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一顆紮在蒙古南侵戰線上的鐵釘

南宋末年,宋在與蒙古聯合滅亡金朝政權後,南宋統治者希望與蒙古劃定邊界,兩結友好。

一定程度上,蒙古的高層貴族在一定時間內承認了所形成的相持狀態。 但是,當時正處於不斷擴張狀態下的蒙古,自然不會放棄南宋那富足的江南地區。因此在一段時間後,便發動了南侵戰爭。

而南宋,也是蒙古擴張戰爭中“最為難啃的一塊硬骨頭”。蒙古對於中亞東歐等地區的侵襲,異常得順利,但是因為中原漢民族的凝聚意識高度統一,且一直面對北方民族再熟悉不過,同時經濟、生產力都要超越當時世界其他地區太多,所以面對來勢洶洶的蒙古軍隊,南宋軍隊有著較為充足的軍力和物資去對抗那幫野蠻的蒙古鐵騎。

公元1234年,宋蒙聯合滅金,南宋一雪靖康前恥,同時南宋發起了收復北方三京的戰役。由於進入相持狀態的蒙古軍隊認為南宋軍隊侵犯了他們的勝利果實,而後蒙古軍發兵南下,與南宋北上的軍隊激戰,被打敗。至此,持續四十多年的蒙宋戰爭爆發。

襄陽:一顆紮在蒙古南侵戰線上的鐵釘

一、蒙古第三次南侵戰爭

南宋末年,鹹淳年間,蒙古第三次南侵戰爭爆發。由於上次南侵大戰中,蒙哥葬身川蜀戰場的釣魚臺,因此蒙古內部一度陷入權力真空。此時處於荊襄地區戰線的忽必烈,為爭奪汗位,他便從湖北返回北方。戰線再度平緩,南宋也著重調整防線軍力,此時的忽必烈已經有吞併南宋一統版圖的野心,南宋統治者也不敢懈怠,存亡危機已經蓄勢待發。

公元1267年,蒙古大軍再度南下,捲土重來。忽必烈大力啟用宋朝降將,以漢人對付漢人,雙方大戰形勢再度陷入異常膠著的戰況。

襄陽:一顆紮在蒙古南侵戰線上的鐵釘

鑑於前幾次南侵戰線都是越過秦嶺,自巴蜀地區而下,席捲川蜀地區,但是遭到南宋四川地區軍民依託川蜀地區有利的山地條件,有效地實施了頑強阻擊,也使得蒙古方面損失不少戰力,尤其是蒙哥身死釣魚臺,這也是直搗歐洲的蒙古鐵騎大軍,而因此被歐洲人稱為“上帝之鞭”的蒙古勢力集團,第一次自統治上層的軍事統帥面臨了死亡危機。

這不僅使得蒙古改變了從前極其野蠻的軍事戰法,自蒙古大軍中忽必烈為首的蒙古統治階級貴族,開始思量如何以特殊的制勝之道,戰勝這個極為難啃的硬骨頭--華夏封建王朝“宋朝”這一有著極其頑強抵抗力甚至是毀滅力量的漢族政權。

所以,自蒙哥戰死,忽必烈奪權成功繼承汗位後,便開始自北方投降的眾多漢臣中,選拔賢能之人,開始大力倡導學習漢制,改革統治禮法等;一些北方蒙元統治地區的漢族士人階層,便投效忽必烈帳下,

為忽必烈鞏固北方統治和南侵戰爭獻計獻策;而一些南宋邊疆將領,在面對蒙元聲勢浩大與來勢洶洶的戰力衝擊下,對宋廷奸臣當道而按兵不動,一兵不援的情況徹底寒心,在迫於無奈情形下,為保障百姓生機和希望,便投降於蒙元。

襄陽:一顆紮在蒙古南侵戰線上的鐵釘

二、蒙襄戰役

公元1268年,蒙古鐵騎打到襄陽附近,開始進行對襄陽進行長期的爭奪。

而南宋方面,守襄陽的是將領呂文煥,他以襄、樊兩城聯繫牢靠為依仗,加之備足的糧草與襄陽易守難攻的區位優勢,便開始了長期的圍困與反圍困持久戰。

呂文煥乃南宋末年將領,於南宋鹹淳年間,受命鎮守襄陽。南宋方面深知,蒙古南侵來勢洶洶,所以便早早做足了準備,糧草也夠長期作戰所用。蒙古第二次南侵戰爭中,襄陽陷落,後來蒙古大汗蒙哥戰死釣魚城,蒙古軍收縮戰力。

襄陽:一顆紮在蒙古南侵戰線上的鐵釘

之後於公元1251年高達收復襄陽,為建立可靠的抗蒙戰線,南宋朝廷對襄陽的戰略性也愈發重視。宋理宗調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至1267年之前,經過十餘年的的大力經營,襄陽再度成為城高池深兵精糧足的重鎮,成為南宋依託長江天險建立的抗蒙防線中長江中上游的鋼鐵屏壁。而這十幾年中,襄陽防守的主要力量,便是呂文德集團。

呂文德兄弟所建立的軍事集團的戰鬥力也是不容小視的,而後期鎮守襄陽的便是呂氏兄弟的呂文煥,他們在襄陽地區經營十餘年,憑據襄陽夾漢水,地勢險要,城牆堅固的有利地形,特別是在十餘年的準備下,守備措施相當充分,物資儲備非常豐富。因此使得攻擊蒙古軍雖然攻勢急切,但短時間內根本拿不下襄陽,這便是呂氏兄弟的最大依託。

襄陽:一顆紮在蒙古南侵戰線上的鐵釘

三、宋廷昏聵,襄陽未破,但無奈舉城投降

公元1268年下旬,蒙古將領阿術開始對襄陽的襄城進行圍困,對襄陽的安陽灘發起大規模進攻,企圖從水路進犯襄陽,切斷襄陽的襄城和樊城之間的聯繫。呂文煥利用蒙古軍不習水性,而聯合樊城水軍一度擊退蒙古軍,而後呂文煥發起對蒙古軍的反包圍作戰,但是為保證有效力量的後續守城,呂文煥並未高歌猛進追擊敵人,而是返回襄陽修整,補充力量。

不久,蒙古軍再度來襲,這一次他們採用西征中亞歐洲所獲取的阿拉伯攻城技術,投石機、火炮等,對襄陽進行更加猛烈地正面攻勢,正是由於呂文煥早做準備,加固城牆,安排輪值防守等,才使得免於大量人員傷亡,襄陽也得以保全。

襄陽:一顆紮在蒙古南侵戰線上的鐵釘

在見攻城無效後,雙方開始進入相持狀態。後來忽必烈派遣北方降蒙漢將,並新練水軍,以漢制漢法漢人,來對付同樣守襄陽的宋朝漢人。由於開戰前夕,蒙古誘詐和談,雙方於襄陽城外開設榷場,而負責襄陽周遭諸事宜的呂文德犯了一個大錯誤,他誤以為蒙古真的要和談,便允許了。

在後撤一部分軍隊後,蒙古軍隊趁勢於城外築起堡壘,由於襄陽城外和近處的戰略條件,不利於宋軍一方,使得後面呂文煥率領軍隊抵抗蒙古攻擊增加了不少難度。

在前幾次的抵抗蒙古南侵的二十幾年征戰中,經過南宋呂氏軍事集團與宋王朝大力的扶持和經過大量人力物力的經營,襄陽成為了南宋依託長江天險而樹立的抗蒙重鎮。

襄陽:一顆紮在蒙古南侵戰線上的鐵釘

自1268年後,在任用漢將、新練水軍,蒙軍而後開始對襄陽開始新一輪攻勢。雙方由此展開圍困和反圍困,襄陽的優勢也開始一點點地被消耗殆盡。自江淮地區的張世傑援軍支援未果,以及四川馳援的夏貴也被集結襄陽周圍的蒙古軍所擊退。

之後雙方以襄陽為中心,集結了近30萬軍隊的規模,呂文煥孤軍堅守,蒙古軍大力圍困,宋朝援軍屢屢失敗。最終由於樊城被蒙古新練之水軍破城屠盡全城後,襄陽呂文煥失去最後依託,做了選擇,無奈投降了蒙元。面對絕境的時刻,為保證襄陽全城百姓的安危,也對宋王朝的腐敗無度最終失望,呂文煥面前,也只擺下了一條路:投降!

襄陽:一顆紮在蒙古南侵戰線上的鐵釘

四、小說裡的蒙襄戰役

在金庸先生的作品《神鵰俠侶》中,鎮守襄陽的是郭靖夫婦。郭靖夫婦俠肝義膽,義薄雲天,為國家守一城,天下英雄紛紛來響應,投奔共舉抗蒙大旗之義軍,紛紛不絕,聲勢浩大,戰力強盛,面對蒙古大軍的數次攻勢,都抵抗了下來,甚至小範圍擊潰了蒙軍。

在小說《神鵰俠侶》的劇情高潮部分,為救被蒙古方面金輪法王劫持的郭襄,楊過駕雕而來,一戰擊潰金輪,單騎殺死蒙古大汗蒙哥,蒙古軍一舉潰退。但是,小說也終歸是小說,是理想化的劇情,並非史實,歷史上的襄陽戰役著實慘烈。

襄陽:一顆紮在蒙古南侵戰線上的鐵釘

五、小詩文有話說

襄陽,作為南宋最後的喘息之刻,建立起的自西而東的抗蒙防線,作為防線上的門戶之地,承受了最大蒙軍衝擊,也發揮了最大的抵抗力量,是南宋軍民拼盡全力保家衛國,拋頭顱灑熱血的一個最為深刻的縮影。

襄陽戰場,也是紮在蒙古南侵攻勢上,讓蒙古方面極為劇痛的一根扎得極深的芒刺或一顆扎得極深的鐵釘,讓他們動一動都要付出巨大代價。

參考文獻:《宋史》、《元史》、《神鵰俠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