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孝悌人生

有子曰:其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知有矣。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

孔子的弟子有子說:如果有人倫理道德感特別高,那麼如果這樣的人以下犯上,是很少有的。不去以下犯上,而去反叛棄義的人,那就更少了。君子做事應抓住根本把好源頭,只有這樣才能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行。尊重倫理道德的人,才手握仁的根本。

孔子的弟子有子的這句話,表面上把家庭內部的倫理道德抬到了一定高度,他認為如果一個人在家庭內部能把對上對下的關係處理的好,那在外對他人時也會用同樣的態度,因此在結尾時把孝悌和仁放在了同一層面。這讓我想到了漢朝的舉孝廉制度,當時的統治者也同樣認為只有先孝才能做好人民的父母官,才能為國分憂解難,因此百善孝為先並不是一句空話。

這句話的另一層意思,倫理道德相對於犯上和作亂微乎其微,而犯上和作亂這樣的大事,卻始於能否將倫理道德這樣的“小”事做好,因此我們看一個人的好壞,不一定要看他和家人的關係好壞,也可以觀察他是否有一顆熱愛這個世界的善心。因為越小的事越能一斑窺豹,也越能看清一個人將來的為人和處事的態度。如果態度端正則這類人很容易被劃分為仁者,這也許就是孔子儒家思想對有子的影響,讓他完美的表達出瞭如何成為仁者和怎麼辨別一個人是否能擔重任的方法。

這就是儒家,在平淡中彰顯智慧,在家長裡短的小事中洞察人生。

孔子的孝悌人生

孔子的孝悌人生

孔子的孝悌人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