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橋:推進垃圾革命,提升城市顏值

環衛保潔與垃圾問題,是百姓身邊的民生小事,也是反映一個城市文明水平的大事。


自全市打響“公廁革命、垃圾革命、物業革命”三大行動之後,路橋區整合環衛力量,由“幾把掃帚一起掃”變為“一把掃帚掃到底”,推進環衛工作市場化,推行分類垃圾專線專運首創的環保宣傳小屋“拉風吧”被迅速推廣。


今日,台州市環衛保潔市場化工作現場會在路橋召開。

路橋:推進垃圾革命,提升城市顏值


路橋:推進垃圾革命,提升城市顏值


“一把掃帚掃到底”


擰成一股繩,才能發揮最大力量。


路橋區通過整合城區三家環衛所人、財、物,健全了組織架構,把前端清掃、中間收運、末端處置等生產要素逐一完善起來。


環衛保潔工作離不開群眾的支持,也離不開城鄉的協同推進。如何使環衛保潔項目“接地氣”?環衛保潔如何進行市場化運作,都需要有創新舉措。


5月25日,記者走訪路橋區路橋街道的幾條大街小巷,看到街面都很整潔。每一個乾淨的角落,離不開基層隊伍對環境保潔的實時監督和跟進落實。


網格員鄭超在巡邏網格安全時,也會巡查轄區街面環衛情況。“注意路面上是否有垃圾殘留,網格內的街面衛生是否落實,都是我們的任務。平常巡查發現垃圾會動手清理,無法自己解決的,便及時上報。”鄭超說。


調動所在街道的積極性,加強同社區、村居、群眾的聯繫,提高群眾的認可度,便能讓環衛市場化真正成為惠及民生的實事。“我們有自己的管理隊伍,組建志願者以及每個村居配備網格員。當基層力量參與環境監督,融入到環衛創建隊伍中,會形成一股巨大合力,相互配合、齊頭並進。”路橋街道人大工委副主任張文貴直言。


路橋區的環衛保潔工作,不僅要從制度上解決城區多把“掃帚”、多頭管理的弊端,除與街道“攜手”之外,還積極探索管幹分離,引入保潔項目市場化服務的新路子。


路橋:推進垃圾革命,提升城市顏值


引進來,扶上馬,力求市場化保潔項目效果達到最優。對於提供服務的保潔公司,路橋既嚴格要求又不失溫情。


“俗話說,南橘北枳。接標的保潔公司不一定是路橋本地企業,因此,要幫助他們儘快融入路橋環衛保潔‘大家庭’,按照路橋的環衛保潔標準開展工作,從而獲取效率最大化。”路橋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主任張文旺說。


路橋城區市場化保潔項目經過招投標,引來浙江綠保隆、新安潔等4家公司。這些公司為路橋區提供保潔和垃圾分類收運服務,覆蓋城區路橋、路南、路北、桐嶼4個街道的8個社區、70個村居、3條市區級河道、28條鎮級河道。


“環衛保潔市場化還處於成長階段,我們引入市場化服務,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當起了‘甩手掌櫃’。對城區主要道路、廣場與公園等重要場所,我們仍然實行自營保潔,不僅要規範,更要精益求精。使自營保潔項目成為本地區環衛保潔行業的標杆,引領保潔公司更好地服務路橋。”路橋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局長官利兵表示。


讓垃圾“各自回家”


開展垃圾分類新模式,首先要對保潔工作人員進行作業模式的改變。


作業模式的改變,更多的是精細分工職能,以提升工作效率。路橋打破了原有清潔作業模式,建立了新的清掃方式,從“掃粗”到“掃精”轉變。


“對於保潔工作人員而言,垃圾分類的主要陣線就在裝垃圾這個步驟上。”據張文旺介紹,“以前粗略清掃,風一吹,垃圾隨風飄,垃圾分類也就無從談起。現在實現袋裝垃圾,垃圾在密閉空間內,可無縫對接收運。”


掃運分離,垃圾不落地,待“落桶”後,對垃圾桶的清洗也很重要。


路橋:推進垃圾革命,提升城市顏值


打開環衛可視化管理平臺,屏幕內顯示路南中轉站的工作人員正在對垃圾桶進行大片清洗,全程遵循“滿桶進站、空桶清洗、淨桶出站”步驟,精細化工作,減少了二次汙染。


作為垃圾分類省級示範小區,開元剛泰一品小區則對小區內的保潔人員定期進行垃圾分類培訓。“有時候發現業主把垃圾扔錯了垃圾桶,保潔人員也能將垃圾二次分揀到它該去的桶內。”該小區項目經理李亞芬介紹。


5月25日,記者走進路橋區路北街道金悅花園。單元樓下,一間乾淨整潔的小屋吸引注意。透明幕牆內,可見屋內設有休閒座椅、書架、綠植等,偶有幾位老人帶著孫子孫女坐在其中閒聊家常。


這就是路橋的首個“拉風吧”。原來,小屋內放置的書籍和易拉寶,內容都與垃圾分類相關,更有工作人員在裡面為小區居民科普垃圾分類的小知識。


“這裡環境特別好,又很休閒,孩子們從小就能在輕鬆的環境中潛移默化垃圾分類的理念。”小區居民王德順說。


如今,金悅花園“拉風吧”並不是“單打獨鬥”。全區共有45個“拉風吧”,分別在30個小區和15個學校裡發揮著垃圾分類宣傳教育作用。


為進一步發揮“拉風吧”的睦鄰紐帶效應,路橋轄區內住宅小區、學校的“拉風吧”基本配備了觀賞性景緻和休閒設施,面積大的還配有智能積分換購機,市民可以在該機器上將投放可回收物積攢的分值換購成垃圾袋,去年就有8000卷垃圾袋被換購。


“在小區的‘拉風吧’裡,我們會不定期地舉辦垃圾分類小講堂、知識培訓小講座等活動。”路橋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垃圾分類辦綜合協調科科長鬍絳峰說。目前,路橋已在“拉風吧”內共舉辦過宣傳活動2000餘次,逐步實現由局部垃圾分類小氣候帶動全市分類大潮流。


各色垃圾“分開旅行”


路橋:推進垃圾革命,提升城市顏值


5月26日清晨,天還矇矇亮,在路橋區商海南街御景灣小區,各色垃圾桶“列隊集結”於小區北門一側。


不久,一輛印有綠色標識的易腐垃圾收運車行駛至門口。該車配備升降功能,工作人員小劉熟練地操控車載電子系統,迅速將10個綠色桶內的垃圾裝車,全程不到10分鐘。


關門、驅車,綠色易腐垃圾作別其他顏色的“垃圾夥伴”,被裝車運往易腐垃圾處理廠。按照預定路線,該易腐垃圾收運車的下一站是望景灣小區,繼續進行易腐垃圾的收運工作。


“每種顏色的垃圾桶都有對應顏色的垃圾收運車和相應的收運線路,最後的處理廠也是因顏色不同而不同。”小劉說,“以往我們自己搬運垃圾桶時,容易出現拋灑滴漏的現象,影響小區環境,現在操作這個系統,輕鬆多了,也提高了搬運的效率。”


路橋區“專線專運”實行點對點收運以來,生活垃圾分類示範點位的工作人員將各種顏色垃圾桶放置好,準點準時等待分類收運車上門收運,這已成常態。


垃圾分類中的四大步驟——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和分類處置始終環環相扣,任何一個環節滯後,直接影響著其他環節推進。


路橋區綜合行政執法局垃圾分類辦綜合協調科科長鬍絳峰認為:“對不同垃圾實行‘專線專運’的完善可發揮出扁擔的作用:一頭挑著分類投放與分類收集環節,倒逼前端提高分類準確率;一頭挑著分類處置環節,支撐著末端處置能力的提升,能夠推動路橋區城鎮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再上新臺階。”


近年來,路橋立足城市實際,全面鋪開垃圾分類工作,建成了由95輛分類車、33條收運專線組成的垃圾分類運輸體系。


另外,該區還避開城區居民生活生產高峰時段,對不同點位的作業環境制定具有針對性的收運作業路線,比如在路橋街道範圍內設計了7條專線收運路線,路南街道範圍內設計了4條專線,路北街道範圍內設計了5條專線,桐嶼街道南片範圍內設計了3條專線。這些專線相互交叉卻不重疊,科學合理的編排實現分類收運不遺漏、不延時。


目前,路橋主城區範圍內已實現“分類投放一定分類收運”“一種車輛收運一種垃圾”。四色垃圾桶和四色垃圾收運車讓垃圾分門別類,分開“旅行”,分開處理,打通了垃圾分類的“最後一公里”。


張文旺與他的“橘黃團隊”


路橋:推進垃圾革命,提升城市顏值


“我很感激‘橘黃團隊’的每一個人,是他們的辛勤勞動讓路橋更整潔、更像個家。”張文旺說。身著制服、眼神剛毅的路橋區綜合行政執法局環境衛生服務中心主任,談起 “橘黃團隊”如數家珍。


他口中的“橘黃團隊”正是穿著橘黃工作服,穿梭在大街小巷,忙碌在公廁和垃圾箱四周的環衛工人們。從清晨5點開始上班,到夜晚9點下班,他們兢兢業業地工作,為美麗路橋的建設默默付出,呵護著城區環境的潔、淨、美。


雖不像醫護工作人員奮戰在抗疫一線,但做好環衛保潔是防止疫情擴散的重要環節,談起防疫期間的環衛工作時,張文旺深有感觸:“我最擔憂的就是環衛工人的安全,一線工人不能出問題。”為此,張文旺每天都奔波在環衛疫情防控一線,從卡點值班到路面巡邏,再到隔離點垃圾直運培訓與督查,除了睡覺的時間,他從未停歇過。不久前,他榮獲台州市勞動模範稱號。


“51個公廁的水龍頭、門把手、扶手和蹲位,八九百個果殼箱每天清洗消毒;給每個垃圾收集點送消毒藥水……為了大家安心,我們會一直堅持做好這份工作。”橘黃工作服映襯著環保隊長孫國朋質樸的笑容,作為一位在路橋工作20多年的安徽人,台州已成為他第二個家。


到了復工復產階段,張文旺再一次忙開了。除了每天逐個聯繫遠在全國各地暫未返崗的工人詢問身體狀況,檢查環衛工人防護措施是否到位,緊盯各中轉站、環衛工人宿舍、公共廁所等區域的消殺工作成了他的日常工作。


“我們主任是個閒不住的人,他每天都要來街上走一走、看一看,不親自來檢查工作他心裡不踏實,有時候還拿著掃帚跟我們一起掃。”孫國朋感慨。


“環衛工作是比較辛苦的,沒有正常的法定節假日,但家人的理解、單位領導的支持和社會的關心和認可,是我們工人安心做下去的保障。”這是張文旺對環衛事業的感悟。


目前,路橋城區有1269名環衛工人和125名垃圾分類工作者,這群可愛可敬的群體成為點綴路橋街頭巷尾的一抹橙黃色,他們為公共環境衛生撐起一把保護傘,用平凡堅守城市的潔淨和美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