來看,就可以看到非常清楚的密密麻麻的針線痕跡。

這說明在當時,就已經出現了納鞋底的手藝,這種手藝對於鞋子的發展又是一大進步,可以加強鞋子的耐磨損程度,一直到今天這門手藝都還在使用。

中國古代鞋履:擔任人生大事的重要角色,“足下有禮”之孝悌之道

後來,隨著中國養蠶行業的不斷髮展,絲綢的生產量越來越大,生產技術也在不斷進步,人們對於絲綢的使用也就更加多樣化起來了,富貴人家就開始用絲綢面料去製作鞋子了。

  • 鞋子所反映的扭曲人性和審美

鞋子雖然是穿在腳上的,是人們穿著打扮中最下面的一道程序,但卻是最能夠反映人性和審美的一個部分。中國文化中和腳有關係最具有特色的文化,大概就是裹小腳了。

古代中國人對裹小腳非常重視,關乎女性一生的幸福。古代中國人認為女性的腳,就應該是那種小小的"三寸金蓮",小腳就是女性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只有那些粗鄙不堪,地位低下的女子,才會養著一雙大腳。

這樣一雙小巧的腳,就應該要配上一雙精緻的鞋子才合適,所以古代女性都很喜歡穿那種鞋頭尖尖的,翹翹的繡花鞋。

但是裹小腳對女性身體的傷害非常大,用層層疊疊的長布將腳裹起來,阻止其自然的生長,這種裹腳的陋習,會導致女性的腳部骨骼畸形生長。

而小巧精緻的繡花鞋體現的,正是這種病態的審美。

中國古代鞋履:擔任人生大事的重要角色,“足下有禮”之孝悌之道

二、 鞋面雖小,內裡乾坤大,小小一雙鞋詮釋的孝道文化

  • 中國古代鞋子豐富的文化內涵

在中國古代,鞋子和孝道的關係非同尋常,不管是什麼樣的鞋子,裡面都包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比如從漢魏時期開始,人們就開始把鞋子作為表達孝心的重要物品,慈母眼中笑,遊子手中鞋,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

中國人的一生,從出生到死亡,都和鞋子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在人生大事的時候都會穿特定的鞋。

比如結婚的時候,新人穿的鞋一定要是紅色的。這是和整個中華民族的文化都有著聯繫的,中國人自古以來都認為,紅色是一種吉祥的顏色,預示著幸福美滿,紅紅火火,這是一種興旺的象徵。

所以女子在出嫁的時候,一定要親手做一雙紅色的鞋子,上面還要繡上火紅喜慶的圖案,表達自己對婚後生活幸福美滿的期待。

中國古代鞋履:擔任人生大事的重要角色,“足下有禮”之孝悌之道

除了結婚,還有一件對中國人來說非常重要的大事情,就是家裡長輩們的大壽。

在古代,生產力還不是非常發達,人們送的禮物大多都是自己手工製作的東西,每逢家中有老人家舉辦壽辰的慶祝儀式的時候,家裡就會送一雙鞋來表達自己的孝心。有的在上面還要精心繡上"壽"字還有"萬"字的圖案,這個做法是寓意著祝福老人萬壽無疆的意思。

不要以為這種方式只是平常百姓家才會有的,在皇室貴族中,這種行孝心的方式也是很常見的。

傳說,在文成公主要出嫁去吐蕃和親的時候,就給自己的父親唐太宗送上了很多雙靴子,因為自己即將要遠嫁他鄉,以後在父親壽辰的時候,就不可以常常陪伴在他的身邊了,於是就提前將以後每年的賀壽鞋子都準備好,以表達自己的孝心。

中國古代鞋履:擔任人生大事的重要角色,“足下有禮”之孝悌之道

二、 壽鞋和喪鞋,生與死裡包含的孝義

壽鞋是為了慶祝家裡長輩們的生日,但人都是向死而生的,在去世的時候,人們也會舉行一定的儀式去送別親人。這個時候表達孝道也是很重要的,中國人是非常看重生死大事的,長輩在世的時候注重孝心的表達,長輩去世的時候同樣非常重視對已故親人的孝心表達。

在古代,家裡有親人去世的話,葬禮上一定要穿特定的喪鞋。

因為在喪葬禮儀上,鞋和衣服、頭飾一樣,都會被人們視為一種標誌著生人和已故之人的情感聯繫,或者血緣關係。

在正常情況之下,家中長輩去世之後,家人們要披麻戴孝,腳上穿的鞋也要換成草鞋或者麻編織的喪鞋,這種喪鞋也被稱作"苞屨"或者"菲屨"。

這種喪葬儀式上要穿特定服裝的傳統,主要來自周代的"五服"禮制。根據這個禮制的規定,在老人去世以後,家人們要按照和這位故去老人血緣關係的遠近,來規定穿什麼樣的孝服和穿孝服時間的長短。

喪葬服飾一共分為五種,每種服飾也都規定了相應的鞋子。其中名為"斬衰"、"齊衰"的衣服,穿的鞋子製作就非常粗糙,古時候將其稱為"散履";"布衰"這種衣服,就是需要配一種人工製作稍粗的鞋子,叫做"功履";麻衰的衣服,就要搭配著手工編織的草鞋

在民間的習俗中,一般是把這些喪鞋又叫作孝鞋,因為穿這樣的鞋子並不是很舒適的選擇,而後輩們選擇這樣的鞋子穿在親人的喪禮上,就是為了表達自己對去世長輩的懷念和孝心。

中國古代鞋履:擔任人生大事的重要角色,“足下有禮”之孝悌之道

後來孝鞋的製作已經沒有周代時候劃分得那麼明確了,統一都是白色或者青灰色的布面,晚輩們要在鞋的後跟部或者鞋頭的位置,鑲上紅色布條或者圓形布塊,具體根據各個地方不同的習俗來選擇,主要就是為了寓意後代紅紅火火的人生。

在古代,近親去世後輩必須要為之守孝三年,在這樣一個大的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之下,人們與死者的關係越是親近,就越是要穿白色的鞋以表示孝心,旁系親屬哪怕只是個近親關係,也要按照血緣關係的親疏遠近來劃分穿白鞋的時間。

這看上去雖然只是穿小小的鞋子,但是僅僅從這裡就可以看出來,古人對孝道的看重,喪禮也是古人對孝道的最後表現。在這個最後的表現中,鞋承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無聲地傳遞著人間真情和世俗人情。

三、 從孩童到老人的"時間軸",鞋子裡包含的人生

這世間的道理往往都是相通的,母慈子孝的概念是深入人心。中國人非常看重人倫孝悌,認為天底下最真摯的感情,就是父母與子女的感情。

小孩子出生和老人家去世,都是中國家庭中一等一的大事。

每當一個新生命降臨在家庭中的時候,父母親人就會為他親手縫製鞋子,大多數都會用動物作為鞋子的造型,主要是虎頭鞋,這寓意的就是希望孩子能夠生龍活虎地長大。這一針一線就是長輩們對孩子的殷切希望。

中國古代鞋履:擔任人生大事的重要角色,“足下有禮”之孝悌之道

同樣當孩子長大之後,父母長輩就會老去,最後離開這個世界,他們離開的時候,孩子又會穿上孝鞋送他們走。

這一來一回之間包含的就是中國人整個人生的時間軸。

結語

鞋作為一種不會說話的物品,它是一種獨特的文化象徵,象徵著中國人的審美,反映著中國人千百年來的生活軌跡。它貫徹著中國人生命的始終,在中國人日常生活中默默無聞,在人生大事中擔任重要角色。

一雙鞋或許無足輕重,但是卻在中國人最看重的孝道之中挑起了大梁,傳遞著親人之間重要的感情。即便是在今天,兒女也還是會在父母生日的時候,送上一雙舒適的鞋子作為賀禮以表達孝心,這樣的文化綿延數千年,任憑時間怎麼變化也沒有改變。


參考文獻:

《中國鞋文化史》

《履中備載》

《周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