崖山海戰中,陸秀夫揹著皇帝投海殉國,為南宋留住最後一絲尊嚴

唐太宗李世民曾賦詩一首贈與自己的臣子蕭瑀,述說忠臣的定義,並對蕭瑀進行了肯定。詩中那一句

“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流傳至今,成了人所共知的至理名言。

如果將中國的歷史翻開到南宋末年,忠臣在這個常被我們忽略的動盪時期,往往更加凸顯出不屈不撓的錚錚鐵骨。

在面臨蒙古騎兵冷硬的鐵蹄旋即而至的時刻,岳飛成了大宋最後的反攻,文天祥成了大宋最後的堅持。

崖山海戰中,陸秀夫揹著皇帝投海殉國,為南宋留住最後一絲尊嚴

岳飛

而公元1279年,於廣東崖山“負帝投海”的陸秀夫則成了大宋最後的尊嚴。


公元1238年,也就是南宋嘉熙二年,陸秀夫降生在楚州鹽城的一戶商人之家,他3歲時,因舉家搬遷而定居於鎮江,之後家裡又陸陸續續添了幾個弟弟妹妹,這一大家人好不熱鬧。

陸秀夫小的時候,性情內斂穩重,一心向學,非常羨慕鄰居家能去私塾讀書的小夥伴。

崖山海戰中,陸秀夫揹著皇帝投海殉國,為南宋留住最後一絲尊嚴

陸秀夫幼時

一年的除夕日,陸秀夫的父親召集了所有子女發放新年禮物,其他孩子要的幾乎都是點心、壓歲錢之類的年彩。

可陸秀夫卻向父親要了一盞伴讀的油燈,而這盞普通的油燈從此便沒有離開過陸秀夫。

在這盞燈下,陸秀夫不論寒暑、刻苦學習,終於在20歲那年與文天祥一起同中進士,考取了功名。

陸秀夫進入官署做事之後,雖然給人感覺言辭極少,但卻誠懇可靠、才華了得,尤其能寫得一手好文章。

崖山海戰中,陸秀夫揹著皇帝投海殉國,為南宋留住最後一絲尊嚴

文天祥

後來,陸秀夫被鎮守淮南的大將李庭芝看中,招為幕僚,幫助李庭芝掌管機密文件

每當李庭芝查看陸秀夫所管理的大小事務,皆是井井有條、恰到好處,因此李庭芝深感陸秀夫是個難得的人才。

後來當李庭芝知道南宋朝廷缺少能臣之時,便忍痛割愛,舉薦了陸秀夫。

陸秀夫起初擔任司農寺丞,負責糧倉管理和官員的祿米供應,後來又任禮部侍郎。

崖山海戰中,陸秀夫揹著皇帝投海殉國,為南宋留住最後一絲尊嚴

陸秀夫

然而風雨飄搖的南宋朝廷已經在蒙古軍隊的虎視眈眈下苦苦支撐良久了,陸秀夫曾被派到蒙古軍營裡與元將伯顏商議求和事宜,這次求和談判因陸秀夫堅持不肯答應屈辱的條款而最終失敗。

後來鐵骨錚錚的文天祥也被派去議和,卻遭到了伯顏的扣押。


據《明史》記載,1276年,參與議政的謝太后和6歲的幼帝趙顯宣佈南宋朝廷向元軍投降。

於此,南宋的歷史便劃上了一個尷尬難言的句號。而南宋的血脈還在,忠心不二的陸秀夫就與武將一起護送妃嬪和益王趙昰、廣王趙昺逃出京城臨安。

崖山海戰中,陸秀夫揹著皇帝投海殉國,為南宋留住最後一絲尊嚴

趙顯

初夏之時,南宋朝廷君臣一路流亡到福州,擁立8歲的益王趙昰稱帝,也即是宋端宗。

而朝政則由楊太后參議,能主事的內閣大臣還剩下的是陸秀夫、張世傑、陳宜中以及後來僥倖從元軍大營中逃回來的文天祥。

而在面對未來前進的方向時,內閣大臣們各持己見、爭論不休,後來,陳宜中藉口去越南搬救兵而一去不復返,只餘陸秀夫和張世傑還在勉力維持著這個流亡朝廷的最後一點體面。

陸秀夫每天如常梳洗,身穿朝服,手持笏板上朝議事。而私下裡沒有他人在側的時候,陸秀夫北望臨安城的方向,時常淚溼滿襟,慟哭不已。

崖山海戰中,陸秀夫揹著皇帝投海殉國,為南宋留住最後一絲尊嚴

北望臨安

儘管南宋朝廷已是氣數將盡、殘喘維繫,可當益王趙昰稱帝的消息傳出之後,還是有一大批忠勇的舊部和南宋百姓自發聚集在流亡朝廷的附近。

粗略計算約有數萬的兵力,依舊忠心追隨著南宋皇室僅餘的血脈。

他們也暗自期望有一天能重振旗鼓、再度復國,他們認為,只要王儲仍在,南宋就沒有真正的滅亡。


從元軍帳下逃脫出來的文天祥,選擇憑藉自己的號召力在江西起灶囤兵,在他的奮力拼殺之下,還真就打贏了幾場勝仗,收復了很多失地。

崖山海戰中,陸秀夫揹著皇帝投海殉國,為南宋留住最後一絲尊嚴

文天祥

文天祥抽出空閒來寫信並派人送給陸秀夫,陸秀夫收到捷報後還激動地哭了好幾個晚上。

後來,元軍不斷逼近,陸秀夫便一路從福州逃往到泉州。

就在逃亡的路上,時年尚不滿10歲的宋端宗趙昰因不慎溺水,最終受到驚嚇而死去,眾人再度陷入了悲哀而無法自控。

就在愁雲密佈之時,陸秀夫站出來大聲說到:度宗皇帝尚留有一子在,我們應該繼續想想辦法。

崖山海戰中,陸秀夫揹著皇帝投海殉國,為南宋留住最後一絲尊嚴

幼帝

古人曾經以500人成一個軍旅,10平方里而成功中興,難道我們現在擁有數十位官員,數萬名將士,上天如果真的不想絕我南宋之路,我們難道就不能復興國家嗎?

這樣一番慷慨陳詞無疑是一劑強心針,迅速讓眾人停止了嗚咽,燃起了鬥志。

在陸秀夫的主持下,大家又擁立7歲的趙昺登基,就是史稱的宋少帝。陸秀夫從此被少帝任命為左丞相,統領軍國大事,張世傑則擔任軍事指揮首領。

2個月之後,南宋的流亡朝廷又遷移到了如今廣東省新會地區的崖山,決定在此安營紮寨的陸秀夫就更忙了。

崖山海戰中,陸秀夫揹著皇帝投海殉國,為南宋留住最後一絲尊嚴

成為左丞相

陸秀夫畫出建築草圖,帶領南宋軍民開闢荒地、取木造屋,為楊太后和少帝修建了一座行宮,命名為慈元殿。

後來,又緊鄰著行宮修建了3000多座房屋,連為一片,結成了行朝草市,方才令流亡的朝廷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在崖山修築工事期間,陸秀夫籌措銀錢、監督造建,可以說是百務纏身,勉力支撐。

可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還依然每日按時為宋少帝趙昺講習書本、傳授知識,非常認真。

崖山海戰中,陸秀夫揹著皇帝投海殉國,為南宋留住最後一絲尊嚴

授課

因為在陸秀夫看來,文化的延續才是重要的事情,如果文化丟了,那麼復國也就失去意義了。


1279年元月,元軍率戰船400餘艘來到崖山,與崖山的南宋軍民展開了激烈的海戰。

當時,南宋軍船共有近1000艘,實力還是不容小覷的。只可惜張世傑犯了戰略上的錯誤,被元軍切斷了陸上的淡水供應渠道,南宋軍民只好忍住喝水的慾望,於元軍展開了殊死之戰。

1279年農曆二月初六,已經打了快1個月的崖山海戰已經變得白熱化,南宋的軍民們有的因為喝了海水而又吐又拉,但依然堅持著作戰抵抗。

崖山海戰中,陸秀夫揹著皇帝投海殉國,為南宋留住最後一絲尊嚴

海戰

元軍看準了潮汐變化之時,圍攻南宋戰船,使南宋艦隊腹背受敵、死傷慘重。

張世傑眼看大勢已去,只能拼死號令周圍的10餘艘戰船,突圍出去,尋找出路。

而宋少帝所乘的大船因被圍困在其他戰船中央而無法逃離,在慌亂之中,陸秀夫思慮二三,心意已決。

他先是抽出腰間佩劍,將3個兒女和夫人趕到船舷處,命他們一一跳海。

之後,陸秀夫跪於宋少帝面前,聲淚俱下道:國以至此,陛下當為國而赴死,德祐皇帝之辱已甚,陛下不可再辱!

崖山海戰中,陸秀夫揹著皇帝投海殉國,為南宋留住最後一絲尊嚴

陸秀夫

言畢,陸秀夫找來一條丈餘長的白綢,以綢為繩將宋少帝綁於身上,縱身跳入海中,壯烈殉國!

眼見陸秀夫與宋少帝投海自盡,許多臣民便緊隨其後,紛紛跳海明志,以示殉國。

據史料記載,崖山戰後,海面浮屍竟達十萬餘人。一向在流亡的南宋朝廷當中成為精神支柱的陸秀夫就這樣“負帝投海”。

以一個士大夫能想到的最為適當的方式,保住了大宋最後的尊嚴,彰顯了大宋最後的氣節。

時隔740餘年後的今天,也不乏有人認為陸秀夫不該決定一個小皇帝的生死,因為年幼的生命往前的路還長,很有可能不被元軍所殺,留住自己的性命。

崖山海戰中,陸秀夫揹著皇帝投海殉國,為南宋留住最後一絲尊嚴

負帝投海

可覆巢之下豈有完卵乎?

在那樣的時局之下,比皇帝的生死更為重要的,便是中國歷史上世代傳延的氣節與信念,而這些忠臣流傳給後世的氣節,將生生世世為華夏子孫所敬重仰望。

免責聲明:文章內容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和其它問題,請在30日內與本號聯繫,我們將在第一時間刪除內容。文章只提供參考並不構成任何投資及應用建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