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氣節縱傲骨,即不被蒙元重用也提治國建議

引言:

在中國的歷史上,每到政權更迭時,舊朝之人總是面臨著新一輪的選擇。是繼續效忠舊主,還是擁立新主,將直接決定著每個人的命運。文人常講"文死諫,武死戰。"看似簡單,卻又有幾人能夠真正做到。畢竟在大義與死亡面前,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這種決絕的抗爭的。國家命運與個人命運的關聯性在於利益與情感的牽掛下顯得並不是很重要。其中的利弊得失只有自己知道。而在中國的歷史上卻是比比皆是,個人有個人的說法。但這也只是個人的抉擇與對自己的定位,並不是作為現代人對於古人的批判。

而在蒙古滅金之戰中,在大部分人選擇變節的時候,卻總是有著一部分人選擇了衛道。也有著選擇了另類的抗爭方式,以另一種形式在為這個國家做出自己的貢獻。這其中就有這麼一位奇才,雖然作為政治方面的失敗者,卻在文學與數學方面做出傑出的成就,為我們這個民族留下寶貴的財富與遺產。並且對於政治方面也向忽必烈提出了自己的見解,以期待蒙古人能夠善待金人與漢人,才能真正的穩固統治,而不是光靠著武力征服來維穩。他就是李冶,以自己獨特的方式來為這個民族貢獻自己的力量。

文人氣節縱傲骨,即不被蒙元重用也提治國建議

(圖一 李冶一代文學巨擘)

一、金國有其人而難重用

李冶年輕時就顯示其不凡之才,在元朝名臣事略》中說:"公(指李冶)幼讀書,手不釋卷,性穎悟,有成人之風.從中不難看出他的能力。而他也憑藉著自己的才能當上了金國的官員,且風評與能力均被認可。

只是命運不濟,當時的所在地均州被蒙古人攻克,而他也不願意為蒙古人賣命,最終流離失所,生活困頓。從中也不難看出他的文人傲骨,而當時的蒙古人也沒有擺脫野蠻的狀態,很難以贏得士人的認可與效忠。

文人氣節縱傲骨,即不被蒙元重用也提治國建議

(圖二 忽必烈任用漢人賢士治理封地)

而金國的人才還是有很多的,只是自己並不能重用,或者用人不當,導致資源浪費而國力銳減,難以抵擋當時的純軍事集團蒙古人的的侵略。這也是自身體制與意識的問題,才有重大的失誤。而反觀蒙古人卻有著相當強的實用性。懂得價值利用最大化,才有後來的成功與成就。金國對於人才的使用失衡與不當,導致無法對抗強盛的蒙古征伐,也不得不說是自己的失誤。有人才而不用,放棄自己的優勢而攻敵之長難有不敗之理。

文人氣節縱傲骨,即不被蒙元重用也提治國建議

(圖三 蒙古以武力征服金國)

二、李冶論士顯才識

在蒙古滅金之後,對於如何有效地統治金國舊地,有著自己的難度,畢竟是中原地區,與傳統的遊牧草原地區還是不同的,光靠著舊有的掠奪與征服,難以真正維持長久統治。忽必烈由於自身的環境與母親的教導,使得他的目光能夠長遠,也相對地對於漢文化有著一定的認可度。經經營屬地時任用漢人賢才取得可觀的成就。也就更堅定了對於中原的經營策略。

而對於人才的重視,使得他很快就找到了李冶,探討人才之道,問計於李冶。而李冶也是如實告知。其中就有金國的賢能治國之人,他首推完顏仲德,稱其無論順境與逆境都能保持鎮定態度,且操守很好。其後又探討金軍統帥完顏合答與蒲瓦兩人的品行,李冶說:"此二人無謀兵之略,且被重用,這也是金亡之因"。後又探討古今賢能之臣,均被解答。

文人氣節縱傲骨,即不被蒙元重用也提治國建議

(圖四 李冶隱居潛心專研文學)

最後問其現今局勢與賢能,李冶明確的說到:"國並不缺人才,就看你用不用,規律的運用就是如此。而大王本身就有賢才,只是並不能被完全信任與重用罷了。"從這也能看出,金國的敗亡就在於人才運用的失誤,而且李冶也從側面告知蒙古光靠武力征服是難以站住腳的。只有選賢任能才能持久,否則金亡之禍離蒙古也不遠已。

文人氣節縱傲骨,即不被蒙元重用也提治國建議

(圖五 編撰測圓海鏡完整版)

三、棄官從文,成就巨大

對於一個文人來說,他也是有傲氣的,之所以能夠給忽必烈提建議,也是為了減少不必要的政治迫害與百姓疾苦。從而提出以漢制漢的平衡之道。就是怕蒙古人的野蠻處理會造成更大的動盪與民間的苦難。畢竟以當時的情況來看,金國以難以翻盤,南宋更是自身難保,而蒙古人的統治不可避免。那就只能從根本上來解決民族的仇恨問題,減少不必要的抗爭與統治磨合期。

而他本人也響應號召,去翰林院工作,只是因其思想不自由而棄職,當了不到一年的官。從這也能看出他還是有著自己的操守的。一臣不事二主能充分的說明這個人的心性。因為他當官之時已經顛沛流離33年之久。之後也是這樣的狀態。但是即使是生活條件不行,他卻在文學的成就造詣頗深。

文人氣節縱傲骨,即不被蒙元重用也提治國建議

(圖六 忽必烈接見李冶 縱論天下賢士)

他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到文學研究與創作上。生活的艱辛使得他的文學研究工作是多方面的,包括數學、歷史、文學、哲學、醫學。而最主要的成就是對於天元術的全面總結,也是數學史上的名著《測圓海鏡》!歷時16年完稿,是我國現存最早的一部系統性講述天元術的學說。

而這並沒有阻擋他的研究腳步,隨後又寫成《益古演段》的數學著作。而這一成就比歐洲早三百年左右。再晚年又在文學史上寫出《敬齋古今注》與《泛說》,這都是他的心血之作。還著有《文集》四十卷與《壁書叢制》十二卷。這也能看出李冶是個綜合性的學者,對於數理與文學研究的深化很多。這也造就了他另類的輝煌。

文人氣節縱傲骨,即不被蒙元重用也提治國建議

(圖七 天元術被完善 世界最早)

四、文學史上的一代大家

其實這也不得不說是文人對於政治無奈與失望,甚至是不合作下的另一種抗爭方式。畢竟對於古人來說,政治立場問題向來是很難分出對錯的。畢竟都有一定的侷限性的。只是真正能夠做到保持自身本性與初衷的人只是少數。政治上的失敗,而把精力用於文學研究上,不失為一種保全之道與智慧的傳承。而往往這種傳承更是具有寶貴性。

中國的文學大家都是在於政治無望而又不想浪費自己的才能,從而尋找其他的突破口,進而在這一領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甚至被作為民族的瑰寶而一代代的傳承下去,成為那個時代的縮影與見證。而從側面也能看出,在雜學的研究上,中國的成就並不比西方低,只是重不重視的問題。當然也造就了李冶這個大的文學巨擘!

文人氣節縱傲骨,即不被蒙元重用也提治國建議

(圖八 李冶一生功績圖)

結語:

李冶作為封建士大夫的一員,在面臨著新舊政權交替狀態下的命運抉擇時,從其棄官而選擇著作時就能看出其志向。作為政治上的失敗者只是不想同流合汙,也是官場不得意的情況下,看出了蒙古人對於人才的任用的後果所做出的避世之舉,並不能一展自己所長。只能把精力運用於對科學的創作上,卻成就了另類的巔峰。

從另一方面上來說,治學嚴謹而造詣高深,能夠頂住世俗的壓制與反對中,完成文學與數學的成就,也為後人留下了一次可觀的寶貴財富。也是另一種方式的報國!況且他本身對於政治方面也有著自己的獨到見解與理論,並曾向忽必烈進言,提供了一定的政治建議與用人主張。並指出當時蒙古人的弊端,望其加以重視,並對治下原住民善意對待。並從多角度闡述中原問題,必須重用漢人的賢才,才能真正的做到王朝穩固與世道太平!

這也算是一種曲線救國的策略。同時也看出其政治智慧的高超,他能夠看出忽必烈對於漢人與金人的重視,但是並不信任的心理,所以知道即使為官也得不到重用,且這也只是忽必烈的一種政治手段與制衡措施。而事實也確實如此。在元朝統一天下後,原來的賢能都被閒置,而信任的還是自己的族人,甚至制定嚴格的民族壓迫政策,這也留下了後來的隱患。所以他就選擇隱世而著作也避免了政治的迫害,不得不說很高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