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場20年,員工到領導,厲害的人,不會一味待命,更懂這7個字

職場20年,員工到領導,厲害的人,不會一味待命,更懂這7個字

一、想要獲得晉升,要識別職場中這7個字

飯局上,前輩陳可感慨地說起他職場20年的風風雨雨,“遇到不同領導,就有不同際遇。”

“譬如我,從新人開始,我就喜歡觀察老闆想給我們什麼、能給我們什麼。偶然一次機會,老闆覺得我的公關能力不錯,就讓我去參加公關培訓,系統學習。

現在,我從一個小透明到公關部門的老大,帶團隊、做培訓、搞演講,為公司打贏了好幾次漂亮的公關戰,帶來豐厚的利潤。

當初老闆培養我的方法現在我也用上了。這不,我團隊有幾個年輕人做事還不錯,我也打算培養他們。”

我說,我們公司就有很多老員工,能力不錯,可也沒見他們脫穎而出,得到領導的青睞。

陳可說,“我的老闆曾說過:領導者和員工是一樣的,都要成為更好的領導者。就像拿破崙說的‘不當將軍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要把員工都當成領導者一樣培養。

就衝著他這句話,我知道這個老闆就很不一樣。”

其實,前輩陳可職場奮鬥20年,在施展才華的同時,他把握了這7個字——“爆炸性倍增法則”

約翰·C·馬克斯維爾在其書《領導力21法則》中提出了這一法則,指的是培養追隨者,得到相加的效果;培養領導者,得到倍增的效果。

陳可正是知道他的領導想要培養的是“領導者”,這種倍增式效果不僅讓陳可慢慢成為領導者,也讓陳可去挖掘更多潛在的“領導者”,成功晉升,助推企業發展。

作為員工,有才能固然重要,但把握領導者的領導思維和方式也很重要。領導怎麼培養你,決定你的晉升機會。

職場20年,員工到領導,厲害的人,不會一味待命,更懂這7個字

二、與其一味待命,不如主動尋找“培養領導者的領導者”

習慣性順從,忽略主動尋找“培養領導者的領導者”,我們容易陷入如下3種思維誤區。

誤區一:領導者對每個人都一視同仁

年初,朋友溫雅說起她剛入職場三個月,竟然都能得到老闆的重視。

“我們老闆對我們每個員工都一視同仁,制度很人性化。”

不料這個月月初,朋友發來消息說,她要辭職了,正在物色好的企業。

我問,為什麼?

“公司越來越多那些無所事事的人了。我那麼拼命工作,6月份年中那筆績效竟然跟他們一樣多。我不服氣!難道我還要在這裡渾渾噩噩地過日子嗎?”

米克·德萊尼曾說過:“任何公司或企業如果給遊手好閒者與辛勤工作者一樣的報酬,它們遲早會發現有越來越多的遊手好閒者。”

這種看似領導者“一視同仁的重視”並不是我們職場進擊的好機會,反而帶來職場生涯的迷茫甚至中斷。

誤區二:領導派工作就是重用我

在實際崗位上,我們很經常會出現一種被老闆需要的思維誤區,以為老闆對我們的器重,是一種“職場資本”“晉升機會”。

周群作為公司的老員工,被身邊的同事笑稱為“老油條”,意思是說他資歷高、人脈廣、老闆也看中他。

但是,這個“老闆身邊的紅人”,可一直都還是一個經理助理,晉升不上去。

周群曾質疑過自己:老闆很需要我啊,不管什麼事情,都是讓我做。為什麼我還不能晉升?

其實,這就是領導者在培養追隨者,讓員工產生被需要感,從而為自己服務。

但正如約翰·C·馬克斯維爾所說的:優秀的領導者都是為了他們的下屬而領導,為了在任期結束後,他們可以放心退出領導崗位。

一味沉浸於領導者給的“被需要感”,我們就容易陷入混亂,失去“晉升機會”。

誤區三:領導者專注於我的缺點就是為我好

職場中,領導者對下屬的批評,一定程度上能提高工作質量,但過於忽略員工優點,就過猶不及了。

談起老東家,朋友于薇還是一臉無奈。

於薇在團隊中擔任小組長角色,因為表達能力欠缺,即使她的寫作能力極佳,在彙報工作中,依然遭到老闆批評。

“我以為老闆批評我,是為了我好。沒想到我改進了,他還是看不到我的寫作能力。如果他能注意到我的改變和我的寫作能力,給予我機會,我相信我會為公司培養更多的人才。

相比較之下,我的現任老闆給我很大的支持,讓我發揮寫作能力,帶策劃團隊,由此我也創造了公司產品服務項目的奇蹟。”

領導者專注於員工的缺點,而忽略其優點,這種看似“為員工好”的舉動,實則是對員工的一種打擊,很容易讓員工不能發揮自身特長。

職場20年,員工到領導,厲害的人,不會一味待命,更懂這7個字

三、成熟的員工,都讓自己以乘法方式成長

想要認識“爆炸性倍增法則”,成為領導者想要培養的那個“領導者”,我們不妨通過以下3種方法來讓自己成長。

1.利用“魚骨分析法”,做好職場晉升的準備

要想運用“爆炸性倍增法則”,就要學會讓自己提前做好準備。

提前做好準備,當你的領導想要培養“領導者”時,你才能抓住機遇。

古語有云:知其然而後知其所以然。

瞭解一件事,最重要的是找到它出現的原因。我們可以使用“魚骨分析法”,層層剖析,找出職場晉升的重要因素。

舉個例子,唐正是一家公司的技術研發工作人員,在部門負責人崗位競爭中他落選了,讓他忍不住懷疑自己,無心工作。

這時他可以用“魚骨分析法”來分析晉升失敗的原因,做好對策。

職場20年,員工到領導,厲害的人,不會一味待命,更懂這7個字

魚骨分析法

01.理清問題,找到主要原因

  • 問題:為什麼會競崗失敗?
  • 主要原因:自身因素、策略因素、環境因素、監測因素、組織要求因素、評價因素

02.分析主要因素背後的具體原因

接下來分析競崗失敗主要因素後面可能存在的具體原因。

自身因素:競崗準備不充分,彙報口才不好;在競崗專業考試中成績落後;之前的業績不夠亮眼

策略因素:競崗彙報中的內容邏輯不順;缺乏時間規劃,準備材料不充分;忽略任務優先級,過於忽視競崗機會

環境因素:面試中突然斷電,導致PPT無法播放

監測因素:缺乏短期目標;缺乏競崗準備的進度跟蹤;沒有明確制定競崗準備的時間表

組織要求因素:沒有弄明白競爭崗位的職責是什麼;沒有弄清楚領導想招哪種人才;沒去尋找這次競崗的要求

評價因素:同事對自己的評價不高;年中職業評價中,領導評價一般;與客戶對接工作沒做好,收到投訴

03.標註重點,逐條破解問題

分析完每一個具體原因,唐正可以就每一個原因做出方案解決,例如:

  • 沒有明確制定競崗準備的時間表-繪製時間表格-放置在顯眼位置-時間要具體到每一時段-根據輕重緩急,分配每一時段任務-完成的就劃掉-否則第二天就要補回來
  • 沒有弄明白競爭崗位的職責是什麼-去公司官網查看相對應公告-做好重點內容筆記-問身邊同事對該職位的看法-請教領導對該職位的看法-整理該崗位之前的工作範圍

提高自己的晉升能力,做好準備,是學會運用“爆炸性倍增法則”的一個重要前提。

職場20年,員工到領導,厲害的人,不會一味待命,更懂這7個字

2.活用標杆管理法,成為不可替代的員工

20多年前,美國施樂公司提出了標杆管理法(Benchmarking),是說以某一個組織為基準做比較,從而超越標杆,追求卓越。

這種運用於企業管理的方法,同樣可以簡化適用於個人管理上。

想要老闆培養“領導者”而不是“追隨者”,首先你要讓自己成為一個不可替代的員工。

所以,我們可以通過標杆管理法來實現這一目標。

01.找到一個好的標杆

什麼樣才是好的標杆?適合的、具體的才行。

陳旭在一家知名文化策劃公司當活動執行專員,假如他設立兩種標杆:

  • 長期標杆:向老闆一樣,年收入100萬,並且開一家文化策劃工作室
  • 短期標杆:向行業大咖學習,成為一名產業策劃諮詢師

可以看到,這個長期標杆非常困難,而短期目標則是適合的、具體的。

對於陳旭而言,選擇短期標杆,可以讓之後的個人管理更快上手,也更容易樹立職場信心。

02.尋找你與標杆之間的差距

設立標杆之後,要做的就是不斷學習,找到你與標杆之間的差距。

為此,陳旭可以選擇這樣做:

輸入差距:瞭解標杆成為一名產業策劃諮詢師做了哪些知識儲備。對比分析自己具體要學習什麼。

  • 專業的諮詢師要對整個產業做分析出報告-我要總結多個具體案例,才能得出行業發展趨勢
  • 專業的諮詢師要抓住大時代下的具有經濟性的方向-我要多看行業政策、行業解讀,分析專家為什麼要得出這樣的結論

途徑差距:從輸入到輸出,要掌握途徑才能做到有效暢通,也就是要了解輸入的途徑有哪些。

  • 網上搜索-媒體平臺搜索相關行業框架、行業概念
  • 深度學習-學習專業書籍、網絡課程,參加大咖分享會,瞭解文化產業的相關內容
  • 親身實踐-在現階段活動執行過程中,獲得一手資料,統計數據,做階段性總結

輸出差距:一段時間後,對比分析自己做的產業分析哪裡有問題,做好改進。

03.守住標杆,保持職場信心

設立標杆之後,因為目標一時難以實現,很容易就會放棄。為此,陳旭可以這樣做。

模仿。學習標杆可以通過模仿開始,從易到難。比如從文化活動執行過程中積累素材。

休整。學習標杆需要一定的時間,中間可以做幾次休整,讓自己稍稍放鬆。

創新。可以著手在文化活動執行過程中改進流程,節約時間。從小處創新,拓展思維。

職場20年,員工到領導,厲害的人,不會一味待命,更懂這7個字

3.看清領導者算法,塑造個人品牌

算法,多用在計算機解題的過程,也就是解決問題的一種思路方法。

放在領導者身上,就是一種在管理人才、培養人才上使用的思路方法。

我們想要看清領導者在培養“領導者”還是“追隨者”時,就得先弄明白領導到底是從什麼方面去思考的,他想要什麼,又能為員工做到哪一步。

01.固定因素的確定性

固定因素是指企業自身或者領導者自身不可擺脫的現狀,譬如企業性質、企業項目方向。

這些固定因素是領導者在提拔人才時的首要考慮因素。

舉個例子。

王萌大學畢業進入了一家出名的家族企業擔任項目部經理助理,從事該職業5年來,她獲得了大量的人脈資源、專業資源,本有機會在年底參加經理職位的競爭面試,卻不料途中生變,家族企業的親屬空降,當了這個項目部經理。

王萌看不到晉升的空間,無奈只能跳槽到同行企業。

在不可抗的固定因素下,我們想要獲得晉升,就得提前明白企業運作的內在因素,崗位設置的具體的固定因素干擾是什麼。

02.機會因素的靈活性

晉升機會,每個職場人都渴望得到。但領導者青睞的是哪一類人才,“機會天平”的傾斜度就會越大,你成功晉升才更有把握。

比如,你的KPI總是超額完成,績效不是5星就是4星,這可能就是你認定的晉升有力證明。

但是,在職場上想要往上走的話,除了業績和業務能力,還要領導認可你。

業績只能部分說明你有一定業務能力。

為什麼是“部分說明”?可能剛好老闆對該項目有資源的傾斜,又或許是剛好整個市場趨勢火了這一塊。

或許業績暫時不好,如果得到老闆的認可,在委以重任時,老闆也願意考慮你。這就是機會的靈活性。

03.個人品牌的可塑性

不管我們有沒有把握住固定因素還是機會因素,我們都要有自己的可塑性,也就是讓別人看到自己成長的可能性,晉升的可能性。

塑造個人品牌,是讓別人想起你時,第一反應是積極的反饋,而讓領導多看到你的個人品牌,容易增加你的晉升可能性。

舉個簡單的例子。

剛工作的A和B,有一個月的業務學習時間,面對新工作他們採取兩種不同方式。

A:先把業務內容背熟-看前輩操作下邊問邊記-後半個月業務實際操作過程中出現特殊情況-解決問題,只用一個月就完成業務訓練的全部學習

B:先了解業務內容-看前輩操作,邊問邊記-等第二個月上手才發現還有實際操作的特殊問題-解決問題

面對A和B這兩種情況,無論是在時間控制還是內容熟練程度上A得到的評價都會更好。這種能讓同事、領導看到的個人可能性就會更大。

無形中A就給自己加分了。

職場20年,員工到領導,厲害的人,不會一味待命,更懂這7個字

在職場中,如果你想要晉升,得到認可,不妨仔細想想你的領導者是怎麼選人用人的。

當你正確認識“爆炸性倍增法則”這種領導方式,那麼你會更瞭解懂職場規則,展現自己的能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