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后和繼後都有兒子選誰繼位?嘉慶帝一念之差和易儲疑雲

自秦始皇掃清六合,始稱皇帝,他也規定了皇帝之正妻稱皇后,然秦朝三主皆不知其女眷事,故而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皇后的殊榮就給了漢高帝劉邦的正妻呂雉,從此以後,皇后的一應制度逐漸完備。

元后和繼後都有兒子選誰繼位?嘉慶帝一念之差和易儲疑雲

西漢皇后之璽

俗話說:“天無二日,民無二主”,在大一統時代,天下只有一位皇帝,在奉行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古代,作為皇帝的正妻,皇后當然也只能有一個,即使歷史有劉聰、宇文贇等奇葩帝王同時冊立多位皇后的事情,但是畢竟不是主流。

其實在古代,因為各種原因,有的皇帝一生確實不止有一位皇后,比如漢武帝,他的第一位皇后陳氏被廢,於是又冊立了新後衛氏,衛氏因巫蠱之禍自盡,漢武帝離世後,群臣又追諡李夫人為孝武皇后,配祀武帝。除了廢黜、被殺,其實還有皇后被害或者病逝後,皇帝新立皇后的事情。

元后和繼後都有兒子選誰繼位?嘉慶帝一念之差和易儲疑雲

影視劇《如懿傳》中周迅飾演的乾隆繼後那拉氏

正如乾隆帝的原配孝賢皇后富察氏離世後,乾隆帝又立那拉氏為皇后,我們便可以稱富察氏為乾隆帝元后,那拉氏為乾隆帝繼後,這在歷史上是不鮮見的。

自周以後,歷朝歷代幾乎都奉行嫡長子繼承製,也便是說由正妻所生年齡最長的兒子繼承家業(若正妻無子,則可立諸庶子中年齡最長者),放之於皇室家庭,就是立皇后最年長的兒子為皇儲,那如果出現元后和繼後都有兒子的情況,那該怎麼選擇呢?

首先明確一個概念,不管是元后還是繼後,她們所生的子女皆為嫡出子女,三代後,歷朝皆子隨母貴,比如漢武帝劉徹在早期只是父親景帝諸子中次序靠後的一個庶子,但因為母親王氏被提升為皇后,他的身份由庶轉嫡,並且是嫡長子,遂擁有了合法的繼承權。但放眼整個歷史,幾乎找不到皇帝要發愁在元后、繼后皇子中擇一建儲的事情,但是這樣的事情就真的被清朝的嘉慶皇帝遇到了。

元后和繼後都有兒子選誰繼位?嘉慶帝一念之差和易儲疑雲

年幼的永琰與時為令貴妃的生母魏氏

乾隆三十九年四月,乾隆皇帝的十五阿哥永琰大婚,迎娶副都統、內務府總管和爾經額之女喜塔臘氏為嫡福晉,七月十五,永琰的養母慶貴妃陸氏病逝,次年正月二十九,永琰的生母令皇貴妃魏氏逝世,連遭哀痛的永琰在那段歲月一定很難過,這一對新婚夫妻相偕相伴,走過了那段灰色時間。

乾隆五十一年,乾隆皇帝再次給兒子指了一位側福晉,她是完顏家的女兒,可是她紅顏薄命,數年後就逝世了,於是,乾隆帝將曾任愛女十公主侍讀的禮部尚書恭阿拉之女鈕祜祿氏指給兒子繼任側福晉。

元后和繼後都有兒子選誰繼位?嘉慶帝一念之差和易儲疑雲

孝淑睿皇后喜塔臘氏畫像

嘉慶元年,乾隆帝禪位給皇太子顒琰,嫡福晉喜塔臘氏被冊立為皇后,側福晉鈕祜祿氏冊立為貴妃。次年初,年僅38歲的皇后喜塔臘氏崩逝,嘉慶帝追諡她為孝淑皇后,就在同年五月,太上皇命貴妃鈕祜祿氏繼立中宮,先冊立為皇貴妃,待孝淑皇后喪期滿則繼立之。

這位皇貴妃娘娘眼瞧著就要母儀天下了,可是公公乾隆帝偏偏就在乾隆四年崩逝,又一次守了兩年的國喪後,鈕祜祿氏終於正位中宮。從嘉慶帝迎娶喜塔臘氏到崩逝,兩位正妻先後為他生育了三位嫡出皇子,分別是皇次子綿寧、皇三子綿愷、皇四子綿忻。

  1. 皇次子綿寧 乾隆四十七年八月初十生
  2. 皇三子綿愷 乾隆六十年六月二十二生
  3. 皇四子綿忻 嘉慶十年二月初九生
元后和繼後都有兒子選誰繼位?嘉慶帝一念之差和易儲疑雲

其實,清朝的皇位繼承製度與之前歷朝有著相當的區別,清朝並未實行嫡長子繼承製,皇太極和順治帝都是貴族會議推舉產生,康熙帝和雍正帝都是先帝以遺詔的形式確立的繼承權,雍正帝經歷了激烈殘酷的九王奪嫡,他對儲位爭奪有著相當大的忌憚和反感,為了杜絕儲位之爭,他創立了秘密立儲制度,即皇帝生前不立太子,皇帝逝世後由大臣至乾清宮正大光明牌匾後找到裝著立儲密旨的匣與皇帝近身保存的密旨對照,無誤後宣讀立儲詔書。

元后和繼後都有兒子選誰繼位?嘉慶帝一念之差和易儲疑雲

《延禧攻略》中秦嵐飾演的富察皇后

這樣,皇子和大臣在事前並不知道誰是儲君,這樣就杜絕了皇子與大臣之間的結黨。但是,這並不代表清朝的皇帝就不想立嫡,就拿嘉慶帝的父親乾隆帝來說,他在位初年,寄希望於皇后富察氏所生的二阿哥永璉和七阿哥永琮,但是這兩位皇子皆不幸早夭,後來的十二阿哥永璂又因為繼後之事失寵。到了乾隆三十八年,十七個兒子死的死、出繼的出繼、失寵的失寵,唯有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五子永琰、皇十七子永璘在側,而永璇傷殘、永璘幼小、永瑆又吝嗇異常且無人君之像,故而只得立永琰為嗣。

乾隆帝自己沒能享受到立嫡長子的榮耀,所以寄希望於兒子永琰,當得知兒子的嫡福晉喜塔臘氏誕育了綿寧後,乾隆帝心裡非常高興。

元后和繼後都有兒子選誰繼位?嘉慶帝一念之差和易儲疑雲

綿寧元妻鈕祜祿氏

在嘉慶元年,乾隆帝親自為孫兒綿寧選定了出身滿洲鑲黃旗的鈕祜祿氏為嫡福晉,鈕祜祿氏出身高貴,是清初重臣額亦都、遏必隆的後代,康熙帝孝昭仁皇后和溫僖貴妃的同族宗親,也是乾隆帝生母孝聖憲皇后的遠房親族,可謂是華貴無比。

乾隆帝的如此重視,而綿寧又是嘉慶初年嘉慶帝唯一長成的皇子,其實他的身份在當時已經是不言自明瞭,而且就在嘉慶四年,嘉慶帝秘密立儲,冊立皇次子綿寧的為皇太子。一切似乎已經塵埃落定了。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嘉慶帝的心中似乎也有了一些新的想法。

元后和繼後都有兒子選誰繼位?嘉慶帝一念之差和易儲疑雲

和碩智親王金印

不可否認的是,在嘉慶二十年甚至更晚一些之前,綿寧都是嘉慶帝屬意的繼承人,具體原因如下:

  1. 綿寧雖然是皇次子,但是諴貴妃在潛邸所生的長子早逝,綿寧是事實上的長子,母親又是元妻嫡福晉喜塔臘氏,是當之無愧的嫡長子。
  2. 綿寧幼年和少年時很受乾隆帝的喜愛,作為相當長的時間裡嘉慶帝唯一的兒子,他自然也是相當喜愛。
  3. 嘉慶帝對元妻孝淑皇后十分寵愛,一對少年夫妻相伴相扶,感情很深,孝淑皇后還沒來得及享受幾天皇后的榮耀就離世了,嘉慶帝心中必然是難過和惋惜,自然會對喜塔臘氏的兒子更加用心的培養。
  4. 綿寧的兩任嫡福晉,元妻鈕祜祿氏和繼妻佟佳氏分別是乾隆帝和嘉慶帝親自選的,都是系出名門的大家閨秀,兩任皇帝對綿寧的重視不言而喻。
  5. 在天理教攻打紫禁城時,綿寧組織皇宮侍衛進行抵抗,並且親自射殺了兩名天理教徒,
    嘉慶帝回宮後,十分讚賞綿寧,將抵抗天理教進攻的首功冠在了他的身上,封之為和碩智親王。爾後更是百般器重。

那既然如此,綿寧的儲位那是鐵穩啊,怎麼會說嘉慶帝要做選擇呢?其實,綿寧這位準儲君到底怎麼樣,嘉慶帝心裡是絕對有數的。

元后和繼後都有兒子選誰繼位?嘉慶帝一念之差和易儲疑雲

清《萬國來朝圖》局部

皇帝有三個兒子,長子則面貌涼薄,人且凡庸。第二子則廣頰豐耳,人亦寬弘。第三子則最為穎悟,有文藝,年雖少而頗練達事務,皇帝最喜歡他也。—《同文匯考》

這段文字是李氏朝鮮派往北京的使節樸綺壽所寫,時間是嘉慶二十二年春,乍一看這位使者說的不對啊,嘉慶帝在當時可是有四個兒子啊,但是在當時,如妃所生的皇五子綿愉年僅3歲,樸綺壽沒見過或者沒聽過他的什麼事的可能是有的,而從樸綺壽的描寫來看,這裡面的三子分別就是綿寧、綿愷和綿忻,前文已敘,嘉慶帝長子早逝,綿寧是事實上的長子。而且,李氏朝鮮深奉嫡長子繼承製,嫡子的地位是非常崇高的,深受朝鮮文化影響的樸綺壽可能把三子的皇子齒序省去,而以其嫡出齒序論之,正好嘉慶帝有三個嫡子。

從樸綺壽的文字來看,他應該是親眼見過綿寧和綿愷的,而綿忻有可能只是聽聞卻未能謀面,因為在三位皇子中,前兩位都述說了樣貌,綿忻卻只說了才能和皇帝的喜愛。

元后和繼後都有兒子選誰繼位?嘉慶帝一念之差和易儲疑雲

道光帝畫像

不得不說,樸綺壽眼光獨到,從現在的道光帝畫像來看,那可不就是一個面貌涼薄、庸碌無為小老頭樣,他的平庸在他的執政生涯中也是暴露無遺。樸綺壽對綿愷的描述只涉及外貌和性格,但對綿忻可就不一般了。

綿忻當時年僅12歲,樸綺壽卻能說出他如此多的優點,還特意指出嘉慶帝對他的格外寵愛,可見綿忻的受寵是當時的朝野共識,至少樸綺壽在京師是聽了不少這樣的話。

元后和繼後都有兒子選誰繼位?嘉慶帝一念之差和易儲疑雲

瑞親王綿忻書法

封皇三子綿愷為惇郡王。皇四子綿忻為瑞親王。皇長孫奕緯為貝勒。 —《清仁宗實錄》

在嘉慶二十四年正月,嘉慶帝對子孫進行了一輪分封,繼後嫡出的兩位皇子,分別被封為郡王和親王。帝制時代,禮儀尊卑秩序十分明確,可是嘉慶帝竟然做出了封四子為親王而三子為郡王的事,這對一生循規蹈矩的嘉慶帝來說確實是一件怪事。但也從側面證明了嘉慶帝很喜歡綿忻之事不是樸綺壽的訛傳。

“琰圭,琰半以上,又半為瑑飾,諸侯有為不義,使者徵之,執以為瑞節也。”—《周禮·春官·典瑞》

元后和繼後都有兒子選誰繼位?嘉慶帝一念之差和易儲疑雲

圭之尖銳為“琰”

在之前,筆者曾撰文述說乾隆帝繼嫡子永璂的名字由來,證明在永璂剛出生時,乾隆帝對他是滿懷期待的。今日,不妨再用此方法看看綿忻的封號,瑞,從玉,本義指一種信物,通常用玉製成,而古代象徵王權、行政權的玉璽、官員印信大多都是用玉製成。在《周禮》中,嘉慶帝的名字“琰”與“瑞”併為征討不義之象徵,從小熟讀古籍、深受儒家文化薰陶的嘉慶帝又豈會隨意指一個字給愛子呢?由此也可看出在當時嘉慶帝已經動了易儲的心思。

如果有人說這是不是太縹緲了,那嘉慶帝撤出正大光明匾額後匣一事絕對是個力證嘉慶帝猝崩於承德避暑山莊時,沒來得及留下遺言,而且群臣找不到嘉慶帝隨身的那份立儲密旨,就趕緊派人返回京城,通知留守皇宮的皇后鈕祜祿氏並尋找在正大光明牌匾後的密旨,可是立儲密旨依舊沒有找到。

現存的史料中幾乎都沒有正面提及正大光明匾額後鐍匣被撤出一事,但是從當時皇后鈕祜祿氏的表現來看,此事絕對實錘。

元后和繼後都有兒子選誰繼位?嘉慶帝一念之差和易儲疑雲

孝和睿皇后畫像

二十五年八月,仁宗幸熱河崩,後傳旨令宣宗嗣位。—《清史稿•后妃傳》

試想,如若當時在正大光明匾額後找到了立儲密旨,何須皇后傳旨?這樣做既違背了祖訓和家法,又容易引起禍端。

再試想,如果在懿旨傳達後,立儲密旨又找到了,上面寫著的是其他皇子的名字,滿朝文武、后妃嬪御、宗室諸王該怎麼辦?

但恐倉猝之中,大行皇帝未及明諭,而皇次子秉性謙沖,素所深知。為此特降懿旨,傳諭留京王大臣,馳寄皇次子,即正尊位。—《清宣宗實錄》

筆者初時想,皇后是後宮所有皇子公主的嫡母,不管誰即位,她都是鐵打的皇太后,何況她立的又不是自己的兒子,如此大公無私應該是她深知嘉慶帝的心意才這樣做的。而在鈕祜祿氏下發的懿旨中有一句關鍵性的話:“大行皇帝未及明諭”,這更說明當時群臣根本沒有找到立儲密旨,不管是承德還是京城。

本月二十五日皇父聖躬不豫,至戌刻大漸。子臣震驚哀慟,五中摧裂,昏迷失據。維時御前大臣、軍機大臣、內務府大臣恭啟鐍匣。有皇父御書嘉慶四年四月初十日卯初立皇太子旻寧硃諭一紙。—《清宣宗實錄》

元后和繼後都有兒子選誰繼位?嘉慶帝一念之差和易儲疑雲

承德外八廟,嘉慶帝北上熱河時曾路過此地

我們姑且認為皇后鈕祜祿氏確實是出於公心,為了穩定朝政才如此舉措,但綿寧在接到懿旨後的舉動更讓人疑竇叢生。在給鈕祜祿氏的回信中,綿寧竟然說在嘉慶帝駕崩當時大臣們就恭啟鐍匣,要迎立他為皇帝,這可真是前後打臉啊。不僅如此,在《清史稿》中禧恩傳和兩位軍機大臣託津、戴均元傳對此事也是完全不同,二大臣傳記載與道光帝給繼母的回信相同,但禧恩傳的記載卻與鈕祜祿氏的懿旨相符,而道光帝主持編纂的《清仁宗實錄》與自己給繼母的回信也是一致的,言至於此,事已自明。

嘉慶帝當然不會無緣無故撤出正大光明牌匾後的鐍匣,這一點已經足以證明,他要易儲。易儲的對象毫無疑問正是瑞親王綿忻。那為什麼嘉慶帝沒有重新寫好立儲密旨再把鐍匣放回去呢?

元后和繼後都有兒子選誰繼位?嘉慶帝一念之差和易儲疑雲

嘉慶帝畫像

其實,嘉慶帝如此行事的最大可能就是他想繼續觀察觀察,看看這幾個兒子到底怎麼樣,因為嘉慶帝對自己的長壽信心滿滿。

將來朕七旬萬壽時,著軍機大臣存記。前一年提奏,不準各衙門復行懇請建設經壇,以杜繁文而崇實意。 —《清仁宗實錄》

在嘉慶帝六十大壽時,群臣提議設立十三個經壇為嘉慶帝誦經祈福,嘉慶帝當時同意了,可是過完生日,大臣突然說這一個經壇就要賞銀千兩,這可讓一生節儉的嘉慶帝不高興了,但是過生日又不能責怪底下人的用心,就有了上端的一道諭旨。從這道諭旨來看,嘉慶帝對自己的長壽還是很有信心的,畢竟還想著七十大壽呢?

元后和繼後都有兒子選誰繼位?嘉慶帝一念之差和易儲疑雲

嘉慶帝昌陵

此時的嘉慶帝不是盲目樂觀,六十歲的人了,幾乎沒生過什麼大病,父親乾隆帝89歲崩逝,長兄(八哥)永璇現年76歲,次兄(十一哥)永瑆現年69歲。可是嘉慶帝萬萬沒想到這六十大壽就是自己的最後一次生日。嘉慶帝猝崩之事被很多人演義為雷劈而死,但是根據清朝檔案和史料記載,遼寧師範大學的清史學者喻大華教授推測,嘉慶帝應當死於在中暑和騎馬後因大運動量導致多年隱伏的心腦血管疾病的突然爆發。

既然嘉慶帝抱著想再觀察觀察的態度審視自己的幾個兒子,自然也就沒急著重新寫好密旨,可惜歷史沒有給嘉慶帝這個機會,突然的離世使得他的易儲計劃被打斷,清朝也在道光帝的帶領下走向了深淵。

元后和繼後都有兒子選誰繼位?嘉慶帝一念之差和易儲疑雲

蔚鸞文章溯源說:筆者查詢孝和睿皇后事蹟時發現道光帝即位竟然是她傳旨而立,深感奇怪,細加查詢後經過整理和思索,遂作此文,至於孝和睿皇后為何“大公無私”,平臺上有前輩大佬文章論證,在此不再贅述。歡迎文友指正,願與文友探討。

往期文章:

乾隆帝輕視繼後的嫡子嗎?對比他十三個兄弟的名字就不難發現真相

愉妃地位不低,乾隆帝又看中永琪,為什麼她沒有畫像流傳下來?

為傳統的土壤播種為你留下回憶|白話清朝博採眾長的皇后諡號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