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謙遜,怎麼會說“無毒不丈夫”?讀懂原意後別再為狠心找藉口

平日大家說話時,總是會把“老話說得好”這樣的字眼擺出來,似乎這樣說就能讓自己的話很佔理。在很多人眼裡,“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所以俗語就一定是有道理的。

古人謙遜,怎麼會說“無毒不丈夫”?讀懂原意後別再為狠心找藉口

但事實上,俗語也分成了兩類,一類是追求真善美的,比如“好人一生平安”、“好人有好報”等等;另一類則完全相反,比如那句“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如果人人都作此想,這個世界何來溫暖。更令人氣憤的是,有的人一邊做著壞事,一邊還拿這些俗語為自己的狠心找藉口。他們找的最多的藉口,是一個為人們所熟知的俗語。這個俗語有五個字,幾乎人人知曉,這就是“無毒不丈夫”。

古人謙遜,怎麼會說“無毒不丈夫”?讀懂原意後別再為狠心找藉口

Close-Up Of Open Book On Table

這個俗語能夠流傳至今,家喻戶曉,在很多人看來這肯定算是人生至理了。不過這五個字其實在邏輯上根本不成立,因為它與我國古代崇尚的價值觀完全不符。如果真的無毒不丈夫的話,那麼就要反證所有的大丈夫都是壞心腸的。這怎麼可能?古往今來的大丈夫,多少光明磊落,俠肝義膽,令人肅然起敬。為了正義和感情,生死都可拋卻。那麼一向尚禮謙虛的古人,怎麼會說出“無毒不丈夫”這樣的話呢?

古人謙遜,怎麼會說“無毒不丈夫”?讀懂原意後別再為狠心找藉口

要理解這一點,我們就要知道“無毒不丈夫”到底是怎麼來的呢?在古代歷史文學典籍中,第一次出現與之類似的俗語是在關漢卿的作品中:

元·關漢卿《望江亭》雜劇第二折:便好道‘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

關漢卿是元代著名的戲曲作家,是“元曲四大家”之一。看完這段話,大家就明白了,他在文中說的並不是“無毒不丈夫”,而是“無度不丈夫”,這兩句話有一個字是不同的。

古人謙遜,怎麼會說“無毒不丈夫”?讀懂原意後別再為狠心找藉口

結合它的上一句,“量小非君子”,我們就完全能理解關漢卿這話的意思。所謂量小非君子,是說君子應該肚量大;而無度不丈夫,就是說丈夫要有審時度勢的氣度和才能。兩句話合起來解釋,就是君子要有大胸懷,大丈夫要有真才幹,要心胸寬廣。讀懂了這一層意思,前面的謎團便自然煙消雲散了。讀懂這句話後,就不會把古人想得那麼壞了。古人眼中、心中的大丈夫,從來都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那麼為什麼這句話在民間俗語中,會變了味呢?很顯然是因為這話在流傳過程中,讀音發生了改變,所以被一些有心之人拿去用了,他們要給自己的為惡找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

古人謙遜,怎麼會說“無毒不丈夫”?讀懂原意後別再為狠心找藉口

像這種在流傳過程中發生改變的俗語還有不少,最典型的還有“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古人大概率是不會說出這樣的話的,所以目前多數專家學者認為,這個話並不是我們平時所指的意思。這8個字中的“為”字,應該並不是第四聲,而是第二聲,合起來的意思是:一個人如果不修身,則難容於天地。這裡的“為”字的是修為和修養。不過目前關於這句話的意思,尚有爭論。

古人謙遜,怎麼會說“無毒不丈夫”?讀懂原意後別再為狠心找藉口

所謂俗語,就是大家在平時的生活中總結出的生活經驗,它應該是對大家都有利的。像“無毒不丈夫”這樣的俗語,筆者認為還是不要天天掛在嘴邊了,畢竟它已經偏離了關漢卿雜劇中的原意。大家平時會用這個俗語嗎?歡迎討論。


分享到:


相關文章: