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杭州要改造300個老舊小區 拱墅區變化最大

都市快報訊 杭州市建委昨天公佈,今年杭州計劃改造300個老舊小區,總建築面積超1200萬平方米,將惠及15萬戶住戶。截至3月底,有13個項目已完成招投標並實際開工。

市區兩級建設部門今年還將推行“不見面”審批制度,探索簡化老舊住宅小區改造項目審批流程,加快改造項目進度。“為了鞏固老舊小區改造成果,我們還堅持在改造完成後引入物業服務,將落實長效物業服務,作為綜合改造的主要目標之一。”杭州市建委有關負責人說。

老舊小區改造居民是主角 共建共治新模式發揮作用

今年,杭州要對300多個老舊小區進行改造,數量較多的是拱墅區、臨安區、下城區、西湖區和上城區。

拱墅區是“大戶”,有90多個社區參與其中。其中,運河畔的小河路295號,已在3月18日率先開工。

小河路295號是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建造的老小區,配套設施缺乏、違章搭建嚴重、停車位不足等問題突出,直接影響居民生活質量。

這次改造和以往不同,與建設單位代表簽署《安全生產責任書》和《小區施工公約》的,不再是社區領導,而是小區的居民議事會成員。

“這次小區改造,從頭到尾我們都參與其中,感覺我們老百姓成了主角。小區里人人都是監督員。”60歲的冷美娣去年成為小區議事會成員,也是拱墅區老舊小區改造從“要我改”變成“我要改”的參與者之一,“我們這裡既沒物業又沒業委會,在別的小區可以快速解決的事情,我們這裡經常行不通。成立居民議事委員會,大大推動了改造進程,也讓居民在小區改造中更有主動性。”

議事委員會的成員大多是黨員、樓道小組長等,對小區的事情都很熱心。單單為了確定前期設計方案,就往每戶居民家中跑了不下3次聽取意見,還開過3次討論會。

“可以說,小區裡每幢樓的顏色、每棵草的位置,都是由我們自己定的。”冷美娣說。從去年9月開始,居民議事會前後徵集了四大類24項改造措施,小區改造項目預計今年10月完工。

杭州市建委表示,“居民主體、政府引導、社會參與”共建共治新模式,在杭州老舊小區綜合改造提升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大到小區經營管理、加裝設施設備、後期維護管理,小到地面修補、牆壁防水粉刷、扶手修繕等,都通過“雙2/3”原則(所在樓棟專有部分佔建築物總面積2/3以上的業主且佔總人數2/3以上業主同意),融入了很多居民集體智慧。

引入社會資本建設停車樓

實施健康碼智能門禁系統

老舊小區改造完成後,又將會是什麼模樣?

今年6月底前,秋石高架旁的新工社區,會變身為一個功能齊全的現代化社區。除了小區環境要改,居民對居住細節也提出了新建議,管線“上改下”、截汙納管、雨汙分離、綠化提升、消防配套等工作陸續納入,並將設置電動車充電專區、新開河沿線遊步道、居家養老配套、幼兒日託配套等。

小區還將引入社會資本,投入1500萬元建設停車樓,通過建造停車樓、立體機械車庫、社區會客廳架空層停車位等方式,將社區的停車泊位增加到600多個。

目前已經完成改造的流水北苑小區,不僅小區環境煥然一新,還實施了智慧安防系統升級版,採用健康碼智能門禁系統“刷臉”精準識別小區居民。

再來看和睦新村的改造,是一場從空中到地下的全方位改造。屋頂、樓道修整,化糞池、道路側石修整,道路瀝青鋪設,監控佈設,廣播系統穿管等36個分項工程有序進行。同時,通過“保留+修繕”的形式,對廊架、洗衣臺、水杉林等老場景進行主題設置,並向居民徵集老物件、老照片等塑造“幢間小品”,打造具有人文氣息、生活氣息、時代變遷的“跡憶秀帶”。

拱墅區第一所探索0-3歲嬰幼兒照護服務的“陽光小伢兒”托育中心,就設在和睦新村和睦公園廣場的西側,預計今年6月開園。在此基礎上,和睦新村還將原為小區內店面房的20-1號打造為國家級托幼設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