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非暴力沟通》,体会做第三者的不容易


读《非暴力沟通》,体会做第三者的不容易

今天仍然在利用碎片化时间阅读《非暴力沟通》,对于这本书有了新的感悟。如果我在昨天是抱着解锁沟通技能的心态去阅读这本书的话,那么这本书在今天给了新的感触。当一名“第三者”并不是那么容易。

这本书的第三章主要是讲了沟通四要素中的第一个要素观察与评价的区别。作者讲到了在传播自己沟通理念的过程中,学员对他的质疑,也讲到了他为一所学校的老师和校长斡旋的过程,从这几个例子来看,这种沟通路径更多的培养了调停者这种“第三者”,这比把每个人培养成沟通高手更容易。

在阅读这一章的时候,我想到了我们中国的一个词“对牛弹琴”,也想到了一个词。也就是如果你是一位作者一样的非暴力沟通高手,但是在激烈的对抗中遭遇了非“非暴力沟通高手”,可能也会死的很难堪。

原因有我昨天文章里说的,我们性格里有种因子是把对事情的针对性升华为对于一个人做事情过程中隐藏的为人处事的针对性,也就是说,对方可能在隐藏自己真正的需求,当你不能从对方那里把真正需求挖掘出来的话,非暴力沟通很难完成。举个常见的例子,有人借你钱不还,你往往会说,我不在乎这几个钱,关键是他这种不诚信、不仗义的做法让人难受,甚至会说,你没钱的话,至少得有句话啊。再比如你讨厌你的室友抽烟搞的烟头一地,按照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观察是烟头一地,感受是你要奔溃了,需求是你希望有个干净整洁的环境,请求是他可以到室外抽烟吗?真的是这样吗?我个人感觉,就国人而言,而能观察与感受、需求之间可能存在劈叉的可能,按照国人性格里的因子,造成你崩溃的可能是室友他女朋友个腿的对你不尊重。比如我,之前一直认为强调需求可能会委婉,因为我认为对方不是傻子,我曾经用开玩笑的语气跟客户说,你这个保险柜很精致啊,里面到底有没有现金啊,让我看看呗。其实我当时表达的需求是什么?并不是真要他打开保险柜,而是提醒他应该向我们支付货款了,而且是现在就要支付。

作者在第三章也举了学员对他的质疑,质疑的内容就是作者为什么不谈谈在非暴力沟通中的困难。且不说观察与感受、需求在逻辑上的因果关系是不是准确,就是观察和评价也是十分难以区别的,也就是描述观察本身就是一种技术,而且是非常难的一项技术,除了在思想意识中要给自己强化,更需要刻意的深度练习。比如,我们有时候觉得在表达观察,但是对方的感觉可能就是评价。经过数千上万年的历史锤炼沉淀,很多看似是描述观察的词语对让对方在情感上判断为评价。还是室友抽烟的例子,也许当你说出地上有烟头的时候,室友就感觉你在指责他乱扔烟头了,甚至室友会觉得你不包容他,一点是小事就计较。也就是对方的情感判断和对方的需求也会影响非暴力沟通的进程。

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沟通双方的对抗性可能让对方不能好好说话了,也就是驴唇不对马嘴。作者在书中举的例子都是他作为第三者调停的例子,第三者是什么,就是对抗双方眼里的站着说话不腰疼得主或者能够倾诉的主。我们经常有种体验就是对抗性的双方沟通不理性的可能性大,你在解锁对方需求的时候,可能面临你让对方打狗而对方去撵鸡的情形。这应该在夫妻双方吵架时有明显的体现,两口子明明在谈论这个事,另一方喀喀喀把事情追溯到远古时代。对抗性可能影响非暴力沟通高手的发挥。

我个人有种感觉就是,对抗性对于沟通的影响巨大。这也是很对时候,我会跟当事人建议,有时候调解的话,找一个无利益相关的第三者去计入,可以更好解锁对方的需求,也不会让对方比如墙角,这其中的关键就是第三者的身份对抗性小。


由于种种限制,可能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非暴力沟通的高手,但是这个世界需要非暴力沟通高手作为第三者,第三者也能不受沟通双方所面临的条件限制的困扰而成为非暴力沟通高手。由于职业的习惯,我们经常遇到法院主持下的调解。目前国家的政策导向也是倡导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调解成为很重要的纠纷化解方式。我们也经常听到这样一种声音,如果能够和解,还会到法院起诉吗?如果从《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来看,在法院主持下调解的可能性还是非常大的。按照非暴力沟通理论,如果非暴力沟通的高手作为调停者可以更好的解锁双方的感受、需求,引导对方明确具体的诉求。

所以,与其说,这本书能够培养非暴力沟通高手,不如说这本书是讲如何华丽转身成为第三者的《葵花宝典》,当然,修炼这项技术不需要引刀自宫。但是当好“第三者”也不容易,需要深度练习沟通技术。言而总之,这本书值得想在调解领域有所作为的法律人一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