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董卓是怎麼死的?

每一朝代,每一朝代的各個時期,都有培育人才的主要方式,或者說幹部的主要來源。東漢末期,幹部來源於這幾個方面:一是世宦子弟,二是宦官子弟,尤其以靈帝一朝為甚,三是投軍邊疆的將校。

董卓是從軍頭到朝廷大佬的典型,但是這位出身於西北偏僻之地的將軍,雖然官越做越大,可心裡卻越來越怯。從洛陽遷都到長安,名義上是受《石包讖》的指導,實際上還是內心發怯,這種怯,有理性的擔心害怕,因為“山東兵盛”。同時我認為也有潛意識的心理不安,小地方出來的人,到了大都市都有這種不安,所以他覺得長安距家鄉近點,起碼聽著陝西話心裡忠實一點。

這還不算,董卓到了長安,又“築塢於郿”,史稱“郿塢”,塢者,小城堡也。這個郿塢的城牆高厚皆七丈,裡面儲存了三十年的生活必須品,當然還有大量的金銀財寶。這種保守到極端可笑的心態很有意思,做到太師位極人臣,再進一步就是篡奪自做天子,是所謂勢成騎虎。到這個份上,明擺著絕無退路,董卓這個時還想著安全退休,“不成,守此足以畢老”,以為鑽進這個寶貝烏龜殼就可以百毒不侵萬人莫敵,豈不可笑。

三國時董卓是怎麼死的?

郿塢


膽識膽識,這兩個字是相互激發的,有膽就有識,有識就有膽,董卓這種小地主保守心理是和他小地主見識有關的。 這種保守的安全觀在所謂的封建時代一直存在,包括西方的城堡,也是這種心理的折射。

在都城裡建個城堡不是更安全嗎?董卓居然在都城外再建一個強悍的城堡,難道是擔心僭越皇宮?如果當時科技能力足夠,相信董卓一定會造一個鋼鐵城堡,晚上睡進鐵甲車裡。

董卓的敗亡是一次典型的刺殺加政變,不過執行刺殺任務的不是一般意義上的政敵或仇家,而是與自己“誓同父子”的呂布。

從正史的記敘來看,呂布與董卓的之間的矛盾,不過是呂布“嘗小失卓意,卓拔手戟擲布”,再加上呂布和董卓的一個婢女有私,心下忐忑。人在恐惶之下會變得毅然決然,由擔心被吃掉到決定反噬對方,往往就在一念之間,王允揣透了呂布的心理,幾句話就挑撥了董呂之間的關係。

三國時董卓是怎麼死的?

王允


董卓到死都沒有想明白,自己的義子呂布怎麼會叛變,按照董太師他老人家的設計和安排,呂布是最強悍保安體系裡最後的一環,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只要喊一聲“呂布何在”?一切問題都不是問題。但是萬萬沒有想到,正是他認為最安全的地方出了問題——不要相信自己最相信的人,這是董太師在陰間對後人的忠告。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是《三國演義》演義歷史最成功的地方之一,也是最精彩的段落之一。“卓又使布守中閣,而私於傅婢,益不自安。”就是這麼一句話,《三國演義》把它豐富渲染成了“貂蟬和三人男人的故事”,不論情節還是人物性格,都宛如真實發生過的一般。

“十人命九姦情”,關東十八路諸侯折騰了半天,不如貂蟬一個女子的戰鬥力強大。 朝廷水深,不太適合董卓這樣的粗人玩,這個遊戲需要心思更縝密的人來玩。

三國時董卓是怎麼死的?

董卓之死


董卓在朝廷最信任王允,在自己身邊最信任呂布,結果被這倆最信任的人謀殺了,修築超級結實的郿塢又何必呢?蘇軾詩云:

衣中甲厚行何懼,塢裡金多退足憑。

畢竟英雄誰得似,臍脂自照不須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