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旁觀者,記錄一次託人辦事

去一個認識的大姨單位辦事,大姨喊著我說幫她個忙,晚上一起打個球。實際上她宴請領導的,但是不能明著說宴請,而是說約著打場羽毛球。


給我安排的任務是晚上開車,所以我不用喝酒。對方坐主陪,但是肯定是我們這邊買單,誰是主陪誰就有發言權,由他來定規矩,規矩是主陪三口副陪三口乾一杯,也就是六口喝2兩半。他們帶完酒以後,就是我們回敬。我們這邊就開始更新了規則,四口一杯,叫四季平安酒。畢竟人多,十多個人。這麼一圈下來,每人就至少喝了一斤白酒。然後又單獨表示,於是每人又喝了半斤,而且主題明確,最初談的全是球,後來談的全是她閨女,而且我們這些人每個人都要表達一遍訴求,意思是希望領導們多多關照。
當時我就在想一個問題。很多時候,我們這些農二代與城二代看似有相同的機會,其實不同,我們是有相同的准入門檻,但是有不同的提拔門檻,看似大家工作表現都差不多,為什麼人家提的這麼快?貌似跟領導走的也不近?功夫都在幕後。
席間,每個人都說著客套話,而且酒前酒後是兩個人,很有意思。以前我是喝酒的人,應該也是他們的狀態,如今作為清醒者看他們,反而覺得挺滑稽的。每個人都在表演,而且表演的如此自然,該說什麼臺詞該做什麼動作,又準確又熟練,以至於每個人都沒有覺察到自己在演戲,都入戲了。
整場下來,雖然談的都是感情,但是其實是來談業務的,談生意的,只是這個生意是自己閨女的工作。其實打球、喝酒都只是前奏。最後的核心是大家走後,她去領導家坐的那三五分鐘,那才是生意。

作為旁觀者我深刻明白了一個道理,就是對於友情,他們跟老百姓是不同的。例如我們求人幫忙都是希望怎麼著?希望對方能給我們行個方便,我們佔點便宜。而他們則不同。他們友情是友情,生意是生意,友情可能只是生意的敲門磚,但是一定會採取多贏的合作模式,而不是說你輸我贏。
可是在生活中,能做到這樣的很少。說句難聽的,我們總是高估自己,總覺得我們認識,是好朋友,平時對你又這麼好,關鍵時刻你能不出手嗎?所以任何時候辦事,都要想互惠因素,而不是靠臉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