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han教育隨筆(15)當教育遇上科技

Nathan教育隨筆(15)當教育遇上科技

Nathan教育隨筆(15)

當教育遇上科技

1993年,新東方誕生;

2003年,好未來誕生;

2013年,科技找到了教育,VIPKID誕生。

2018年,流利說(成立於2012年),一家“AI+教育”公司,紐交所上市。

科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因材施教+實時反饋。

【當前,科技在教育領域的應用分為三大類】

1. 間接輔助型。利用科技手段輔助教學,提高學生成績、效率、自主學習的能力。包括自適應教育、VR/AR教育、在線教育及體感教育。此類型在校外各年齡滲透度最高,家長付費意願強烈,校內滲透度最低。

2. 直接學習型。將技術項目作為教學內容,培養學生創新和實踐素質。包括STEAM教育、創客教育、少兒編程。

3. 基礎運營型。利用科技提升教學管理能力、教師教學質量。包括智慧校園,教育雲平臺。

【自適應學習系統的五個環節】

1. 學習與練習過程中收集數據(有效學習時間、知識點停留時間、做題正確率等);

2. 人工智能識別篩選有效數據並按類存儲;

3. 利用算法形成知識點記憶曲線並提供循環做題過程已達到熟練掌握的目的;

4. 分階段數據分析及可視化報表;

5. 分析結果數據回傳系統,不斷更新學生畫像,形成閉環。

【自適應學習系統的問題】

1. 技術層面上:學習平臺與人工智能的融合水平較低;人機互動與AI自我升級功能有待提升;

2. 內容層面上:知識點分拆不夠細化,知識點路徑規劃不明。

【教育科技公司在團隊管理方面的三大困難】

1、語言不一致:學科語言和程序語言不兼容;

2、思維差異:教學思維和技術思維千差萬別;

3、文化衝突:感性文化與理性文化有矛盾。

Nathan教育隨筆(15)當教育遇上科技

Nathan教育隨筆(15)當教育遇上科技

Nathan教育隨筆(15)當教育遇上科技

Nathan教育隨筆(15)當教育遇上科技

【教育的發展本質】

驅動教育變革的三駕馬車:政策、資本和科技。

教育發展來自供需兩端的推動。首先收到需求的刺激導致供給產生缺口,進而技術和資本等解決方案湧入到教育行業用以提升供給能力。

【教育行業的需求變化來自3個方面】

1、社會結構的變化。中產大幅增加、教育資源嚴重不均衡。

2、產業結構的變化。人在工業時代和信息時代的知識需求不同,學生與用人單位對接差距巨大。

3、教育政策的變化。學前政策、新中/高考政策,職業教育政策。

教育是一個低頻、決策成本高、試錯成本高的行業;是一個價格敏感低、口碑效應重、品牌溢價能力強的行業;是一個效果檢驗慢、培育週期長、厚積薄發的行業。

Nathan教育隨筆(15)當教育遇上科技

Nathan教育隨筆(15)當教育遇上科技

Nathan教育隨筆(15)當教育遇上科技

Nathan教育隨筆(15)當教育遇上科技

以上,

Nathan

批評斧正郵箱# [email protected]

聲明:

本文內容部分來自於網絡數據報告,絕非本人個人之全部產生觀點。重在摘錄,少做評判。少做評判之處,純屬個人意斷,僅供本人學習參詳,不做對外知識傳授與任何商業目的使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