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非暴力溝通》,體會做第三者的不容易


讀《非暴力溝通》,體會做第三者的不容易

今天仍然在利用碎片化時間閱讀《非暴力溝通》,對於這本書有了新的感悟。如果我在昨天是抱著解鎖溝通技能的心態去閱讀這本書的話,那麼這本書在今天給了新的感觸。當一名“第三者”並不是那麼容易。

這本書的第三章主要是講了溝通四要素中的第一個要素觀察與評價的區別。作者講到了在傳播自己溝通理念的過程中,學員對他的質疑,也講到了他為一所學校的老師和校長斡旋的過程,從這幾個例子來看,這種溝通路徑更多的培養了調停者這種“第三者”,這比把每個人培養成溝通高手更容易。

在閱讀這一章的時候,我想到了我們中國的一個詞“對牛彈琴”,也想到了一個詞。也就是如果你是一位作者一樣的非暴力溝通高手,但是在激烈的對抗中遭遇了非“非暴力溝通高手”,可能也會死的很難堪。

原因有我昨天文章裡說的,我們性格里有種因子是把對事情的針對性昇華為對於一個人做事情過程中隱藏的為人處事的針對性,也就是說,對方可能在隱藏自己真正的需求,當你不能從對方那裡把真正需求挖掘出來的話,非暴力溝通很難完成。舉個常見的例子,有人借你錢不還,你往往會說,我不在乎這幾個錢,關鍵是他這種不誠信、不仗義的做法讓人難受,甚至會說,你沒錢的話,至少得有句話啊。再比如你討厭你的室友抽菸搞的菸頭一地,按照非暴力溝通四要素,觀察是菸頭一地,感受是你要奔潰了,需求是你希望有個乾淨整潔的環境,請求是他可以到室外抽菸嗎?真的是這樣嗎?我個人感覺,就國人而言,而能觀察與感受、需求之間可能存在劈叉的可能,按照國人性格里的因子,造成你崩潰的可能是室友他女朋友個腿的對你不尊重。比如我,之前一直認為強調需求可能會委婉,因為我認為對方不是傻子,我曾經用開玩笑的語氣跟客戶說,你這個保險櫃很精緻啊,裡面到底有沒有現金啊,讓我看看唄。其實我當時表達的需求是什麼?並不是真要他打開保險櫃,而是提醒他應該向我們支付貨款了,而且是現在就要支付。

作者在第三章也舉了學員對他的質疑,質疑的內容就是作者為什麼不談談在非暴力溝通中的困難。且不說觀察與感受、需求在邏輯上的因果關係是不是準確,就是觀察和評價也是十分難以區別的,也就是描述觀察本身就是一種技術,而且是非常難的一項技術,除了在思想意識中要給自己強化,更需要刻意的深度練習。比如,我們有時候覺得在表達觀察,但是對方的感覺可能就是評價。經過數千上萬年的歷史錘鍊沉澱,很多看似是描述觀察的詞語對讓對方在情感上判斷為評價。還是室友抽菸的例子,也許當你說出地上有菸頭的時候,室友就感覺你在指責他亂扔菸頭了,甚至室友會覺得你不包容他,一點是小事就計較。也就是對方的情感判斷和對方的需求也會影響非暴力溝通的進程。

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溝通雙方的對抗性可能讓對方不能好好說話了,也就是驢唇不對馬嘴。作者在書中舉的例子都是他作為第三者調停的例子,第三者是什麼,就是對抗雙方眼裡的站著說話不腰疼得主或者能夠傾訴的主。我們經常有種體驗就是對抗性的雙方溝通不理性的可能性大,你在解鎖對方需求的時候,可能面臨你讓對方打狗而對方去攆雞的情形。這應該在夫妻雙方吵架時有明顯的體現,兩口子明明在談論這個事,另一方喀喀喀把事情追溯到遠古時代。對抗性可能影響非暴力溝通高手的發揮。

我個人有種感覺就是,對抗性對於溝通的影響巨大。這也是很對時候,我會跟當事人建議,有時候調解的話,找一個無利益相關的第三者去計入,可以更好解鎖對方的需求,也不會讓對方比如牆角,這其中的關鍵就是第三者的身份對抗性小。


由於種種限制,可能不是每個人都能成為非暴力溝通的高手,但是這個世界需要非暴力溝通高手作為第三者,第三者也能不受溝通雙方所面臨的條件限制的困擾而成為非暴力溝通高手。由於職業的習慣,我們經常遇到法院主持下的調解。目前國家的政策導向也是倡導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調解成為很重要的糾紛化解方式。我們也經常聽到這樣一種聲音,如果能夠和解,還會到法院起訴嗎?如果從《非暴力溝通》這本書來看,在法院主持下調解的可能性還是非常大的。按照非暴力溝通理論,如果非暴力溝通的高手作為調停者可以更好的解鎖雙方的感受、需求,引導對方明確具體的訴求。

所以,與其說,這本書能夠培養非暴力溝通高手,不如說這本書是講如何華麗轉身成為第三者的《葵花寶典》,當然,修煉這項技術不需要引刀自宮。但是當好“第三者”也不容易,需要深度練習溝通技術。言而總之,這本書值得想在調解領域有所作為的法律人一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